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作为现在全球所需的材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谓随处可见。恰恰这也表明了稀土的重要性,让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现在是当之无愧的稀土存量、开采、精细化大国。
经济强国,资源侏儒。这说的就是日本,日本虽然经济发展迅速,曾经是第二大经济强国。但作为岛国的日本,资源匮乏却是他们无法言说的痛。
尤其是新世纪的战略资源稀土,更是让日本念念不忘。为此,日本不惜将眼光放到近6000米的海底,只为开发稀土。
他们花了十几年时间,又是派科考船又是研发技术,确实也找到了些东西:2012年在南鸟礁附近发现了据说够用几百年的稀土,储量惊人。冲绳海底也有发现。南鸟岛附近的锰结核矿,量也不小。希望仿佛就在眼前。
然而,发现矿藏跟能把它捞上来,中间差着十万八千里。南鸟礁的稀土,静静躺在五千到六千米深的海底。那是什么概念?巨大的水压,一片漆黑,加上复杂的海底地质,对现有工程技术简直是极限挑战。
直到2022年,日本公开的技术,能稳定作业的深度大约在2500米。离五六千米的目标,还差得远呢。
谁能想到一直在深海资源开采上下苦功的日本,不仅没能改变自身稀土窘境,反倒在无意间成了中国稀土突破的助攻。
这一切的努力在2022年迎来了标志性成果,全球首台6000米深海采矿车正式问世,这项技术突破直接打破了深海采矿的技术壁垒,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以前大家都觉得海底五六千米的稀土矿就是画大饼,结果咱们直接把车开到海底现场开工。
当然,这次突破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研人员的潜力。虽然曾经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我们的科学家从来没有放弃。
在日本的启发下,咱们的科研团队有机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攻克技术难关。未来,稀土产业的崛起,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更是我们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
稀土产业链的降维打击才是真正的杀手锏,日本即便真能从海底挖出稀土,也得面对更棘手的冶炼难题,全球98%的稀土精炼产能在中国,连美国格陵兰岛的稀土矿都要运到江西赣州加工 。
日本在海里忙活,中国当然也看在眼里,而且感受可能更深。全球资源竞争是明牌,比如在刚果(金)争夺钴矿(航空发动机和锂电池的关键料,全球七成储量在那儿)。
中国企业最终花了约30亿美元,拿下一个大矿56%的开采权。而日本,据说前期勘探谈判了好多年,最后还是空手而归。这事儿更能刺激中国要掌握资源主动权。
同时,中国自己也在调整资源战略。早在2010年就开始对稀土出口进行管控。回想过去以极低价格大量出口宝贵稀土的日子,更能理解现在策略的转变。
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中国深海技术的突破,更多还是源于内部的驱动力和长期的战略耐心。
中国的科研体系,看起来不太一样,强调“产学研”结合,目标是把研究成果尽快变成能用的真家伙。
从2001年第一台国产海底钻机下潜,到“海牛Ⅱ号”在深海钻下231米,创下世界纪录,再到如今亮相的这台六千米级深海采矿装备,这是一个持续了近三十年的技术积累过程。
通过集中的投入和一代代的技术更新,中国不仅造出了能在四千米乃至六千米深海作业的采矿车,这些装备还挺先进,集成了海底电驱动、自主充电、环境扰动实时监测等功能。
更关键的一点是,据称中国的技术进步,已经能把深海采矿的成本逐步压低,接近陆地开采的水平。这要是真的,那无疑是捅破了商业化开发的那层窗户纸。
这么一来,局面就出现了微妙的反转。当日本还在为五六千米的开采技术奋力攻关时,中国已经展示了在这个深度作业的能力。
这意味着,理论上讲,中国现在具备了开采某些日本发现但自己暂时无法触及的深海资源的潜力。这种技术上的领先,再叠加上中国在陆地资源的布局,呈现出一种不同的态势。
在非洲,中国成功拿下了刚果(金)的关键钴矿资源。目前,中国在刚果金的钴矿产能已占全球约四成,甚至连特斯拉这样的公司也需要向中国企业采购电池原料。
此外,中国还在当地推行了“资源换基建”的模式。通过这一模式,中国在获取资源的同时,也帮助当地修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这也间接提高了采矿效率。中国采取的这种模式与日本当年曾尝试但未能成功的模式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再加上中国本土早已建立的强大的稀土精炼加工能力,如今又添上了深海开采的技术翅膀,它在全球资源,特别是战略性矿产领域的话语权,无疑又加重了几分。
当然,牌局还没结束。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感受到了稀土等关键资源的供应压力,也将目光投向了海洋。有报道指其因稀土紧缺而寻求深海来源,甚至还传出“非法开采”的风声。
不过,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即便美国成功突破深海开采技术,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稳定供应,恐怕也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深海的寂静之下,正涌动着资源、技术与国家战略的激流。曾经的先行者还在探索路径,而后来者似乎已经抢先抵达了某个重要的里程碑。这场围绕地球最后边疆的竞争,还远未到谢幕的时候。
未来,谁能更高效、更环保、更可持续地利用这些沉睡的宝藏,谁就将在下一轮全球发展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至于那些曾经看似不经意的“因”,是否真的在悄然间,催化了今天格局的变迁,这笔账,恐怕还得让时间来算。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环球网、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