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文教相關行業的家長,在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上,是不是特別輕鬆,完全不費吹灰之力?
《祝您健康》雜誌主編董玲老師,用她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哪有這麼簡單!
就像許多母親一樣,她也曾經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氣得七竅生煙,愁得黯然落淚……對孩子、對母親本人來說,都是一些並不愉快的回憶。
直到她參透了一個道理,終於幫助兒子“開竅”,不僅親子關係更和諧,成績也穩步提升,成功實現了“逆襲”。
她的答案是什麼呢?
從“關注成績”,到“關注孩子”
董玲老師也曾經為孩子的成績問題苦惱不已。
- 寫作業拖拖拉拉,能磨蹭到12點,絕對不會11點寫完。
- 考試粗心大意,能連題目都漏做。
- 做錯的題目永遠記不住,下一次錯的還是它。
- 一訓就哭,不訓就直接擺爛,看他一眼,自己的血壓就上去了。
如果孩子天生愚鈍也就罷了,偏偏平時聰明伶俐、神氣活現,只有學習的時候才擺爛,就問父母怎麼可能甘心接受這個現實?
想想以後還有高三,簡直當場就要得“三高”。
這些問題困擾了她很久,直到有一天,她認真地審視自己,意識到一件事:
一直以來,我的眼裡是不是只有孩子的“成績”,卻忘記了孩子這個“人”?
於是,她開始嘗試讓目光重新回到孩子這個“人”身上,將成績的位置向後放一放,結果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
不僅親子之間的關係變得更鬆弛,不再緊繃;孩子也彷彿開了竅,成績開始穩步上升。
不催不吼,重啟孩子的內驅力
為什麼當注意力不再聚焦成績而是回到孩子本人身上,孩子反而開了竅?
董玲從她的經歷中找到了答案:因為眼裡有了“人”,正視了孩子的真實情況與心理需求,無形中重啟孩子的內驅力。
以前,她也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語:
- “不好好學習,將來怎麼辦?”
- “我們要求你達到中等,不過分吧?”
- “我們對你沒什麼要求了,別讓老師找家長就行!”
曾經,她和許多家長一樣,覺得這些話能激勵孩子,讓他緊張起來,開始重視學習。
後來她發現,孩子只從這些話中體驗到了壓力、攀比、失望等負面情緒,越發討厭學習。
當孩子的心理能量,全部都用來防禦、應對這些來自外界的壓力時,他已經分不出更多的心力去認真投入學習了。
所以,她調整了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開始努力增加孩子積極的心理體驗,一步一步重建孩子的內驅力。
通過努力與調整,現在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 學習態度積極主動,會主動要求補課。
- 作業從應付式的“鬼畫符”,變得認真清晰,而且不再磨蹭。
- 成績和“學霸”們相比有距離,但已經實現了穩步提升。
一句話:“自我逆襲”達成!
為了能和更多的家長交流,董玲將自己的心得與技巧全部整理了出來,錄製了這一套《如何陪兒子初中開竅發力》課程,供各位有同樣困惑的家長參考。
這些也是她多年來“血淚教訓”摸索出的答案。
教育孩子是浩大的長期工程,沒有“一招鮮”,也沒有一個扳機點,一轉扭乾坤。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長,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面對和處理的問題也不一樣。
通過學習這門課程,你不僅能獲得董玲老師分享的教育方法,還能掌握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及時有效應對孩子的表現和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