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看见那头“熊”,一个年轻记者找回了“饥饿感”

2025年05月27日19:00:20 科学 6317

在写这篇报道前,我先去翻看了《冰点周刊》副主编从玉华在《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中写下的一篇手记:

此前读书时,从老师对如何写一头“熊”的讲述让我一直念念不忘——她既不了解熊的领域,甚至对动物也无甚兴趣,不怀期待地去了成都,出发前连同编辑在内的预期都是“因为缺稿,你就去吧,也就是个二流稿子了,没关系就凑一个版吧。”但最终来到现场的从老师,看到熊的墓碑震动不已,写出了相当出色的报道,撬动“活熊取胆”议题进入公众语境,实现了了不起的公共价值。

每每想起,我都会感动得几乎落泪。对“记者”这个职业,是这些报道让我一次次爱上它:无论中间有多少失落、委屈,但我无疑在从事一份顶有意义的职业,不是吗?

4月份,当接到“晶体材料”这个选题时,我认为属于我的那头“熊”出现了——同样,我对这个领域毫无了解,也难谈有什么兴趣。尽管关注ai和科技,但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只关注它们能帮我如何拓展生活的疆域,而对“它们从哪儿来”鲜有探究。

幸好,无知也能带来兴奋。采访前,我悄悄跟好友透露了紧张,而这种紧张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虽然两年的从业时间尚短,但由于采写流程大致固定,职业的第一个疲倦期似乎若隐若现:如果习惯在熟悉的水域游泳,那风浪都会变成安全的游戏。

正因如此,我很珍惜这种紧张感,它能挤压一个记者内心的张力,带来久违的“饥饿感”。比如,为了抵抗这种失序,我做了大量有关晶体的功课。不得不说,ai的确是很好的认知伙伴,在快速掌握一个领域的核心信息层面,只要善于提问,使用多个ai交叉验证、补充,一个现代人很容易变成特定领域的“知道分子”。

靠近那头“熊”,就是先熟悉森林里每一棵树的纹路。因为主题是“晶体材料研究院的技术落地与产业化”,我翻找了很多科技和科研工作者创业的报道,试图弄清楚他们共同关心哪些问题、机制和个体得失,我希望呈现更多层次和思考的维度。

曾在评稿会中听一位资深编辑讲过,“你对一个事情理解的水位,就是稿件呈现的深度。”记者不是容器,而是厨师。我需要出发自己去寻找食材和调料,最终通过自己的手艺端出一盘活色生香的菜,而不该是格式、素材乃至底稿等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加热的预制菜。

真正在现场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科研工作者的两个特点:

其一,讲话精准直接和切中要害。他们通常不会有太强的“框架感”——碰到“框架感”很强的受访,这是记者常遭遇的一种困境。这些受访有自己一套应对媒体的固有思路,无论你如何试图与之发生更深入、复杂的沟通,都像撞上一堵墙,那是一种“身份”对“身份”的拒绝,而非“人”和“人”的沟通能够跨越的。

记者手记|看见那头“熊”,一个年轻记者找回了“饥饿感” - 天天要闻

布置拍摄现场

但是山大的教授们非常鲜活、具体,个性各异,有的沉稳内敛,有的幽默健谈,还有此后被我一遍遍打去电话请教的年轻老师,谈起自己的工作均是滔滔不绝、神采飞扬。

他们对我没有拒绝,即是对“记者”这个身份没有拒绝。他们愿意坦诚地告诉公众,一线的科研人员在做什么、为了什么、苦与蜜是什么、怎样畅想未来。

第二个特点是他们非常笃定。自己做的事情对行业、国家乃至世界都将有改变性的影响,这份学科自信让我羡慕不已。

我在提纲里列了一个问题,我问发顶刊和办企业哪个成就感更强,教授们普遍认为这是两种价值,并且非常认可把科研成果应用于国计民生。

相比于人文社科需要不断自证“有用”,来维持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做晶体材料研究的师生似乎并无这一层面的焦虑——国家投入资金、产业翘首以盼、产品问世后会很快创造利润,一切都会让从业者无需怀疑自己是否在价值的真空中漂浮。

我开玩笑说,当初就该多苦一苦自己,学好数理化。但当我听到教授们说,“张记者的问题提得很专业”“你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夸奖我的搭档张焕辰“很专业”、举着打光灯一小时“能吃苦”……诸如此类的话,让我感到自己已经触摸到了那头“熊”:尽管我们写的文章、做的视频,未必会立刻兑换成物质生产力,但作为一座连接特定领域与公众的桥梁,一个忠实的“转译者”,去传递一种观点、一类信念、一些能够最终作用于公共价值的信息,它当然非常“有用”。

正如从玉华的那头“熊”带给我的无声滋养,我同样写下这篇不知会被谁看到的手记,希望把这份“饥饿感”传递下去——不要事先设限、不要畏惧未知,你所拥有的,无他,唯有对事情原初的、充沛的、微妙的好奇。我所在的年纪,恰恰是努力圆融外界与自我框架的艰难磨合期,在这个过程中,“自我”难免受挫、沮丧,但不要停下,唯一值得做的就是——写下去,拍下去,去屡屡重新看见那头代表饥饿感和未知的“熊”,我们一定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新闻“黄金时刻”。

(大众新闻记者 张瑞雪 张焕辰)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全球第二台、中国首台!预计7月在成都投用 - 天天要闻

全球第二台、中国首台!预计7月在成都投用

记者从四川双流经开区获悉随着全球第二台、中国首台商用Cyclone IKON30MeV(兆电子伏特)回旋加速器进入最后调试阶段成都纽瑞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加速器及同位素药物产业化生产基地项目预计在今年7月取得安全资质后开始试运行届时越来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中国行星探测将迎来里程碑的一刻,“天问二号”任务发射窗口期正式敲定,准备在5月29日实施发射,开始进行中国首个小行星与彗星联合探测任务。这次任务将耗费10年时间,探测器将飞越4亿多公里,为我国深空探索再添新篇章。“天问二号”将采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其任务主要有两大核心:一是对近地小...
面对AI抗命,该不该“如临大敌” - 天天要闻

面对AI抗命,该不该“如临大敌”

(一)新华社援引英国媒体报道,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最近公布了一系列针对各AI大模型的测试结果,其中,OpenAI的o3推理模型在得到“关闭”指令后,不仅拒绝执行,还篡改了代码以免被关闭。只看这条简短的新闻,很多人心头一惊。“AI拥有自主意识”是
集装箱造粮仓 机器人当“管家”——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侧记 - 天天要闻

集装箱造粮仓 机器人当“管家”——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侧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旋机器人能当粮仓“管家”了!5月27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长沙启幕。在粮油重大科技创新展览上,河南工业大学带来的多款粮食仓储机器人,引来大家围观。(5月27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长沙启幕。郑旋 摄)“别看它们小巧,行动却非常灵敏,可代替人工,大幅提高效率。”面对...
新民·科技前沿|都市夜空中的行星“眼缘” - 天天要闻

新民·科技前沿|都市夜空中的行星“眼缘”

2025年,其实是观赏火星的好时辰。1月12日,地球迎来了久违的“火星冲日”(即火星、地球和太阳三者依次排成近似一条直线的现象),这是2022年以来这颗红色星球离地球最近、也是亮度最大的时候,星等高达-1.3等,在此前后一个月都是火星的“最佳观赏期限”,目前,火星的星等仍有1.2等。再见如此耀眼的火星,要等到2027年了...
新民·科技前沿|从科幻到现实,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 天天要闻

新民·科技前沿|从科幻到现实,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编者的话】备受瞩目的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等工作后,顺利转入发射区,计划5月底择机实施发射,开启宇宙之旅。它的前辈“天问一号”出色完成了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等火星探测任务,其继任者“天问三号”也将开展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启程在即的“天问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