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費”便宜一半多,出險時百般推諉,退保要收手續費
作者/ IT時報記者 毛宇
編輯/ 錢立富 孫妍
近期,多名新能源車主向《IT時報》記者爆料稱,購買眾安車服(海南)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眾安車服”)的車險業務後,遭遇不少問題,引發後續連鎖反應。
2025年初,上海的奇瑞車主徐先生遭遇一起小型剮蹭事故,“我第一時間聯繫眾安車服,對方竟勸我不要走保險,私下解決更划算。我算了一筆賬後堅持出險,對方表示只能幫我走交強險,這時我意識到事情不對勁。”
掛斷客服電話後的徐先生,找出自己的電子保單仔細查看,這一看才反應過來,“出具保障單的公司是眾安車服,而非大家熟悉的那個眾安保險”。
記者調查後發現,和徐先生有類似遭遇的車主不在少數。本應第一時間協助處理事故的“保險公司”竟想隱身,這究竟是為何?


出險後被“眾安車服”拉黑
2024年10月,徐先生購置的新能源汽車準備上險。在了解一些大型保險公司的報價後,徐先生接到自稱是眾安保險業務員的推銷電話,對方給出了1900多元報價,遠低於其他公司4300多元的報價。
“我當時去查了眾安保險,發現是正規大公司,便放鬆了警惕。”在業務員的反覆勸說下,徐先生提交了投保材料並掃碼支付了保費,但未注意到投保單上的公司名稱是“眾安車服(海南)汽車有限公司”,而非眾安保險。
無獨有偶,廣東新能源車主劉先生在支付保費時,也察覺到了異樣。他發現保單出具方是眾安車服,而收款方卻是眾安瑞益(綏化)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劉先生查詢後發現,兩家公司註冊地不同,眾安車服在海南,眾安瑞益在黑龍江,此時他意識到自己可能上當了。
不久後,徐先生車輛發生小剮蹭事故,他隨即撥打了保單上眾安車服客服電話查詢保單,卻被對方拒絕出險。仔細查看保單,徐先生髮現其與正常保單相似,但標題為“機動車安全保障單”,單子中的有償性條款等與正規保單也有差別。
徐先生希望走商業險修復自己車輛的大燈,但電話另一頭,眾安車服客服人員僅提出幫其走交強險。不得已,徐先生同意了對方的要求,但在提交材料時,眾安車服先是以照片不合規為由要求徐先生重拍,隨後保險經理將其微信拉黑。隔天,徐先生頓感事情不妙,撥打海南12315消費者投訴熱線反映情況,但截至記者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保障單”沒保障
在徐先生和劉先生向《IT時報》記者提供的兩份保單中,疑點頗多。
首先,眾安車服(海南)汽車有限公司為二人開具的均為“機動車安全保障單”。記者對比平安保險出具的保單發現,保單右上角標註了“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監製”紅色字體,這並未在徐先生和劉先生的保障單上出現。另外,正規保單的交強險及商業險單名稱顯示為“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單(電子保單)”“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保險單(電子保單)”,徐先生和劉先生拿到的則是“機動車安全保障單”。

另外,兩位車主回憶簽訂該保障單時,並沒有線上簽名這一環節,“我提交完個人信息後,對方就發來了二維碼讓我付款,因為是第一次買車,我沒有及時反應過來。”劉先生表示。
《IT時報》記者在企查查搜索眾安車服(海南)汽車有限公司發現,該公司於2024年8月9日成立,註冊地在海南,註冊資金為500萬元,其經營範圍涵蓋報廢機動車拆解、回收及道路貨物運輸等,並不包含保險業務。其股東及員工均是一位名叫馬路的自然人,持股比例為100%。
2024年10月25日,該公司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原因是“通過登記的住所或經營場所無法聯繫”。
隨後,記者致電眾安車服保障單上的客服電話,詢問該公司保險資質。客服人員稱:“我們並非保險公司,主要經營機動車交通安全服務,主做新能源汽車。交強險我們會幫你另買,商業險是我們這邊進行保障和理賠。”該客服人員還向記者表示,他們理賠手續簡便,速度甚至比正規大保險公司還要快。
記者添加了一名眾安車服保險經理的微信,對方表示自己是眾安的,但在記者繼續追問是否為眾安車險、是屬於統籌服務還是正規保險公司後,對方不再回復記者。
“這種‘機動車安全保障單’並非保險產品,不能替代車輛保險,要謹防上當受騙。”一家新能源品牌車險續保工作人員告訴《IT時報》記者,眾安車服出具的保障單屬於統籌保障單,是合約服務,實則是交通運輸行業內部的互助行為,並非真正的保險,“事故後他們也不會進行賠付,已經有不少客戶被騙了。”該工作人員表示。
2024年9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江蘇監管局發布《關於機動車輛安全統籌不是保險業務的風險提示》,表示機動車輛安全統籌並非保險業務,經營此類業務的機構未依法取得保險業務經營許可,不是依法設立的保險公司,不是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及其派出機構的監管對象。如發生交通事故出現糾紛,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無法依據保險法得到保障。
眾安保險官方客服人員也向記者表示,眾安車服和眾安保險沒有任何關係,“眾安保險的全名為‘眾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其中,車險業務是與平安保險合作。此前公司便發過聲明,提醒消費者警惕此類名稱相似的公司,以免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退費之路一波三折
據多名車主反饋,眾安車服向每位車主出示的收款方二維碼不是同一公司,包含了眾安瑞益(綏化)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眾安匯(雙鴨山市)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眾安恆德(綏化)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等,但公司名均含“眾安”二字。
記者通過企查查查詢發現,上述公司均在2024年下半年註冊成立,註冊資本在5萬~10萬元不等,公司註冊地多為黑龍江省各市。目前,包含眾安車服在內的多個公司存在“經營異常”等情況,其中眾安匯(雙鴨山市)已於2024年12月2日註銷,眾安恆德(綏化)於2024年12月9日註銷。

黑龍江省綏化市12315投訴熱線工作人員告訴《IT時報》記者,公司註銷後意味着很難找到其所在地及相關法人代表,建議消費者儘早維權。
“這類公司多打着大公司名號去兜售車險業務。車主如不出險,保費是凈賺;如若出險不成功,遭車主要求退保,則能收取一筆手續費。”上述新能源品牌車險續保工作人員表示。
在確認自己被騙後,劉先生和徐先生緊急撥打當地12315消費者投訴熱線進行投訴。
但退款之路仍一波三折。劉先生先是撥打海南省及黑龍江省12315消費者投訴熱線,很快,黑龍江12315給到劉先生反饋,表示將聯繫收款方眾安瑞益(綏化)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給劉先生退款。
“沒多久,眾安車服的售後人員加了我微信,表示能退費,但要收取一定手續費和工本費,我不同意。”劉先生表示,售後人員將保險經理添加自己微信的時間作為保險起始服務時間,稱已服務劉先生近一個月的時間,需收取一定手續費。但此時距離劉先生交付保費僅過去2天,他直呼上當受騙。
劉先生立刻通過微信支付渠道進行二次投訴,當天就收到原路返回的全部保費金額。劉先生在社交平台發布了自己受騙追回保費的經歷,截至目前,已有30多位經歷類似的消費者與他取得聯繫,諮詢退款方法。“這類公司太多了,不止一個眾安車服,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劉先生說。

經過反覆溝通後,徐先生同意扣除230元手續費,追回1600多元保費。但他重新選擇正規保險公司進行投保時驚訝地發現,系統截圖顯示他的車輛在這兩個月處於商業險脫保狀態,這意味着眾安車服並未為他購買商業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上海川匯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延彬彬告訴《IT時報》記者,消費者有權主張合同無效,同時向法院申請撤銷合同,追回款項。眾安保險也可以告眾安車服公司侵權,或向市場監督管理局、保監會進行舉報投訴維護自身名譽。
《保險代理人監管規定》第九十條則規定;“未取得許可證,非法從事保險代理業務的,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予以取締,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5萬元的,處5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款。”
記者手記 警惕投保陷阱
記者在某消費保投訴平台上搜索“眾安車服”,發現近30天內約有50條投訴記錄,投訴內容多為“涉嫌欺詐”“拒絕出險”等。“部分車主的部分保費雖已被追回,但其實還有很多車主仍不知道自己被騙。”劉先生無奈地說道。
近兩年,新能源汽車市場蓬勃發展,然而與之相隨的車輛保險領域卻暗潮湧動,一些公司正悄然布局一場場針對消費者的“騙局”。
眾安車服便是其中的典型,一方面,這些企業打起“擦邊球”,讓人誤以為自己的知名保險公司,營造出值得信賴的假象;另一方面,利用當前新能源汽車保費普遍偏高的現狀,拋出遠低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誘人報價,以此吸引車主投保。
這些公司在後續服務中問題百出,從合同主體的混淆、收款公司的混亂,到出險時的各種拒絕和推諉,給消費者帶來極大的風險。
消費者在為新能源汽車投保時,不能被低價和誘人的推銷話術所迷惑,應當審慎核實公司的保險經營資質,善用企查查、天眼查等企業資質查詢工具,必要時可諮詢相關從業人員,別讓自己陷入權益受損的困境。
來源:IT時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