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如果一個孩子吵着鬧着要自己吃一個大蛋糕、自己玩一個新玩具,死都不和別人分享,那麼你一定會認為是這個孩子太自私、不懂分享。
不過,如果這個孩子為了獨佔生日蛋糕,自己想出了一個有趣的點子,可能你會覺得有點可愛。
美國3歲女孩為獨佔蛋糕腦洞大開
事情是這樣的:一位來自美國的網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這個3歲侄女要求定製的獨一無二的生日蛋糕。
如果把蛋糕定製成獅子王木法沙被疤臉推下懸崖墜亡的樣式,他們看了後肯定會傷心,就不想把它吃掉了,就我自己吃:小女孩心裡暗暗想到。
而且,孩子從定製蛋糕樣式的方向入手,保護蛋糕不受別人“侵害”,可以自己獨享。這是不哭不鬧,自己動腦想出的解決辦法,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值得鼓勵的。
當然啦,這雖說是個辦法,但也不能保證其他孩子就會因此不想吃蛋糕,畢竟人的悲喜並不相通,也許其他孩子並不覺得傷心,哈哈~
3歲小孩此種做法並非自私,符合心理發展規律
很多網友質疑:孩子為了獨佔蛋糕,想出這樣的方法真的好嗎?
其實這恰恰說明孩子有同理心,至少她感覺木法沙的死很惹人憐、會讓人傷心,而且她認為大家都像自己一樣善良。
其實對於三歲小孩來說,做出這樣的舉動很正常,也充分體現出了孩子這個年齡的天真。
首先是想象力很豐富,可以聯想到當時木法沙死得很可憐,就像我時常給我的孩子(當時只有兩歲半)講《狼和七隻小羊》的故事。
講到一半孩子就會大哭着說:“我不喜歡大灰狼,大灰狼是壞蛋,它把小羊都吃掉了。”看到如此場景,我只能先向他透露“羊媽媽救出羊寶寶”的美好結局。
3歲孩子想“獨佔”蛋糕的行為,真的不是不懂分享、太自私的表現,下面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3歲孩子本身就“以自我為中心”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三山實驗”,早就為我們說明了一切。
一個立體沙丘的模型上錯落擺放着高低、大小、顏色不同的三座假山,讓孩子從前、後、左、右不同方向,觀察模型,並拍攝圖片。
隨後,實驗人員在孩子的對面擺放着一個玩具娃娃,讓孩子從四張圖片中挑出玩具娃娃“眼中”的山。
不出意外,孩子們基本都選擇了那張從自己視線中看到的圖片,這充分說明,2-7歲的孩子看待問題主要從自身的角度出發。
心理學的發展規律決定了,此時的他們還不能很好地從他人角度來看待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
比如這階段孩子送父母禮物,通常都是糖果、玩具,因為他們下意識認為自己喜歡的,父母一定也喜歡。
此時的孩子還處於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的第一級發展水平——“前習俗道德水平”。
簡單來講,就是此時的道德規範對孩子而言還只是外部的約束,而不是內化的。他們並不真正了解社會習俗和規則,順從規則只是為了避免懲罰,從而獲取好處。
孩子的自控力本就沒有成年人強,比起成熟的我們,他們不願意等,所以一旦孩子想做什麼事情了就會不假思索地去做,造成一堆讓人焦頭爛額的後果。
為了減少這種天性帶來的麻煩,父母還是要適當引導的,培養出好性格的孩子。
如何正確引導?
首先,家長的模範作用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多給孩子些正面影響,會讓他明白什麼應該做的,什麼不該做。
其次,要制定與孩子之間的規章制度,為孩子建立起基本的行為規範,越具體越好。
孩子闖禍後適當懲罰一下,才能及時改正,改正後可以適當獎勵、鼓勵孩子,加深對是非觀念的理解。
最後,與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很重要,不管是闖禍後還是平時,都要和孩子心平氣和地聊天,了解孩子的想法,親子感情好了,日後才好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