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在一條不知名小巷的角落,一扇古樸陳舊的老木門被緩緩推開,發出"吱呀"的輕響。
新茶友小孟在前輩的介紹下,來到了這家號稱“茶界古董店”的茶室。
茶案上泛黃的棉紙包被緩緩推開,一塊像化不開的筆墨般濃黑的茶餅映入小孟眼帘。
"這可是光緒年間的熟普……”茶掌柜壓低嗓音,燭光在茶餅油亮的表面跳動。

“當時那個掌柜就是這樣說的!”
小孟當著茶友們的面模仿完茶掌柜的話術後,就聽到了一聲嗤笑:
"小夥子,你被騙啦,1973年才有熟普工藝!"
新茶友小孟的“買茶記”,像極了《儒林外史》里嚴監生臨終前盯着兩根燈草的經典諷刺。
當新手滿懷敬畏踏入茶圈,等待他們的不只有清雅茶香,還有暗流涌動的消費陷阱。
當“古樹茶”“老白茶”“百年陳韻”等標籤如迷霧般籠罩市場,新手稍有不慎便會踏入商家精心設計的消費陷阱。
今天就來盤點四類新手絕對不要碰的茶。

《2》
第一種,薛定諤的年份:沒有具體標識的老白茶。
打開某些電商平台搜索老白茶,會發現滿眼皆是“十年陳”“荒野老樹”等標題,卻鮮少見到具體的生產日期與產地信息。
買這類茶葉如同開盲盒,真實的年份全憑商家一張嘴捏造。
真正的老白茶需要滿足三重認證:明確生產日期、規範儲存記錄、可追溯的產地信息。
而“三無老白茶”往往暗藏貓膩。

比如用做舊工藝,通過高溫高濕加快茶葉的發酵,使新茶呈現老茶的色澤,但在製作的過程中可能產生有害物質。
還有虛標年份,將三年茶標為十年,以此哄抬價格;或者以次充好,用平地茶冒充荒野茶,其中的內含物質差異懸殊。
最需警惕的是“故事茶”,比如用“爺爺藏了三十年的私房茶”“茶農祖傳秘制”等話術,配合發黃做舊的棉紙包裝,進行營銷宣傳,新手極其容易中招。
曾有茶友花880元購入所謂“90年代老白茶”,沖泡後卻散發酸腐味,葉底碳化易碎——這是典型做舊過度的表現。

《3》
第二種,焙死的岩茶:泡不開的"鐵羅漢"。
岩茶講究“活甘清香”,但某些足火茶卻成了“殭屍茶”,沖泡十道後葉底仍緊縮成團,硬如鐵粒。
這種茶多數是“病火茶”,即為了掩蓋劣質的原料或工藝缺陷,反覆用高溫進行炭焙,最後導致茶葉碳化,內含物質盡失。
就像原本鬱鬱蔥蔥的森林,被人放了一把大火,好不容易把火撲滅了,得到的只有遍地黑炭。

更令人憂心的是,部分商家將此美化為“傳統足火工藝”,這口黑鍋“足火工藝”可不背!
真正好的足火岩茶,葉底泡開後依然柔軟有彈性,邊緣還會呈現經典的"綠葉紅鑲邊"。
曾親試過某款號稱“古法炭焙”的肉桂,用沸水沖了五泡後,葉片依舊蜷縮如干蟲。
茶湯帶着焦苦味,飲後喉嚨乾澀發緊——這正是工藝失敗的“鎖喉茶”。
因此大家不要有“焙火次數越多代表岩茶品質越好”的錯誤想法!

《4》
第三種,烤紅薯的替身:地瓜味的金駿眉。
金駿眉本應是紅茶中的“黃金貴族”:以武夷山桐木關數萬顆芽頭製成一斤茶,自帶花、果、蜜的綜合香。
然而市場上百元內的“金駿眉”,沖泡後常湧出濃烈的烤地瓜味——這實則是發酵過度或摻雜低端品種的信號。

金駿眉產生地瓜味可能有這三個原因:
一、採摘自非正種的茶樹,用別的樹種冒充桐木關菜茶。
二、摻雜了夏秋茶,加入粗老的茶青降低成本。
三、過度發酵,掩蓋原料的缺陷,卻產生類似生地瓜的青澀雜氣。
對新手來說,入門紅茶可選正山小種、祁紅或滇紅,其香型標準穩定。
若執意嘗試金駿眉,百元以下慎入,真品干茶應有金、黃、黑三色相間,蜜香清雅而非甜膩。

《5》
第四種,不符合歷史的百年熟普。
茶圈裡一直有這樣一類人,盲目追崇所謂的“好年份”,喝白茶,只喝老白茶;喝熟普,只喝“百年”的。
而這“百年熟普”,是普洱圈最大的神話。
一些資深普洱愛好者對它的痴迷程度不亞於妖怪對唐僧肉的渴望,秦始皇對長生不老的執念。
其實,喝茶大可不必在年份上攀比。
否則,很容易被那些年份造假的“問題茶”所蒙蔽,白白交上一大筆學費。

熟普的渥堆工藝在1973年才在昆明茶廠試驗成功,1975年開始正式量產。
那些標榜“清末熟普”“民國老熟茶”的,無異於宣稱古人用上了智能手機。
這類劣質茶,利用一些化學試劑或不恰當的加工手段破壞茶葉的細胞,將餅面偽造成龜裂的老態。
更可怕的是倉儲陷阱,某茶商號稱售出“50年代熟普”,買家收到貨後茶餅卻布滿白霜,煮出茶湯渾濁發酸,這實為濕倉霉變茶。
這類茶可能含強致癌物黃曲霉素,危害遠勝其溢價。

《6》
當宋代梅堯臣寫下“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時,品的正是當下杯中鮮活的春意。
好茶無需穿越時空的神話加持,它在100度的水中蘇醒,在口腔里鋪展山場氣息,在喉韻中留下誠實餘味。
這些真實的美好,遠比商家冠以的稀有年份更珍貴。
希望列位看官都能夠不踩坑,不花一分冤枉錢地感受“香茗在手,天下我有”的真諦。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