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保持經常性的接觸是重要因素之一。
01 日近日
《水滸傳》第二回“史大郎夜走華陰縣 魯智深拳打鎮關西”中說“自古日遠日疏日近日親”。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指不經常在一起就會日益疏遠,經常在一起會變得越來越親近。它指出了經常性接觸對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現實中不乏這樣的例子。“新娘結婚了,新郎不是我”,這是印度電影《情字路上》的主題曲。插曲《Aachen Khulna》 本意是“燃燒的愛火”,中文翻譯錯翻為“新娘結婚了,新郎不是我”。雖然有違初衷,但很受歡迎。國內很多歌手都演唱過,包括雲飛等。
但是,這種事情並不是空穴來風。阿雲和阿遠是一對來自山鄉的小情侶。他們倆自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幾乎身邊所有人都認定他們將會連理相伴一生。初中畢業後,阿雲阿遠先後離鄉背井,作伴在台北市謀生。按照法律,阿遠要去服兵役。臨行前,阿雲依依不捨連夜趕貼1096隻信封郵票。1096,那是他們咫尺天涯只能靠鴻雁傳書的三年。阿遠入伍服兵役後,阿雲在日復一日的守候中逐漸將這份感情疏遠。700封信函後發生變故,部隊了發生“兵變”。家鄉的親人都在恐懼中祈望阿遠的音信,然而阿雲卻不堪寂寞,最終移情別戀嫁與他人。新郎就是每日幫他們倆送信的郵差。
這是1987年侯孝賢執導的台灣電影《戀戀紅塵》(dust in the wind)講述的故事。雖然是電影,情節卻不是虛構的。《戀戀風塵》本身的故事原型是編劇吳念真自身的經歷。
02 費斯汀格研究 接近性是人際吸引的影響因素之一。費斯汀格的研究證明了這點。
費斯汀格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他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有很大影響,195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72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期間,費斯汀格進行了一項專門調查——接觸性與人際關係關係。
費斯汀格調查對象是一個住宅小區的居民交往情況。小區有17棟獨立的兩層小樓,每棟樓有10個單元,每個單元樣式幾乎完全相同。居民們不能決定住在哪裡,哪裡有空的公寓他們就被分配在哪裡。剛進來時,這些住戶彼此並不熟悉。一段時間後,研究者的調查結果表明,一是他們與住在附近的人交往更多,更容易成為朋友。事實上,多數的房門距離只有5.8米,而距離最遠的房門距離也不過27米。但是,在同一層樓上,被提到願意與住戶進行交往的人中,隔壁住戶佔41%,隔一扇門的鄰居佔了21%,而在走廊盡頭的住戶,只有10%被提到。二是與住在不同樓層的住戶相比,住在同一層住戶更容易成為朋友。 研究表明,人民住得越近,人們越容易成為朋友。
其他心理學家的研究也驗證了這個理論。其原因,接近性增加了經常性接觸的頻率,繼而熟悉程度。熟悉程度越高,喜歡的可能性越大。另外,越近的人們,他們獲得社會性報酬便利性越高、成本越低。
03 沈騰《搶座位》和家長五層次 保持經常性接觸對人際關係的建立有重要影響。親子關係也是人際關係的一種,父母與子女保持經常接觸對於良好親子關係十分重要。
現代家庭中,存在着一種現象:同在一個屋檐下,父子如路人。父親為了生活天天奔忙,孩子為了功課從早忙到晚。夜深了,父子都疲憊都入睡了,常常因此見不到面。小品《搶座位》描述的沈騰父子就是這樣。作為公司業務員的沈騰,他白天忙業務,晚上陪客戶,從早到晚忙得和孩子不打照面,以至鬧出笑話。新學期開始,沈騰來到教室為孩子搶座位。兒子已經升入三年級,沈騰還在二年級教室里,絞盡腦汁和其他家長鬥法爭座位。
日遠日疏這種現象正在越來越多引起社會關注。《人民日報》“教育改革要從家庭開始”這篇文章提出家長有五個層次,其中強調要設定為孩子花時間。家長五個層次包括:
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
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第三層次: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第四個層次:家長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層次:父母盡自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如果說第三到第五個層次對家長有點難,但是第二個層次還是現實可行的。建議家長經常反省,除了願意為孩子花錢,你還會為孩子花時間嗎?(楊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