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節點財經,作者 | 零度
“時間不等人,現在的市場環境對吉利汽車而言,已經沒有容錯的空間。”在回答吉利與極氪整合為何要如此之快時,桂生悅如是說。
時間不等人。
從霸主到跟隨者,只有一線之間。
從表面看,當新勢力仍在為盈虧平衡掙扎時,吉利已實現技術轉型與財務健康的雙重突破:2024年營收2402億元,凈利潤激增213%。
從深層看,吉利也面臨著更多挑戰,吉利私有化極氪的大事件背後,隱現着後者缺乏持續爆款車型、持續虧損,以及吉利各品牌之間缺乏協同的局面。
站在更全局去看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白熱化競爭,如今,資本市場對新能源車企的估值邏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增長故事”到“盈利驗證”的更高維敘事之下,行業進入整合期。
變局當前,車企的焦慮和野心都清晰可見——而李書福也在帶領吉利下一盤大棋:通過極氪、領克高端化與全球化並行,自研智駕系統與“一國一策”戰略構建護城河,將資源重新整合。
這一應對之策,李書福似乎已經想清楚了:打造更高效的協同--從產品到股權,再到品牌乃至供應鏈的協同,終極目標就是實現從產品競爭到體系競爭的跨越。
這一招給出了新能源車企資本運作的新範式,也決定了吉利未來十年的江湖地位。
01 倒計時,估值倒逼的戰略突圍
時間回到8個月前,在台州“書福公開課”現場,吉利控股集團正式發布《台州宣言》,宣布企業進入戰略轉型全新階段。面對全球經濟新形勢和行業競爭新格局,吉利對戰略進行了升級,宣言中提及,將通過“戰略聚焦、戰略整合、戰略協同、戰略穩健、戰略人才”五大舉措,聚焦汽車主業,布局科技生態,提升競爭力,穩中求進,推動“讓世界充滿吉利”的企業使命早日實現。
如今,五大措施正在吉利內部加速演進。一個最明顯的舉措就是私有化極氪。
就在一周前,吉利汽車發布公告稱,該公司向極氪提交非約束性報價函,建議私有化極氪,收購所有已發行及發行在外的極氪股份及美國存托股票(該集團實益擁有者除外)。公告並稱,倘若私有化建議落實並完成,極氪將成為該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實現私有化並於紐交所退市。
時間回到極氪上市,似乎還在眼前。
2024年5月,極氪科技集團ceo安聰慧連續三次敲響美國紐交所大鐘,帶領極氪成為美股最快上市造車新勢力。而不到一年時間,這家刷新紀錄的汽車公司或將被私有化退市。
《節點財經》看來,吉利私有化極氪背後,是被低估的股價,以及久久難以盈利兩大問題。
在資本市場,極氪的估值表現並不好。
相比於在美股上市的其他新能源車企,如蔚來、小鵬、理想,總市值均高於極氪,在吉利宣布將私有化極氪的當天,上述企業的估值分別達到88.04億美元、187.57億美元和260.21億美元。
而極氪總市值僅為57.42億美元。
除了被低估的股價,遲遲未盈利的經營狀況,或許也是吉利汽車選擇私有化的重要考量之一。
2021—2023年,極氪持續增收不增利,凈收入從65.28億元逐年攀升至318.99億元、516.73億元;與此同時,該公司虧損規模不斷擴大,凈虧損額分別達到45.14億元、76.55億元和82.64億元,短短三年時間累計凈虧損超200億元。
即便是上市後,極氪的虧損局面並未得到扭轉。2024年全年,極氪總收入較上年增加46.9%至759.127億元,虧損規模同比雖有所收窄,但仍凈虧損57.906億元。
吉利汽車2024年的業績發布會上,吉利汽車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桂生悅分享了他的行業觀察:未來兩三年後,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會和今天大不一樣,盈利能力不足的車企,將可能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資本市場上不被看好,加之持續虧損問題,極氪被擠入淘汰賽已經是迫在眉睫,這一時間私有化,或許是最佳的選擇。
02 步步為營,一場資本併購局
“相信大家從5月7日以來最關心的就是吉利極氪合併的事情。”5月15日,在吉利汽車2025年q1業績會伊始,桂生悅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事實上,吉利宣布極氪私有化,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並非是“意料之外”,這一資本變動早有跡象。
在內部,吉利集團都給出了“贊成票”。桂生悅曾提及,“這一點,李書福董事長和全體管理層已經看得很清楚了,而廣大的股東們也已經看得很清楚了,在吉利關於領克和極氪整合的股東大會上,股東們的贊成票達到了99.99%,就充分說明了廣大的股東們對整合的高度認同。”
而在外部,吉利也通過兩步走,加速對外釋放了吉利整合、實現協同的決心。最明顯的就是領克併入極氪的動作。此舉不僅加速了兩個品牌的協同,更為極氪私有化奠定了基礎,也進行了一次“小嘗試”。
從成效看,在合併後,兩個品牌在產品研發協同、製造體系革新、用戶運營升級、智能體系突破方面均實現了協同。比如:
• 在產品上,極氪主攻30萬元以上豪華電動市場,領克錨定20萬元級新能源中高端領域,吉利銀河覆蓋主流消費區間;
• 在研發方面,通過共享sea架構與智駕技術,預計每年節省研發投入20億-40億元,供應鏈成本降低5%~8%研發協同預計效率提升15%以上;
• 在製造方面,"大製造+大質量"一體化管理預計效率提升20%以上;
• 在整體效率方面,實現企業整體運營效率提升20%以上,真正實現數據驅動的智慧型企業轉型。
在完成領克和極氪的合併嘗試後,吉利馬上推進了下一步的資本整合大動作:私有化極氪。
通過這樣的兩步走,吉利總結了整合經驗,在內部形成了更一致性的協同,此外,也進一步改變品牌“小而散”“散而亂”的形象。
不過,業內對於“極氪剛完成與領克合併不久,這麼快又要與吉利汽車合併”曾提出質疑,桂生悅解釋,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日益複雜的經濟環境,吉利汽車只有進行深度整合,把公司的資源凝聚成一個拳頭,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勝利。
對於吉利而言,吉利和極氪整合,也是為了進一步落實《台州宣言》,聚焦汽車產業,回歸“一個吉利”,推動內部資源的深度整合和高效協同,杜絕重複投入,降低成本,打造企業的長期價值。
極氪私有化,對於整個集團來說,後台整合協同,根基更穩,降本增效;前台獨立運營,消費者感知一樣。資源高度集中,長久來說是好事。
03 一致性,回歸 “一個吉利”
在這場私有化背後,一個關鍵詞就是一致性。
桂生悅直言,吉利系整合中暴露溝通成本高和利益不一致問題。
在此前的業績說明會上,桂生悅坦言,在經歷過去一年多的整合後,伴隨整合的深入進行以及範圍的擴大,特別是2025年以來吉利開始進行智能輔助駕駛和智能座艙方面的整合後發現了不少問題。
一是整合的效率和為整合而產生的溝通成本問題。“雖然是內部整合,但也必須依法合規進行,整合牽涉到了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在整合過程中,有許多事情都要通過各自的董事會或股東大會批准,這就大大降低了整合的效率,延長了整合的進度,同時彼此溝通的成本也非常高。”
二是利益不一致的問題。“吉利和極氪各有自己的員工激勵機制,這就產生了大家利益不一致的問題,所以各項整合工作表面上可以完成,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各自為自己所在的公司爭取利益傾斜的情況,這就會讓整合的效果大打折扣。”桂生悅說道。
在桂生悅看來,隨着發展,上述兩方面問題一定會越來越嚴重,而要想從根源上解決這些問題,最徹底的方法就是兩家公司整體合併,回歸一個吉利,才能真正達到整合的目的。
回歸一個吉利,不僅是品牌和業務層面的協同一致性,在人事方面同樣如此。
幾天前,吉利公布了人事方面的變動:
• 首先,李東輝將出任吉利控股集團副董事長,負責董事局日常工作管理和集團投融資管理,並在資本運作、重大對外合作項目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其次,安聰慧將出任吉利控股集團ceo,全面負責吉利控股集團運營管理工作。合併完成前,安聰慧仍擔任極氪科技集團ceo。
• 最後,桂生悅仍擔任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ceo)及執行董事。淦家閱將出任合併後的吉利汽車集團ceo,吉利汽車集團將下設吉利銀河事業群和極氪科技事業群。淦家閱仍擔任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人事的調整,將進一步加速“一個吉利”的大戰略。更統一的管理團隊,也將對不同品牌展開研發、營銷工作時,產生最大程度的前中後台協同效應。
吉利控股集團ceo、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及執行董事李東輝給出一組數據,“經內部測算,研發環節每年可節省數十億元;聯合採購方面,去年已在原預算基礎上額外節省幾十億元。此外,在製造、人力、財務、法務等管理部門的協同中,預計管理費用和營銷費用將顯著降低。”
吉利汽車與極氪合併旨在解決溝通成本高和利益不一致問題,通過深度整合資源、降低重複投入,打造長期競爭力。
如今的車企正在面臨更強的競爭力考驗:更強的盈利能力、更爆款的車型、更深的供應鏈護城河,都決定了一家車企能否在快節奏的競爭中保持不掉隊,並實現突圍。
而吉利,也在加速深化自身的護城湖。
吉利汽車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725億,凈利潤56.7億暴漲264%,新能源銷量33.9萬輛滲透率突破52%,極氪毛利率18.8%創歷史新高,銀河品牌單季銷量26萬輛,領克新能源佔比過半。
2025年第一季度,吉利汽車新能源銷量達33.9萬輛(含吉利、領克、極氪),同比大增135%,國內新能源滲透率突破至52.2%,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這一成績的取得,得益於吉利銀河、極氪、領克三大品牌的協同發力與技術創新。從這一點看,《台州宣言》的聚焦協同戰略,效果已經逐漸開始發力。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