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美國對進口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的話題在持續熱議中。11月26日電稱Trump發文稱將要對進口中國所有商品加征10%的關稅,這是繼圍繞進口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之後的又一個大動作。
加征關稅究竟有什麼作用,損失的究竟是誰?
許多網友對於美國加征進口中國商品關稅的做法無法理解,提高關稅就會提高這些商品在美國市場的售價;如果只是電動汽車的售價在美國市場上漲還則罷了,畢竟美國電動汽車滲透率本就不高,這塊汽車市場還是以燃油車為主。可是所有進口中國商品都加征關稅的話,理論上會造成商品價格普遍提高,這難道不會在美國造成危機嗎?於是一些網友盲目樂觀地認為加稅的方法不過是“鬥氣。”只待美國消費市場提出反對的聲音,屆時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這種想法過於天真了。
分析·削弱產品競爭力
加征進口中國商品關稅一定會造成商品價格上漲嗎?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在出口價格不變的前提下,加征關稅一定會造成商品售價的上漲,邏輯是沒有錯的;可是為什麼不假設加征關稅之後,出口企業會降低商品售價呢?假設某一件商品在加征關稅之前於其市場零售價為10美元,加征關稅之後會提高;但是只要出口價格降低,最終價格還是能保持10美元不變。
結果是其市場用戶沒有承擔更高的代價,反而是出口商的利潤空間被壓縮——加征關稅的方法促使以出口為主的企業被動開啟“價格戰。”利潤空間的壓縮需要壓縮成本,成本的壓縮主要是從人力資源成本着手,因為商品的製造成本占售價的比例是比較穩定的。可是人力資源成本也有下限,在突破下限之後,這些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則難以維繫;最終可能導致這些企業紛紛破產,或者轉向國內市場。
但是國內市場已是存量市場,競爭烈度可能會比出口賽道更大。
那麼不降價行不行呢?
就讓美國市場用戶去承擔加征進口中國商品關稅導致商品價格上漲的代價,反正他們總是要進口的——除非是“獨一份”的商品,否則絕無可能!美國進口中國商品類型繁多,但主要商品還是以家用電器、電子產品、服裝和食品等商品為主,汽車的佔比實際並不高,不過光伏電池和電池原材料等商品也是要大量進口的。
這些商品其實沒有不可替代性,比如家用電器、電子產品或服裝之類的商品;如果美國不對東南亞其他國家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比如越南,那麼越南出口美國的同類型商品在同價格的前提下就能有更大的利潤空間;或者在保證利潤空間相當的前提下,越南製造的商品售價可以更低,那麼把這些商品都擺在美國超市的貨架上,同樣的商品顯然是價格更低的越南製造會更受歡迎。而現在的真實情況就是一些美國進口商把目標轉向越南或其他東南亞國家或地區,這些有“備選項”的出口商品只要“備選項”體現出優勢——不論是以何種方法體現出優勢,最終吃虧的都會是以出口為主的中國企業。
有些網友認為美國也有一些不得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難道不能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嗎?比如鋁製品。理論上當然可以,而且有這樣的記錄。但是美國本也是電解鋁生產大國,且中國鋁材料或製品主要出口到美國、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越南、日本、印尼、印度等國家,看一看這些名字也就不難得出答案了。
同時中國需要進口糧食,而主要進口國是美國,難道不能通過這不能是一個手段嗎?
實際除美國以外,中國糧食主要進口國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和烏克蘭, 現在應該明白了。
再回到電動汽車的話題,中國電動汽車放在全球任何一塊市場里都有很強的競爭力;因其最先打造出了三電產業體系,產業規模化帶來的是製造成本的優勢,並且在其他方面也能找出成本優勢。於是這些車出口到歐美市場的話,只要其售價低,那麼歐美本土車企打造的電動汽車也就沒有任何競爭力可言——如果不管不問的話,三五年之後,中國電動汽車將成為全球汽車市場的明星商品;而其本土車企怕是陸續成為過去式,這就是先發優勢。
可是汽車工業是歐美日韓等老牌工業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怎麼可能允許被進口中國電動汽車把支柱撞斷呢?
所以才會有對進口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結果,客觀上也確實是一種保護主義的做法;而這些老牌汽車工業強國之所以要這麼做,主要還是其汽車產業轉型的節奏跟不上中國汽車產業的節奏,其不具備“舉國體制”的優勢,產業轉型需要產業自身推動,其中必然障礙重重。
可以預見的是只要這些老牌汽車工業強國尚未形成電動汽車產業規模,圍繞電動汽車關稅的話題就會沒完沒了;其他商品的加征關稅實際也是圍繞新產業來添柴加火。
至於孰對孰錯實際不難判斷,不論是美國還是歐洲、日本或韓國,出於保護本土汽車產業的目的,是一定會給進口中國電動汽車設置障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