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間看似酒店的小屋子裡,李想用最簡單的前置攝像頭,拍下了一段話。
1、汽車行業門檻高是假的。
2、其實研發不需要花那麼多錢。
3、只是因為過去30年沒有競爭。
4、傳統車企OTA能力很差,想幹掉新勢力,傳統車企不能只吹牛,得行動。
這四句話,透漏着李想對傳統製造業的無情蔑視,的確在2023年理想汽車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完成了兩倍於傳統車企雷克薩斯的銷量數據,並且單車價格較高,如果從用戶群體角度來說,理想是成功的。
但理想的成功是在特定時間、特定情況下帶來的,其目前還處於市場保護期,並沒有真正意義上處於一個核心廝殺市場。
一方面,電動化的支持力度依然非常大,新能源車不限行的優勢就已經比傳統燃油車增益20%左右,路權加分明顯,同時省去購置稅的特點,從購買端又能節省大概8%的成本。
另一方面,理想汽車的銷量都是在國內市場完成,還沒有真正進入海外市場,在不同的市場中都取得成績,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的確,當下的汽車行業造車門檻不高,其實一直以來想要造出一台車的難度都不大,有生產資質,有生產線就能造出一台車。
同樣,如果只是造出一台車,的確不需要太大的研發投入,目前從產業鏈的整合能力來看,只要手握資金開啟招標方案,就能從白車身到設計,從發動機到電池完成招標,不需要任何研發投入,只要通過整合採買就能造出一台車。
李想說的沒錯,造車不難,不需要門檻也不需要研發投入。
但他在混淆視聽,造車和造好車的概念完全不同,高成本造出一台落後技術拼湊出來的高配置新能源車,和低成本造出一台耐久、穩定、技術主流的燃油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品。
採買意味着出讓利潤,將研發成本轉讓給供應商,核心還是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體現在整車端的問題就是定價高,因為成本壓縮不下來。
同時,採買而來的產品核心技術都不夠主流,供應商會優先給核心夥伴供應頂級配件,分層供應給其它企業常規產品,用來在產品上打出差異化。
比如說,過去燃油車時代愛信提供給自主品牌的是二代6AT,但豐田用的卻是三代6AT,並且底層的軟件調試對豐田產品更加走心。
同樣是愛信6AT,從出身就已經有差距。
雖然是電動化板塊,但理想的產品依然有內燃機,就說當下的理想L7,裝備1.5T渦輪增壓發動機,這台發動機的最高熱效率只有40.5%。
沒錯,我用的就是“只有”。
不用來直接驅動車輛的增程器,其實熱效率都很高,大量的國產增程器已經進入到了43%+陣列,理想的這台1.5T還在40%徘徊,並且高熱效率工作區間也要更短。
另外作為大量採購零部件的理想汽車,自動駕駛輔助表現並不好,電池、電機也都是採買。比如說電機,前電機為輔助驅動,直接用的就是長城的蜂巢,後電機用的是聯合、華為、博格華納。
核心零部件都是採買,自然不需要研發,更不用提門檻有多高,掏錢買就行了,搞什麼研發。
當然,這只是理想汽車的思維和現狀,事實上汽車產業仍然是需要大量研發投入的,從長城到比亞迪,從吉利到長安,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月薪8000元的工程師夜以繼日的付出。
對於理想來說,其只是吃個現成,通過組裝的方式造出一台整體都不錯的產品,但別忘了理想只是吃了個行業工程師的紅利而已。
讓理想汽車走出國門,就知道核心研發的重要性,不同地區的消費需求和法律法規都不同,單純意義上的整合,很難真正替中國汽車說話。
如果每個企業都和理想一樣,採買的還是外國零部件。比亞迪每年超過100億的研發投入,9萬人的研發團隊,到了李想嘴裡就是“門檻低”、“不需要很大的研發”。
我只能說,企業文化不同而已,一家之言扭曲行業現狀,是行業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