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滿意嗎?
或許,很多人都曾經有過讓自己驕傲的資本,可是這些資本,自己能守住嗎?
有什麼東西,可以守住,永遠不失去呢?看看《列子學射》給我們的回答。
列子學射中矣,請於關尹子。
列子練習射箭,已能命中靶心,便去告訴關尹子,這句話能看出列子的射箭技術不錯,一下子就能射中目標,就好像有的同學學習很好,一考試就是滿分,滿分是不是就完美了呢?
從學問的角度,是為了滿分嗎?高爾基說,不知足是滾滾向上的車輪,射中目標是不是就結束了呢?是偶然射中,還是必然射中呢?接下來還有什麼要求呢?帶着問題,列子去請教他的師爺關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關尹子說:“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射中目標嗎?”每一門學問背後都有一套理論,很多人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感性和理性之間,每個人對自己的把控都是不一樣的,偶然會成為必然,必然中會有偶然,只有徹底理解的人,才能把握它。學習射擊,打中不難,難的是沒有失誤,難的是完全理解背後的道理。我們現在知道,射擊理論裡面有彈道學,風向學,心理學,計算學,如果再深刻一點,就好像現在的智能定位一樣,命中率的提高是有很多要求的。
對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
列子不知道這些,只能說“弗知也”,不知道。關尹子說:“未可。”那你的箭術還不行。慢慢去參悟吧!
退而習之。三年,又報以關尹子。
列子便回家在苦練。三年過後,又去告訴關尹子。好學的人總是容易聽取老師的意見,並謙虛的付諸行動,所以列子專心學習三年後,又向關尹子彙報,想尋求進一步的突破。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關尹子說:“你現在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吧!”列子說:“明白了。”
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關尹子說:“明白就好,記住,這就是根本原則,不要違背它,射箭的這一套原則,不要亂了就好。”
佛家講,禪而靜,靜而生悟,悟而感,感而融,融而後得,一個好的老師不是教給你一套公式,而是啟發你真正的智慧,成不成在於心,養心之道在於定,定了不要亂,這就是定的境界。
“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
不僅僅射箭這樣,治理國家和修養身心也都是這樣。
“故聖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所以聖人不局限於考察成敗存亡的表面現象,而要明白為什麼存亡的原因。從這裡我們知道聖人和一般人的不同之處,一般人只看結果,不問過程,過程與結果其實統一於事物發展的過程中。一般人只是在過程和結果中糾結,而聖人注重的是背後的原理,提煉的哲學,內在的修練。
列子曰:“色盛者驕,力盛者奮,未可以語道也。”
列子說:氣血旺盛的人容易驕傲,體力充沛的人容易逞強,都不可能同他們論道,平常總說,年輕人不要驕傲,漂亮姑娘有美色,帥氣小伙有力氣,都有自己驕傲的資本,講大道他們是聽不進去的。道的根本不在“色和力”,你擁有的有形的東西越多,到達道就越難。
“故不班白語道,失,而況行之乎?”
因此和頭髮沒有花白的人談道,往往喪失道的本意,更何況去施行它呢?和年輕人論道,會出毛病,做起來會更難,什麼原因呢?難道年輕人沒辦法了解道?大概年輕人可以學知識,但經驗積累不夠,心還不夠沉穩的原因。
很多家長對孩子期望很深,把很多人生哲理說給孩子,但孩子沒有自己的經歷,不懂這些哲理和他所處的環境不相融,只能引起他的反感,這一段讓我們明白人生經驗的重要,人總是受傷之後,才明白對錯。
“故自奮則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則孤而無輔矣。”
所以驕傲逞強的人,沒人告訴他治國修身的道理,沒人相告,他就孤立無助了。越是自我感覺很強大,主觀意識非常強,越沒人幫他,就好像項羽,二十齣頭,雄霸天下,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力能舉鼎,心可拔山。可就是這樣一個人,結果很慘,敗於垓下,自問烏江。
“賢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盡而不亂。”
一個賢明的人,善於任用他人。所以自己雖然年老,但治事的能力並不衰退,智力盡了,看待問題也不迷亂,比如劉邦手下有張良、蕭何、韓信,得到他的信任和重用,他自己沒啥能力,但手下的能人一大批。
故治國之難在於知賢而不在自賢。
最後得出一個治國的原則,治理國家,難就難在能否識別和任用賢才,而不在於自己多麼能幹。如果你自己很能幹,下面人乾的事你全會,那就完了。再強的人也只能幹一個人的事,而干大事需要很多人,這時候知賢任賢就是最大的智慧了。這就是做人做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