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記作者/店員昱橙
記得今年暑假的時候我在家裡偷閑,想要好好看看劇卻怎麼也靜不下心去耐心的追一部劇。隨手在騰訊視頻上打開了一部《大小謊言》的美劇,本以為我還是會看幾分鐘就關,但是萬萬沒想到這部劇一開頭的一個場景就深深吸引了我。
在這個場景中,正好是一所小學的新生放學時間,孩子們的家長陸續趕來接自己的孩子。父母和孩子擁抱着,小孩子們也激動的跟自己的父母講着自己新的一天的在學校的經歷。可在這個時候,一位叫做Amabella的小女孩卻怎麼也開心不起來,此時她的脖子上顯現出了一道深深的抓痕。
Amabella的母親看到孩子身上的傷痕很憤怒,而此時小學的老師當著所有家長和孩子的面請求這個犯錯的孩子自己主動站出來,只要自己能夠勇敢的承認錯誤大家就會原諒他。在所有的家長和小孩的注視下,並沒有小孩站出來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Amabella的母親對此行為感到十分的憤怒,她要求學校給自己的孩子對此行為給出一個合理的說法,小學的老師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不得不請a自己指出欺負自己的那位小朋友。於是Amabella將自己的手指指向一位叫做z的小男孩,然而z在看到自己被指控後,立馬說出“不是我做的!”。
此時Ziggy的媽媽站在Ziggy的身後,她,Ziggy的母親堅定的向所有人說到“Ziggy不會說謊,如果我的孩子確定不是他做的那我相信他”,同時,Ziggy的母親也拍拍自己孩子的肩膀,溫柔的跟他說道“我相信你”。對於當時看到這個場景的我,不知道為何Ziggy母親對自己的孩子所說的那句“我相信你”莫名的戳到了我的淚點。當我回頭仔細去想這個場景時,我才發現這位母親最震撼我的點在於她在一個如此高壓嚴肅的場景下維護了孩子的自尊。
不知到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你的父母是否像Ziggy的母親一樣,無論在何時都會考慮你的想法或是你的意見和感受? 或者,你是否覺得自己的意識時常遭受到父母的忽視或是掌控?或者,你是否覺得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無憂無慮,從來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又或者,你是否覺得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時常遭到父母冷漠的對待?
父母對我們一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僅給予了我們生長環境,同時也對我們的人格,行為,價值觀等各方面的塑造產生着深刻的影響。在今天的這篇文章里,我們將會探索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以及這些教養方式對自尊所產生的影響。
一、不同的教養方式
心理學家Baumrind最初在提出了四種不同的教養方式,分別以控制(Demandingness)以及回應(Responsiveness)兩個緯度所劃分。控制(Demandingness)是指父母對孩子行為以及選擇的控制度。回應(Responsiveness)是指父母對孩子在不同需求上的回應及滿足。根據這兩項緯度,Baumrind提出的教養方式分別是:
#1 專制型 (Authoritarian):高控制,低回應。
這種父母在孩子心中樹立的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具有權威的形象。他們會對孩子設立嚴厲的規則和標準,並且要求自己的孩子完全服從和達到這些標準。然而他們很少聽從孩子的意見,或者考慮孩子自身對這些要求的感受。當與孩子發生爭執時,他們的說辭通常都會是“因為我是你的父親(母親),所以你必須聽我的”。
同時,他們也會對孩子自身的行為以及選擇有極高的控制欲,例如不允許孩子外出和朋友玩,或是在孩子外出時嚴格規定回家的時間。這類父母也更傾向於使用心理控制(PsychologicalControl),這一概念是指父母通過操縱孩子對父母的情感的方式來約束和要求孩子的行為,而這種情感操縱的方式通常是通過威脅,恐嚇。例如,面對一個正在哭泣的孩子時,會用心理控制的父母可能會告訴孩子“你再哭媽媽就不愛你了”。
#2 權威型(Authoritariative)高控制,高回應。
這種父母也會對孩子設立一定的規定和標準,也會樹立起一個具有權威的形象,但是他們會很耐心的跟孩子解釋為什麼會設立這些標準,由此能夠讓孩子理解這些規定的合理性。
例如,權威型的父母在面對孩子外出和朋友玩的問題時可能會這樣跟孩子溝通“你這麼晚外出可能會不安全,所以今晚就不要外出了好嗎?如果你想要和朋友一起玩的話可以邀請你的朋友來我們家裡玩,我們到時候會負責送你的朋友回家”。這樣一來,孩子們能夠站在父母的立場上理解父母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而父母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以及滿足了孩子的需求。這類父母很尊重孩子的個人意見,也對孩子在情感上的需求會給予相應的回應。
#3 放任型(Permissiveness):低控制,高回應。
這類父母很少給孩子樹立一定的規則和標準,相反他們很溺愛自己的孩子,會竭盡全力的滿足孩子的個人需求。但是這類父母培養出的孩子通常是我們大家所說的”熊孩子“。這些孩子通常在這種教養方式的影響下會變的不懂得合理的社會規矩,不懂得尊重他人,甚至在自己的需求得不到一定的滿足時會對自己的父母口出狂言,大打出手。
#4 忽視型(Neglecting):低控制,低回應。
這類父母在孩子的成長發展中幾乎是不參與的一種狀態。他們很少對孩子設立規則或是對孩子的需求產生相應的回應。這類父母沒法擔任起撫養孩子的重任,他們更多時候可能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比孩子的培養更重要。
目前在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中,權威型的教養方式是多數學者所認為最合理以及最佳的教養方式。很多人類發展的縱向追蹤研究都顯示在權威型父母培養出的孩子會比比其他教養方式培養出的孩子有更高的自尊,更好的學術成就,以及健康的社交關係。單從對教養方式的解析中我們能看到不同教養方式對個體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那麼在接下來的文章篇幅中,我們會重點解析自尊這一概念以及它與教養方式之間的關聯。
二、自尊與家庭教養
自尊(Self-Esteem)這一概念是指一個人對自身整體的評價。自尊是通過社會比較形成的,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許多研究表明,自尊與幸福感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高自尊的人通常會擁有更強的幸福感,更加自信,擁有更好的外在形象。而低自尊的人相比高自尊的人對生活的幸福感較低,長期更傾向於患抑鬱,焦慮,厭食等心理問題。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自尊的形成與家庭的教養之間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畢竟在我們的童年時期,最能夠給予以及肯定我們自我價值的想必就是我們的父母了。
在發展心理學家Erikson提出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中,個體在剛出生的第一年裡將會經歷信任與不信任的心理衝突(Trust VS Mistrust)。在這個階段,嬰兒與養育者(一般都是父母)之間的互動會決定這嬰兒是否能和他人之間建立起信任。父母對嬰兒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需求的回應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這種在個體發展初期所建立起的信任或是不信任將對個體將來一生的發展,而自尊在這一階段也會因為不同的教養方式來漸漸建立。
例如,當嬰兒在沒有吃飽時或者是在受到驚嚇是嚎啕大哭了起來,這個時候權威型父母的回應以及安慰所傳遞給嬰兒的信息將是他們的需求是被重視的,這個世界和他人是可以信任的。反之,如果嬰兒在同樣的情景下被忽視型的父母所忽視,他們將會認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認可和重視,從而認為這個世界不值得信任。由此可見,個體只有在建立起與養育者之間足夠的信任才會自由的去表達自己以及探索這個世界。
在兒童時期,自尊的建立也會因為與同齡孩子的相處而受到影響,而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孩子與同輩之間的相處。當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回應較少時,孩子相對同齡人來說會擁有較差的情緒能力(emotional competence),而這一概念是指個體對於情緒的理解,體察,表達,以及約束的能力。很多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孩子的情緒能力較差時,他們在一些與同齡人的相處的情境下會遇到一些困難。例如,一個孩子可能無法體察到同伴的情緒或者是在與同伴的相處中遭受到了同輩排擠(peerrejection)。
還有的研究表明,專制型父母培養出的孩子攻擊性較高,然而這會導致孩子更容易遭受到同齡人的排擠。當心理學家仔細去解讀這些孩子的家庭成長環境時,他們發現通常情緒能力較低的孩子的父母:1. 沒能在孩子早期的發展中教會孩子如何去識別以及認識不同的情緒。2.沒能幫助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情緒管理能力。在經歷與同齡人相處的挫敗甚至是被排擠時,孩子的自尊心也會無疑的受到很大的影響。從而,孩子自尊心受挫的根本原因大多來自於父母早期的教養方式。
三、心理武器
雖說自尊的建立與父母早期的教養方式有着密切的關聯,但是這並不代表一個人自尊的建立完全是由父母的教養方式所決定。人類本身是社交動物,我們一生中所接觸的每一個人,每一段關係,甚至是所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會對我們自尊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你的自尊真的因為早期父母的教養方式而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請相信這一切並非無法改變。對此,我們給予想要改變的人以下3個心理武器:
#1 正確認識以及接納自己,而不是父母和別人眼中的自己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可能會被父母對我們的評價以及要求所影響,例如,有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以對孩子提出一些條件的方式來給予孩子相應的回應或是情感需求。久而久之,我們很多時候也許為了迎合他人或者迎合父母做了違背自己心愿的事情。所以,這個時候已經成年的你則需要試圖了解真正的自己,並且學會接納真實的自己。這樣一來,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內心的想法以及內在的價值。
#2 建立能夠支持自己的專屬社交圈
如果你的情感需求從小是被父母所忽視的或者所不支持的,那麼你需要知道的是自己其實是值得被愛和被支持的。在這個時候,你可以去學會建立真正能夠支持自己以及能提供給自己歸屬感的社交網絡,並且在需要幫助時向你所信任的人尋求支持,並且學會表達自己在情感上的需求。
在這個圈子中,你是核心的存在。
#3 試圖原諒,但不強求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在我們的童年時期我們的父母範過再嚴重的錯誤,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他們並非聖人,而曾經的過往已是無法改變的。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擇原諒,選擇去以一個包容的心態去重新接納我們的父母。畢竟我們的父母曾經也是孩子,而他們對待我們的方式也是受他們父母的教育方式所影響的。
但如果這個過程對你來說痛苦已經大於了你能夠獲得的釋懷,那也不用強迫自己,原諒與否都是自己的權力。
【安慰記心理小店,一個有超多實用方法和工具的心理便利店,歡迎來坐坐。】
同名公號:安慰記心理小店
回 兔子洞 體驗免費心理樹洞
回 平行世界 參與心理能力訓練
回 工具包 得免費心理自助工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