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Kaforniay
最近刷到一個視頻,裡面3、4歲的孩子洗澡時不想用兒童專用的,只想用成人的洗髮水來洗頭。父母拒絕了她,雙方結果僵持不下。
評論區眾說紛紜,立馬發現了盲點:這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但有的網友不贊同。
秩序敏感期?什麼玩意不知道?我只知道順着孩子慣着他,馬上就是叛逆期了。
對,這時候是敏感期,順着慣着,過兩年就是少兒期;順着慣着,再過兩年就是青春期;順着慣着,再過兩年就是叛逆期;順着慣着,再過兩年沒期了,慣着出了社會怎麼辦?
要管了,你覺得還來得及?
有的支持。
這輩子這麼苦,像這種無關痛癢的事,順着孩子喜好選擇也沒什麼事吧?
所以為什麼連一個洗髮露都不能讓她自己做決定呢?
大人總喜歡用權威假裝成規則去馴服小孩。順應孩子敏感期,這不叫慣着,這叫科學育兒。
我不懂什麼秩序敏感期,但是她喜歡只要對她沒傷害,為啥不願意給她用呢?
一、敏感期缺口,錯過了,孩子成長會失去什麼?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助長幼兒發展的主要動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
敏感力顧名思義,就是出現在兒童敏感期的一種動力,捕捉到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長就像做火箭。
這股動力會驅使孩子對Ta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內在需求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動力才會消失。
比如上文提到的案例,孩子對選擇洗髮用品的執拗,就是一種敏感期。
但是敏感期很短暫,把握好敏感期,對孩子的教育一定會事半功倍。
小時候: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長大後:這孩子怎麼這麼沒主見?
當然,也不要過分執着於各種敏感期的培養。抓住和錯過“敏感期”並不是一念之間,錯過的孩子也不是沒救,成才也不只靠這幾年,各種說法都是危言聳聽。
要相信,人的大腦一生都有可塑性。
二、有哪些敏感期我們可以捕捉到?
蒙特梭利所提出的0-6歲兒童的所有敏感期主要有六個:
秩序敏感期、語言敏感期、運動探索敏感期、社交敏感期、小物體敏感期、感覺學習敏感期。
比如,我們了解到孩子發展會經歷秩序的敏感期,就會知道為什麼他在某個時間段會特別近乎偏執地要保證每件東西都按照特定模式來擺放,一旦不順心就會情緒失控哭鬧。
幼兒渴望自己能主動從事一些活動,如果父母允許他們做一些活動並予以鼓勵,幼兒就會獲得自信和責任感。
父母過多的干涉會造成幼兒形成缺乏嘗試和主動的性格,形成內疚和自卑。
我們知道如何尊重孩子這個階段的特點,不強迫、不控制,增強孩子對對外部世界可控性和可預測性的認知,從而增加安全感。
有些時候我們想讓孩子做一些事情,他們不是會無動於衷嗎?比如讓他自己收拾玩具,總是聽不見,又拖延。
這時可以拋出兩項的選擇題,“寶寶你是想先收拾玩具A還是先收拾玩具B呀?”
讓孩子自己選,很多事讓他自己做,能有完成任務的愉悅感,這類孩子大多會比較有主見和自信。
所以不要再被標題黨的文章騙啦?孩子有他的成長速度,要相信自己和孩子!
—— 今日作者 ——
Kaforniay
-配圖- 來源於網絡
-編輯- 林嘉茵
歡迎留言區評論互動a
“對此,你怎麼看?”
文章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投稿轉載合作等事宜請聯繫編輯(yjpc1382615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