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本田、日產就合併事宜簽署諒解備忘錄,正式開啟合併談判。本田和日產將以共同出資成立一家控股公司、雙方均作為該控股公司子公司的方式進行合併,目標是明年6月達成協議,與日產組成企業聯盟的三菱汽車也將考慮加入合併的可能性。若經營整合能夠順利達成,預計本田和日產將於2026年8月退市。
這也意味着,如果日產、本田、三菱合併成功,將成為一個年銷量800萬輛,僅次於日本豐田、德國大眾的世界第三大汽車集團!

那麼,為什麼日本兩大車企日產、本田會選擇合併?這將意味着什麼?
此次合併,與日產、本田發展情況息息相關。
作為日本第二、第三大車企,日產與本田都面臨發展困境,數據顯示,2023年,日產與本田全球銷量分別為337萬輛與398萬輛,尤其在在中國市場銷量下滑明顯。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日產中國累計銷量為62.17萬輛,同比下滑10.53%,而本田銷量同樣不樂觀,11月,本田在中國車市的單月終端銷量為7.68萬輛,相比去年同期,銷量下滑了28.01%,單月終端銷量已經連續10個月呈現出同比下滑趨勢。
據報道稱,日產目前現金流只夠支撐12-14個月,日產最新發布的三季度財報顯示,凈虧損93億日元(約4.4億元),相比去年減少超90億日元。
曾在中國一時風光的日系車企,為何會遭遇如此境地?
在新能源汽車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日產、本田等傳統車企電動化轉型較慢,發展步伐明顯滯後,新車產品更新較慢,未能跟上市場節奏。
一直以來,日系車企在燃油車領域具有明顯發展優勢,然而在新能源汽車時代,車企競爭更加激烈,新車產品上新速度明顯加快,導致其逐漸喪失發展優勢。
尤其在中國市場,自主品牌依靠智能研發優勢,加速佔據新能源汽車市場,電動化產品日益豐富,控制成本“卷”起價格,導致日系車企喪失產品優勢,市場份額遭到擠壓。數據顯示,2020年到2022年,自主品牌國內零售份額分別是38.4%、44.4%和49.9%,到2023年,2023年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56%,創歷史新高。

日產與本田的合併,也意味着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兩大車企選擇“抱團取暖”的方式,合力對抗外部壓力,如順利合併,或將成為與豐田相抗衡的另一個汽車巨頭,在全球市場打造更強大的競爭力。
而在國內,車企改革同樣在提速,今年吉利整合極氪與領克兩大品牌,奇瑞收購東南汽車,長安整合燃油子品牌,東風汽車收購神龍公司,等等,目標都在整合資源優勢,降低成本和內耗,強化戰鬥力。
這也意味着,隨着下半場“優勝劣汰”的競爭更加激烈,車企發展策略從單打獨鬥,形成合併共贏的發展趨勢,汽車產業也將出現新業態,日產與本田合併的未來發展也值得期待。儘管外界並不看好日產與本田合併的發展,但能不能存活,是兩家車企當下最急切的考慮。
南方+記者 拱千舒
【作者】 拱千舒
南方產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