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老師的思維定勢,第一小題肯定是要選“火車”,因為除了“火車”之外,其他三項都屬於燃油的汽車,而且三者都可以在公路上行駛;而火車只能在鐵軌上規規矩矩地行駛,一旦“出軌”就意味着車毀人亡。不過按照家長的思維,轎車是私家車,其他三種明顯不是私家車,這樣的理由有點牽強附會,但你也不能說對方的思維是存在問題的。
第二小題鵝、鴨、雞都是家禽,都有翅膀,都在陸地上生存,這和生存在各種水域的魚有着本質的不同。而那位同學選擇不會游泳的雞,我們不得不說這孩子的腦迴路特別新奇,這樣的答案難免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我們語文考試的標準答案太過墨守成規,還是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才導致出現這樣的現象?我個人覺得,那種答案模稜兩可的題目,最好別考。如果一定要考的話,很有必要換一種方式來考。
比如第一小題的四個選項,不僅要讓學生選出不同類的那一項,還要讓學生把這麼選的具體原因寫出來,只要學生寫出來的原因有一定的說服力,那麼老師都可以給學生適當加分,或者乾脆給學生這道題目的滿分。
這樣一來,就可以把原本培養學生聚合思維的本意換為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此舉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做題目的效率,而且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至於那種單項選擇的題目,題目要求學生選擇一個正確的答案,結果四個選項當中不止有一個正確答案,這種模稜兩可的題目一定不要考出來,否則真的會貽笑大方。
老師在評卷之後,對於學生做出來的不一樣的答案,特別是那種有爭議的答案,最好得先了解一下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如果對方言之有理,那麼可以對這種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給予肯定,而不是以簡單粗暴的方式批評一頓,然後各種冷嘲熱諷,這樣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導致學生在後續的學習中懶得再去思考,這對相關科目的學習而言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讓學生在思考中變得自信,老師用心呵護學生的這種信心,那麼學生就會愈發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