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濟寧曲阜,有這樣一位母親,為了她和女兒之間的一個約定,十幾年如一日,在家鄉的荒山上堅持種樹。
她原名叫蘇萍,在女兒去世後,她給自己取名舒平,舒心的舒,平安的平。為了完成女兒于娟的遺願,她一頭扎進荒山,植樹造林。
如今,她種的樹已經覆蓋了2萬多畝荒山,叫做曲阜復生能源林。因為女兒在挪威留學過,所以她起了一個浪漫的名字,叫做“挪威的森林”。
在曲阜北部的一座山上,舒平剛剛又種下了一顆樹種,選點、挖坑、澆水、加固,動作無比嫻熟。看着剛種下的種子和一旁冒出新芽的小樹苗,舒平滿眼欣慰。這座山遍地是石頭,缺水少土,想成活一棵樹苗並不容易。
今年70歲的舒平是城裡的一名退休教師,在這片大山上,她已經日復一日地耕耘了15個年頭,種下了多少樹她自己也數不清。她種樹選擇的都是水土條件不好的地方,她說要把好地方留給村民們。
她還給種植的山林取了一個名字:挪威的森林。她說這源於和女兒的一個約定。
舒平:女兒碩士畢業,學校派她公派留學到挪威兩年,讓我過去待了兩個多月吧,問我什麼最好,哪裡最美,我說挪威的森林挺好的,特別美,她說要美咱把它搬回老家山東,好呀,擊掌,就定下來了。那時候我也沒這個意識,我就覺得這小孩子想法很美,也覺得好像是一個夢想。
舒平的女兒于娟從小就對研究植物充滿興趣,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于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復旦大學碩博連讀,並且在碩士畢業後被公派到挪威奧斯陸大學留學。
舒平:她研究的重點是可持續發展的生物能源,如果國家在山區要做這項目的話,國家應該出台一個什麼樣的政策,有利於農民的發展,更有利於國家發展。
2007年學成回國後,在家人和學校導師的支持下,在曲阜包下了2萬多畝的荒山,準備發展油料能源林,也就是利用林木及其果實所含油脂為主,將其轉化為生物柴油或其它化工替代產品的能源林。經過比較,于娟最終選擇了種子含油量高達42%的楷樹,開始和母親一起一點一點實現她們的約定。舒平坦言,那時候種樹對她來說還只是個愛好,和女兒的約定也只是一個夢想。
舒平:當時沒種多少,就是喜歡的時候,到適合的時候就來種,種幾棵,種十多棵,那個時候就是僅僅是喜歡,但是量力而行。
女兒離世後
帶着悲痛從零開始 艱難種樹
然而,就當一家人對夢想滿懷憧憬時,噩耗突然傳來,2009年,舒平31歲的女兒于娟被查出乳腺癌晚期,她在病床上寫下了自己抗癌的經歷,“復旦抗癌女博士”也引發了網友大量關注。
2011年,于娟在與病魔抗爭一年多之後,不幸病逝。
從那時開始,為了完成和女兒的約定,舒平踏上了艱難的種樹之旅。
女兒去世後,舒平讓老伴留在上海幫女婿照顧2歲的外孫,而她一個人住進了山村,開始用一粒粒種子,一棵棵樹苗,實現女兒的夢想。
舒平:你想做的,我做了,而且我做得比你想象的還要好,我覺得才對得起于娟。
但是現實卻再一次給舒平沉重的一擊,由於缺乏經驗,她第一次大規模種樹就遭遇了失敗,幾乎用盡全部家當購買的40萬棵楷樹苗,最終成活率不足三成。
而舒平並沒有服輸,意識到山上水土條件比較差,從外地遷移樹苗不容易成活,舒平開始多方請教專家,學習育苗,慢慢地,種苗的成活率開始提高。
苗育活了,但是當地的山上水土條件差,找個能種樹的地方並不容易,這麼多年,舒平幾乎是在遍地的石頭縫裡“見縫插針”。
在滿是碎石的荒山上行動,經常出現小意外,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飯。
這些對於舒平來說並不算什麼,真正讓她犯難的,是種樹的資金越來越緊張。地租、種子苗木、人工,幾年下來,舒平花光了家裡全部的積蓄,她平時節衣縮食,一個月生活費只有幾百塊錢,種樹只能依靠家人和朋友四處籌措資金艱難維持。
舒平:最難的是經濟上難,你要想多種就是幾十萬。
愛心匯聚
共同澆灌這片“森林”
2019年,正在舒平難以為繼時,一位74歲的劉湘貴老人找上門來。
老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得知了舒平的故事,專程趕到曲阜,執意捐款種樹。
舒平:第一次老人就抱出來30多萬,放到了桌上,當時我的淚根本止不住,幫大忙了,後來的時候老人家走了,為了紀念他,我就把育苗基地,放了他的一塊豐碑。
直到劉湘貴老人去世前,他一共給舒平的能源林捐款100多萬元,此時對於舒平來說,種樹兩個字,早已不再僅僅是當初和女兒的約定。隨着她種樹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很多人開始幫她一起種樹。
漸漸地,舒平的能源林開始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最早種下的楷樹,嫩葉已經可以用來炒茶,朋友幫她找來企業開發楷樹茶,讓村民增加收入的同時,也給種樹增添一個資金來源。
目前收入還不是太多,但是也讓舒平看到了希望,可以更加安心地把樹種好。
平時只要不颳風不下雨,舒平就會帶上自己的各種裝備,去山上轉一圈,看看樹怎麼樣,再看看哪裡還能栽種。
為了守護這片來之不易的山林,和舒平一起種樹的志願者們自發成立了護林隊,每天上山巡護。
志願者 邵艷民:200人左右吧,平時就是分6個組,三十多人一組,一星期每個組都得要過來一次。
志願者們來自各行各業,在他們眼裡,舒平像是一棵從石縫裡紮根並頑強向上生長的樹。
志願者 鄧春媛:給人的感覺就是很溫暖的,我們有很多校友都喊她舒媽,內心的力量特彆強大,堅韌、堅強。
志願者 高守軍:她這種執着的精神,是我以後學習的榜樣,給我們身邊的人,好多人也樹立了榜樣。
志願者 魏中華:留一片綠地,這是我們為未來、為孩子們做出一些貢獻,更是舒平大姐精神的一種呈現。
當初舒平和女兒的約定,如今正一點點成為現實。
舒平:我先是為孩子種樹,後來我就為大家,我說人家這麼多好人,都為我,都為于娟種樹,我怎麼回報這個社會,我就多做好事,多種樹,大家只要高興,我就高興。
願青山常在 綠水長流
舒心平靜常相伴
奧斯陸湖邊的一次擊掌,成為舒平的畢生事業,也成就了中挪兩國之間的一段佳話。早在2014年,挪威的報紙就報道了舒平種樹的故事,文章題目叫《于娟的化身》。如今,漫山遍野的森林中,就有挪威友人專程前來種下的幾棵楷樹。荒山染綠,農民增收,國際交流,這片森林所衍生出的社會效應甚至比挪威的“挪威森林”更加豐富,而這一切,都源於一個女兒的心愿,和一個母親的思念。
包下整座山,好地方都留給村民,哪兒不適合種樹就在哪兒種樹;好不容易種成的樹,全部開放給大家。在種樹這件事上,舒平幾乎完全不求回報。公益性當然是一種理解,但在清明時節,我們更強烈感受到的還是思念。她在荒山上種樹,也在自己因女兒過世而一度荒蕪的心田上種樹;樹苗成活了,對女兒的思念也成活了。
願這萬畝青山常在,公益綠水長流,也願這份舒心平靜常伴這位堅強偉大的母親。
(來源:都市快報橙柿互動)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