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2月,集團“彩虹計劃”的招募郵件像一束光,照亮了中廣核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宋啟哲心中深藏已久的支教夢想。在得到公司領導和同事的支持後,宋啟哲毫不猶豫地提交了申請。三月初春,他懷着滿腔熱忱,踏上了前往廣西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諧里小學的支教之旅。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支教日記,看看他和孩子們的故事吧。
初遇諧里:見證希望的種子
諧里村與“七一勳章”獲得者黃文秀烈士曾駐守的百坭村比鄰而居,曾經都是深度貧困地區。從百色市出發,111公里的蜿蜒山路讓我們顛簸了近兩個小時,難以想象,在道路尚未修繕的年代,村民們要走出大山該是何等艱難。

但令人振奮的是,如今,這片土地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屯間的硬化道路正在如血脈般延伸,高速公路穿行於山與山之間,山溝里正在興建的高鐵站更預示着無限可能。村裡家家都通上了自來水,5G網絡信號覆蓋面也很廣,在這裡我還看到了中廣核援建的光伏發電停車場,這些蓬勃開展的基建工程,正為大山播撒着希望的種子。
支教時光:與童心共舞的樂章
初見諧里小學,其規模之小令我驚訝——四幢校舍圍着一個小操場,學校一共90餘名學生,其中多數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全校加上食堂大姐和保安大哥共17名教職工組成“教育大家庭”,彼此互相照顧,一起吃飯、輪流做飯,用最簡單的相處方式詮釋着最純粹的教育情懷。

見到孩子們前,我還有些許忐忑與不安,在心中排練了好多次,如何和他們進行自我介紹,如何快速和他們熟絡。意外的是,孩子們的熱情瞬間融化了我的緊張,他們簇擁而來,明亮的眼睛裡滿是好奇與歡迎。
“老師你從哪裡來呀?”
“老師你教我們什麼課?”
……
有孩子甚至羞澀地遞來珍藏的零食,這份純真的信任,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在我心頭升起。

此次支教,我被安排為四至六年級的體育老師,在上課時,我與孩子們展開了一場關於規則與成長的“博弈”。剛開始的課堂上,孩子們關於課堂體育活動總有自己的想法,“老師我想打球”“我不想跑步”的呼喊聲此起彼伏。
初次作為老師,面對這樣的情況,我不忍心拒絕他們,只能儘可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但在向專職教師請教後,我領悟到,真正的關愛不是縱容,而是幫助建立規則意識,孩子們需要的是教育而不是一味的“照顧”與“滿足”。我通過設立獎勵機制,溫柔而堅定地執行規則,帶領孩子們認識紀律與規則的重要性,漸漸地,孩子們也學會在遵守課堂規則的過程中體驗運動的樂趣。

面對孩子們,我常常思考自己還能教給他們什麼?於是我除了帶好體育課外,結合我的專業與工作經歷,精心策划了一堂核電科普課程。在核電科普課堂上,藉助中廣核數科開發的AR眼鏡和仿真模型,讓孩子們身臨其境地了解核電廠主控室。看到孩子們透過AR眼鏡驚嘆於核電站的壯觀,爭先恐後地提問時,我看到了知識在他們眼中點燃的璀璨光芒,深刻體會到支教的意義。
課餘時分,我也常常回答孩子們的“十萬個為什麼”,傾聽他們成長的喜悅與煩惱。在談到“夢想”這個話題時,有的孩子說想成為醫生、老師……其中一個孩子說:“老師,我以後也想去中廣核工作!”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來支教的老師們都很厲害,我也想成為厲害的人!”我有些激動,更多的是欣慰,我對孩子們說:“想要實現你們的夢想,要好好學習、好好讀書哦,加油,你們一定能成為更厲害的人!”此時,我更加確信,教育的真諦,就是在心田播下夢想的種子。
彩虹之約:離別是為了更好的重逢
時光如溪流般匆匆流逝,轉眼間支教生活就要結束了。回望這短暫的經歷,我心中雖有不舍,但我知道,離別是為了更好的重逢,“彩虹計劃”中每一批支教老師的到來都是在為孩子們帶來新的希望,讓他們的未來多一種可能性。
這段支教之旅,不僅讓我見證了我國鄉村振興的堅實足跡,更與孩子們一起,收穫了超越想象的心靈成長。或許我無法估量自己的核電科普課程、體育課、我的問題解答能在孩子們記憶里留存多久,但那些共同成長的點滴,那些被真誠照亮的瞬間,已經成為我生命里永不褪色的彩虹。

臨別之際,孩子們緊皺的眉頭和“老師不要走”的懇求,讓我的眼眶一次次濕潤。“老師要回上海工作了。”“那長大後我要去上海找老師!”一句句稚嫩卻堅定的承諾,是我收到的最珍貴禮物。
願“彩虹計劃”繼續在群山之間架起希望的橋樑,讓更多夢想的種子生根發芽,終有一日綻放成滿園芬芳。在春風化雨時,我們約定:當孩子們循着彩虹走出大山時,定會遇見更好的自己,奔赴更加美好的世界。
編輯 | 李丹
校對 | 張毓琪
審核 | 唐剛強 張麗娟
簽發 | 韓雲飛
素瓷來源 | 中廣核數科


點分享

點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