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名為《沒收》的小學生作文意外走紅。全文僅短短七行,卻像投入湖心的小石,在無數老師心中激蕩出層層漣漪。
這稚嫩筆觸下的心酸與委屈,無聲訴說著一個質樸的真理:真正動人的寫作,從不仰賴華美宮殿般的詞藻堆砌,而是源於心靈深處真實情感的清澈泉涌。
小學生作文《沒收》走紅,全篇只有七行字,卻處處透着心酸和委屈
小學恰似一方沃土,是培植寫作之樹的珍貴時節。此階段孩子的心靈如海綿般豐盈敏感,語言能力蓬勃生長。
寫作遠非考卷上冰冷的分數格子,它是思維生長的軌跡,是孩子認識世界、安放情感的一扇明窗。
幼年時對露珠的凝視、對友伴爭執的困惑,這些細微感知一旦被筆尖捕捉,便會沉澱為未來思考與表達的深沉底色。
寫作訓練在語文天地中佔據核心,正因它錘鍊的不僅是表達技巧,更是認識世界、梳理內心的珍貴能力。
《沒收》出自一位二年級孩子之手,其語言如初春溪流般純粹明凈:
燈光沒收了黑暗,學習沒收了無知,時光沒收了我的童年,微笑沒收了我的哀愁,工作沒收了爸爸的陪伴,我和姐姐沒收了媽媽的時間
沒有繁複修辭,僅憑排比句式的內在韻律,孩子以“沒收”為眼,精準捕捉了成長中光芒與代價交織的真相。
結尾那句“我和姐姐沒收了媽媽的時間”,彷彿一個少年默默扛起世界的無聲宣言,它以最簡潔的言語,刺穿了歲月包裹的酸楚內核。
老師們的動容並非來自文字的多少,而是被那小小胸膛里真切搏動的情感與哲思所震撼。透過紙頁,他們望見了一個孩子對時間流逝的敏銳感知,那是童年星火在成長暗夜中的倔強閃爍。
學生寫作要從小培養
課堂作文之外,日記是滋養寫作幼苗的無聲細雨。它無需鴻篇巨製,貴在日復一日真誠記錄生活肌理與心靈漣漪。
堅持書寫日記,如同在時光長河中投下小小石子,每一圈波紋都是觀察力與思維力的悄然生長。
當孩子習慣為一片秋葉駐足,為母親疲憊的眼神心顫,這些真實可觸的瞬間便成為寫作中活生生的泉源。
例如某學生《給媽媽的信》中寫道:“媽媽為掙錢忙碌奔波,我還無力分擔,唯有埋頭苦學不添煩憂。”這樸素告白里,責任與愛意如暖流涌動,自然贏得老師滿分嘉許。
許多學生對寫作心存誤解,以為如築宮殿必求金碧輝煌,需生僻字與複雜句式的磚瓦。實則不然,動人篇章的靈魂在於真實思想與情感的清澈流淌。
寫作的至高技巧,是教會心靈如何觀看。學生若學會以多稜鏡視角觀察生活,比如陽光如何在窗檯移動,奶奶擇菜時彎曲的手指,筆下世界自然豐盈立體。
排比、對比等手法如錦上添花,讓情感表達更具穿透力。然而一切的前提,是呵護孩子心中那份對萬物好奇的柔軟觸角,讓寫作成為心之所向的抒發,而非機械的任務。
筆者寄語:
寫作沒有神賜的魔杖,其力量源於日復一日的觀察積累與思維磨礪。從小學起播下習慣的種子,讓寫日記成為呼吸般自然的日常,方能培養出對生活紋理的細膩感知。
最動人的文字,永遠生長於真誠的土壤。當孩子學會以“我手寫我心”,讓文字成為心緒的自然流淌,便能如《沒收》一般,以最簡短篇幅承載最深沉情感。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