“一股濃香,一縷溫暖”,這則經典的電視廣告,是無數人的兒時記憶,也幫助黑芝麻打響名號,成功上市。
數年跨界路,一把辛酸淚。頻頻大手筆跨界投資,卻為何拖着公司在“糊”的路上一路狂奔?
後起之秀逐步蠶食市場,當跨界接連碰壁,黑芝麻的主業也早已風雨飄搖。
是繼續追逐風口,還是回歸老本行深耕?對於黑芝麻來說,這場關於生存與發展的“考試”,仍在繼續。
大象新聞記者 史蓓蓓
警示函揭黑芝麻資金亂象,老牌食品巨頭陷轉型困局
6月17日,南方黑芝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0716.SZ)發布公告,一紙來自廣西證監局的警示函將這家企業推上了“久違”的輿論的風口浪尖。警示函措辭嚴厲,直指公司三大“病灶:控股股東及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占用、違規對外擔保、公司治理嚴重失范。時任董事長韋清文、兩任總經理劉輝與李文全、財務總監李維昌、董秘周淼懷等核心高管被點名追責。

根據警示函披露,黑芝麻存在兩項核心違規行為:其一,控股股東及關聯方通過第三方公司間接佔用上市公司資金,2020年至2023年累計金額達8344萬元,且未及時披露;其二,2020年未經董事會審議,即以持有廣西廣投36.41%的股權為南寧市兒童醫院提供5.05億元貸款擔保,涉及金額遠超公司凈資產10%。
更令人擔憂的是,從警示函披露的違規行為中,公司治理的混亂可見端倪:股東大會監票人由關聯方人員擔任,董事會通訊表決無書面記錄,高管任職程序不規範。
而在經營層面,黑芝麻這幾年疲態盡顯:2024年營收連續第三年滑坡,同比下降7.92%至24.65億元。進入2025年,業績頹勢依舊,一季度營收與歸母凈利潤雙雙下滑,分別同比減少3.74%和29.61%。
“主業不強,副業太多,戰線太長”,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用了12個字形容目前黑芝麻的現狀。
如果追溯這些問題的根源,黑芝麻近年來的跨界擴張難辭其咎,其背後折射出的,是一家老牌食品企業在轉型浪潮中的深層困境。
漫漫跨界路,一把辛酸淚
“黑芝麻糊哎!一股濃香,一縷溫暖,南方黑芝麻糊!”這則經典的電視廣告,是無數人的兒時記憶。

1984年,在廣西容縣城郊一個叫荔枝根的地方,韋清文、李漢榮、李漢朝三人傾盡所有,拼湊出3萬元,在一座只有100多平米的土坯房子里,辦起了南方兒童食品廠,這正是南方黑芝麻集團的前身。
1991年初,電視劇《渴望》紅邊大江南北。在片尾的一則貼片廣告里,寒冷的冬夜,親切的中年大嬸和可愛的小男孩對視一笑,一碗香甜滾熱的黑芝麻糊溫暖了無數國人的回憶。20萬元的廣告費,締造了改革開放以來,生命力最強的一則廣告,南方黑芝麻糊也就此打響名號,長期佔據芝麻糊市場60%的份額,並於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成為“中國黑芝麻產業第一股”。
就像《渴望》的片頭曲《好人一生平安》里唱的,“有過多少往事,彷彿就在昨天。”儘管黑芝麻糊的銷量蒸蒸日上,但一種產品,不管如何深入人心,天花板就在那裡。感受到了企業發展的瓶頸,自2016年起,黑芝麻開啟了一場“一言難盡”的跨界轉型馬拉松。
2016年,公司聘請明星代言植物蛋白飲料“黑黑乳”,進軍大健康飲品領域。結果事與願違,黑黑乳沒能激活南方黑芝麻的活力,當年企業利潤暴跌。從2017年開始,更是連續五年凈利潤下滑,虧損不斷擴大。

2017年,公司以8000萬元投資烘焙食品企業深圳潤谷,同年又以7億元高價收購電商平台禮多多,意圖打通線上渠道。這些嘗試收效甚微,沒能扭轉業績頹勢。
2020年4月3日,黑芝麻通過受讓股權和增資的方式取得廣投國醫36.41%的股權,但這筆6553萬元的投資卻陷入糾紛,黑芝麻不得不計提長期股權投資減值。
在醫療投資受挫的情況下,黑芝麻並未停止跨界嘗試的步伐。跨度更大的動作出現在2023年。2023年4月,公司高調宣布將全資子公司江西小黑小蜜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業務轉型為儲能鋰電池生產經營,計劃投資35億元建設磷酸鐵鋰電池生產線,預計2025年達產後年營收可達60億元。但僅僅一年多後,黑芝麻就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表示,暫緩該項目的投資建設,目前正集中資源聚焦於大健康食品產業經營。
對於一家老牌龍頭食品企業來說,不管是最初的開發新產品,還是之後的大手筆跨界投資,不可謂不努力,為什麼非但沒有為企業注入新的增長動力,反而拖着公司在“糊”的路上一路狂奔?一件事辦不好很正常,件件事都落空或許該從自身找找原因了。
警示函背後的內控危機:資金占用與治理漏洞
從這次公司接到的警示函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相當不規範,而管理上的無序反映在賬面上也是“一筆糊塗賬”。

其中資金占用問題,恰與黑芝麻跨界儲能的一波三折緊密交織。2017年,黑芝麻斥資3億元參股天臣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臣新能源”)布局儲能相關產業,持有其30%股權。2022年10月,黑芝麻公告對天臣新能源增資5億元;次年,又宣布終止增資,同時擬將其全資子公司——江西小黑小蜜的經營業務轉型為儲能鋰電池生產經營,並投資35億元建儲能生產基地,從增資轉為自建。2024年4月,黑芝麻又宣布暫停了這一生產基地的建設。
可以說,儲能業務的反覆搖擺不僅未能為公司開拓新的增長點,反而帶來了合規風險,讓市場對黑芝麻投資決策和管理能力產生質疑,打擊投資者信心,導致股價波動。
除了資金占用事項外,黑芝麻違規擔保事項的揭露,也牽扯出公司早年跨界醫療行業的另一樁舊事。
2020年9月,黑芝麻以其所持有廣西廣投的股權為南寧市兒童醫院建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提供擔保,未將該擔保事項履行董事會審議程序及信息披露義務。至於原因,黑芝麻給出的理由之一是,南寧兒童醫院系南寧市政府的公益PPP項目,該擔保事發緊急,公司未就該擔保事項及時履行審議及披露。
而這個公益PPP項目的進展並不順利。南寧市衛健委2022年11月4日發布的《關於南寧市兒童醫院PPP項目實施情況專項審計調查發現問題的整改報告》顯示,該項目存在有多達12處違規事項。

就企業資金占用與管理漏洞等方面的問題,記者向企業發送了採訪函,截至發稿暫未收到回復。
糊類市場:機遇與挑戰並存
當跨界接連碰壁,黑芝麻的主業也早已風雨飄搖。曾經佔據60%市場份額的糊類王者,如今在消費變革中步步退守。從2015年900萬件跌至2024年530萬件,核心沖飲系列收入僅8.54億元,占營收34.6%。
調研數據顯示,超過80%的中國消費者願意為健康食品支付更高價格,2025年全球市場規模預計達580億元,功能性產品(低GI、高纖維)滲透率將從17%升至35%。這為黑芝麻糊這類傳統健康食品提供了增長空間,但挑戰同樣明顯——消費者對天然、無添加和功能性食品的要求不斷提高,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

黑芝麻作為糊類龍頭,儘管市場佔有率雖仍保持第一,但優勢正在縮小。其傳統產品南方黑芝麻糊含糖量較高,與健康趨勢存在衝突;與此同時,競爭對手的崛起也進一步加劇了壓力。
記者走訪市場發現,目前超市裡,消費者對類似五穀磨房這樣“現磨+即食”模式的糊類食品更感興趣,正在購買的張女士告訴記者,“想吃什麼加什麼,自己能看見,吃着放心。”數據顯示,五穀磨房2024年的市場份額已提升至18%。
另一家競爭對手西麥食品也不可小覷。2024年西麥食品憑藉燕麥糊類產品實現年營收12億元,增速達15%。
相比之下,黑芝麻的產品創新速度明顯滯後,公司2023年發布的“升·變”戰略曾宣稱回歸“健康食品”賽道,但執行效果尚未顯現。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僅占營收的2.1%,遠低於行業3.5%的平均投入。而警示函中暴露的關聯方資金占用問題,特別是涉及天臣新能源的資金流轉,表明其與新能源領域仍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
2025年已經過半,黑芝麻面臨關鍵抉擇,一季度225萬元的凈利潤,與其2018年近6000萬的盈利形成鮮明對比。公司控股股東黑五類集團已將所持股份的71.11%質押,占公司總股本的21.51%,資金鏈壓力可見一斑。警示函要求公司在收到決定書之日起30日內提交書面整改報告,並完善內控治理機制。
對於這家手握“中國黑芝麻糊第一品牌”卻屢次跨界折戟的企業來說,擺在面前的有兩條路:繼續追逐風口,或者回歸食品主業深耕。

“把主業做大,這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如何找到關聯度更高的子行業去賦能加分,這是之後要考慮的問題。”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深耕主業對於當下的黑芝麻來說或許更為實際。
有夢想很重要,但是不切實際,一味求新求變,只會讓“夢想”變為 “空想”。一字之差,天差地別。
本原創稿件版權歸大象新聞所有。轉載或合作,請聯繫:0371-658888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