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绝望的死法:47岁潜水员被卡113米水底洞穴,目睹自己窒息而死

2025年05月28日02:12:03 科学 1308

“韩教练,你今天还要去挑战九顿天窗吗?注意安全啊。”

“老乡你们放心吧,我会注意安全的。”

但令谁都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是韩颋在人世间说的最后一句话,2023年10月7日晚,被称为“亚洲第一潜”的韩颋下水之后失联,令全世界都感到震惊,那又是什么导致打破亚洲记录的韩颋在九顿天窗失踪的呢?

故事:绝望的死法:47岁潜水员被卡113米水底洞穴,目睹自己窒息而死 - 天天要闻

这是韩颋来九顿天窗的第121次深潜,每次他深潜的时候周围的村民都会过来观看。在2023年4月27日的时候,韩颋在九顿天窗用12.5小时创造277.4米的亚洲洞穴潜水深度纪录 。这次挑战,韩颋打破了亚洲水肺潜水的最深纪录、洞潜潜水的亚洲纪录、洞穴侧挂潜水的世界纪录

韩颋是浙江人,今年47岁,由于以前养了一只猫被行内人叫做“老猫”,他是中国首位休闲水肺自由潜水和技术潜水三栖教练,蓝旗国际潜水俱乐部创始人,也是《战狼》主演吴京的技术潜水导师。

2023年10月7日晚,韩颋给哥哥打完电话就开始准备第121次下九顿天窗,每次下潜前韩颋都会给哥哥打一个电话,为了让哥哥心安,也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状态。每次下水前,他都会做好回不来的准备,他明白,挑战极限的同时,也是在理解生死。

九顿天窗是亚洲最深的水下洞穴。平静的池面下,石峰岩壁交错,是一个近乎完全黑暗的世界,多数情况下能见度不足两米。更重要的是,至今没有人知道九顿天窗到底有多深,曾有人用声呐设备探出它深度在300米以上,它也因此被称为“水下珠穆朗玛峰”。

韩颋一一检查着深潜装备,CCR(呼吸循环回路系统)、呼吸管、潜水服、减压气瓶、潜水电脑表...即使每天都会检查,但韩颋还是会在深潜前再检查一下,毕竟在海里要是装备出了任何问题带来的都是致命的威胁。

故事:绝望的死法:47岁潜水员被卡113米水底洞穴,目睹自己窒息而死 - 天天要闻

检查完装备没有问题,韩颋就换上装备打算下水的时候,突然感觉心悸了一下,韩颋心中隐隐有了一丝的不好的预感,韩颋想起来之前有个前辈跟他说过:“如果你下潜前有了一些异样的感觉,千万不要下潜!”

韩颋有点犹豫起来,但他选择在这一天下潜是有一个特别的原因。他有一个最看重的学生叫董杰,也是韩颋唯一的固定潜伴,在去年深潜的时候去世了。

这次挑战300米的下潜,原本定在9月26日,那天是董杰的忌日,但九月初的时候,韩颋得了感冒身体不适,所以改到了10月7号的晚上。之所以要在夜间进行,这也是韩颋特别的安排。

如果一切顺利,从下水到升水,经过近15小时,他将于10月8日白天成功升水,并打破286米的洞潜世界纪录,而那一天,刚好是董杰的生日。董杰生前的愿望就是突破300m的记录,他想带着董杰的名字一起实现这个目标。

韩颋在岸边又等了十分钟,没有再感觉到心悸,韩颋都差点以为是错觉。犹豫再三还是决定今天下潜,上次创造世界记录的那次深潜他只差9m就可以打破世界记录,但一向求稳的他选择了调整好状态再来一次。而今天就是他给自己的第二次机会。

故事:绝望的死法:47岁潜水员被卡113米水底洞穴,目睹自己窒息而死 - 天天要闻

韩颋深吸一口气,随着“噗通”一声,韩颋跃入水中,正式开启了这次深潜之旅。刚开始,上层的海水还残留着一些太阳照过的温暖,能见度很好,可以清楚的看清楚周围的一切。

然而,随着深度的不断增加,海水的温度逐渐降低,周围的光线越来越弱,韩颋每隔十米就会停留一下,让身体慢慢适应水压的变化,在不断下潜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压强变化调整吸入气体的比例。

九顿天窗分为南洞和北洞,韩颋这次是从北洞下来的,北洞的洞口位于水下40米处,南洞的洞口则位于水下30米处,无论是从哪个洞口下潜,潜水员都要经过一段狭窄的直井通道和斜坡,直到潜至水面下105米处,南北两洞才彼此贯通,一直向下,形成了一个Y字形通道。

故事:绝望的死法:47岁潜水员被卡113米水底洞穴,目睹自己窒息而死 - 天天要闻

韩颋已经到了北洞口了,这个洞口非常狭窄,过去的时候得万分小心,不然可能会把身上背着的CCR卡在这里。但韩颋对这已经非常有经验了,这一个月他就已经下潜三次了。

他小心翼翼的通过北洞口,从北洞口过来不代表可以放松警惕了,而是需要更加小心,一路上会有很多弯弯折折凸起的石壁,韩颋缓慢的通过这个区域。

50m...70m...90...105m到了南北两洞贯通的地方,韩颋靠在岩壁上,调整着呼吸,调整好状态的韩颋缓慢的向下潜去,在经过一个洞穴的时候,水流速度突然变得湍急,韩颋紧紧的挨着岩壁,拉着安全绳,在无边无际的黑洞中,发着荧光的安全绳是唯一指引方向的东西。

3个小时...5个小时...7个小时过去了,韩颋已经到达了230m了,离突破300米只有短短的70米但到了这个时候,每一米的下潜带来的压力都是成倍的增加,韩颋的速度越来越慢。

忽然周围传来一阵声音引起了韩颋的注意,韩颋警觉地环顾四周,猛然转头望向阴影深处时瞳孔骤然收缩,但却再看去的时候却什么都没看见,韩颋还以为自己出现了错觉,于是顺着手中的安全绳继续下潜,整个人如同被无形的漩涡拖拽着坠向深渊。越来越大的水压压的韩颋有些喘不过气。

故事:绝望的死法:47岁潜水员被卡113米水底洞穴,目睹自己窒息而死 - 天天要闻

但余光突然瞥见阴影处,他骤然僵直身躯,脸色煞白,呼吸罩里传来急促的呼吸声,立马转身像上游去......

10小时...12小时...15小时过去了,等在外面的三名助理看着还没反应的水面,笑了起来“韩哥,这是破世界记录了吧,现在这个点还没出来。”毕竟韩颋可是“亚洲第一潜”,前不久还破了世界纪录,没人想过他会出问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助理的脸色也难看起来,已经18个小时了,韩颋的设备最多也只能撑18个小时,但现在水面还是没有一点动静。支援潜水员赶紧下水查看情况,但是支援潜水员勉强只能下到70m,始终没有找到韩颋的身影。

此时此刻他们已经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但由于韩颋下潜的地方太深,国内几乎没有人可以下到100米以下的位置,只能报警申请水下机器人救援,时隔四天到了10月11日,才在距离水面113m的地方发现了韩颋。

故事:绝望的死法:47岁潜水员被卡113米水底洞穴,目睹自己窒息而死 - 天天要闻

但韩颋的遗体卡在一处狭窄的石壁处,无法进行打捞,无奈之下,为了保证遗体的完整性,在水下对韩颋的遗体进行了穿刺,在10月25日的时候终于将韩颋的遗体打捞上来。专家发现潜水服上没有其他的破损,基本可以排除一些人为的原因导致的事故发生。

按理说这已经是韩颋在九顿天窗下潜的第100多次了,作为国内潜水第一人,怎么会没有考虑好氧气的问题呢?

大家带着疑问打开了韩颋的潜水电脑表,查看的时候发现,前七个小时的潜水过程中都很顺利,直到视频暂停到了第7个小时23分钟的时候,韩颋停留在了原地几分钟,然后向回的方向游去,但此时可以根据安全绳的位置判断出韩颋还没有到达自己的记录处,那又是什么让韩颋突然往回游去呢?

这个时候右下角的一团阴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大家连忙放大查看,随着画面的不断放大,阴影处也变得清晰起来,大家的呼吸也越来越急促,等阴影处完全显现出来的时候,在场的几人身体都颤抖起来,瞳孔紧缩,死死的盯着屏幕,说话的语气都都是不可置信:“这…这怎么可能呢?天窗怎么会有…”

故事:绝望的死法:47岁潜水员被卡113米水底洞穴,目睹自己窒息而死 - 天天要闻

显示在屏幕里阴影是一个极大的洞穴,隐约可以看出洞穴旁边的水流转速非常快,甚至已经形成一个漩涡,在海底如果发现有这样的漩涡,一定要立马离开,随着时间的推移,漩涡的转速会越来越大,吸力也会越来越大,一旦被吸进深不见底的洞穴,极有可能就会迷失方向。

在之后的视频记录中可以看到,韩颋在往回游的速度越来越慢,这是由于人在海底遭受的压力比较大,出水的时候就要靠缓慢的速度才能使身体慢慢承受过来,不然一旦速度过快就会导致血管爆裂。

可以看到韩颋在距离被发现点还有20多米的地方停住了,按照专业人士的猜测,此时应该是他佩戴的CCR在过于紧张逃离时,操作失误导致氧气中毒,才让他呼吸困难,昏迷过去,而后死亡。画面停在了这里,韩颋的遗体应该是在他死后,遗体上浮到了发现点,然后被卡住了,最后才被发现。

而韩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发现自己没有得救的机会了,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窒息而死。

看完视频的众人都沉默下来,韩颋作为“亚洲第一潜”,多年来一直参与义务救援活动,还参与过广西都安桃花水母二号洞143米遇难者遗体搜索打捞,以及长征烈士骸骨勘探打捞项目,众人都为他的离去感到悲伤。

韩颋不仅为中国的潜水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奉献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他的不幸遭遇是整个中国的损失。韩颋的探险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无论时候我们都应该要将自己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故事:绝望的死法:47岁潜水员被卡113米水底洞穴,目睹自己窒息而死》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毒液堪比硫酸,有人险被毁容!湖北也有,碰到千万别这样做 - 天天要闻

毒液堪比硫酸,有人险被毁容!湖北也有,碰到千万别这样做

“我还以为是蚊子,没想到它有这么强的威力。”近日,任女士向武汉亚心总医院皮肤科主任全根讲述“随手一拍”的经历时,后悔不已。5月27日,任女士在户外露营时,一只形似蚂蚁的小虫突然飞到脖子上。她下意识地抬手一拍,瞬间感到颈部一阵灼烧般的刺痛。仅仅几小时后,她的右脸便出现大片红斑,并逐渐发展为5厘米×6厘米的...
美国能不能重建稀土产业链? - 天天要闻

美国能不能重建稀土产业链?

原创 聼风者 先厘清一个概念,就是稀土矿和稀土成品的区别。稀土矿在我们地球上其实并不稀少,但都只是以伴生矿的形式出现,聴风楼说真的,老美它自己的稀土矿储量,在世界上那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然它自己就有,那为啥还缺呢?
合肥这座公园树上“长”出小动物 - 天天要闻

合肥这座公园树上“长”出小动物

【来源:合肥在线】咬着玫瑰花的梅花鹿、乖巧可爱的小松鼠、掩在竹林中的大熊猫……这些充满童趣的形象并非真实的动物,而是巧妙地绘制在公园树洞之上的精美彩绘。近日,在天乐公园内,不少市民在游玩时偶然发现这一独特景观,纷纷被这小小的童话世界所吸引,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冬战三九夏战三伏,把电磁兼容从“玄学”变为科学 - 天天要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冬战三九夏战三伏,把电磁兼容从“玄学”变为科学

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科技领域代表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 矢志建设科技强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图/国新网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苏东林介绍,她现在担任电磁兼容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也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敢闯敢试45载,深圳如何用“改革基因”回答“时间之问”? - 天天要闻

敢闯敢试45载,深圳如何用“改革基因”回答“时间之问”?

理想之城。作 者丨王寒华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从“经济特区”到“全球标杆”,45岁的深圳,仍在书写奇迹。一座科技、人文与生态和谐相融的理想之城,是什么模样?深圳率先给出了答案。以与人人相关的出行为例。在这座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超过四分之一的前沿之城,150座、5676个采用华为最先进液冷大功率超充技术的充电...
中欧科学家论坛专家团队助力第二届香港世界青年科学大会圆满召开 - 天天要闻

中欧科学家论坛专家团队助力第二届香港世界青年科学大会圆满召开

第二届“香港世界青年科学大会”开幕式暨2025第二届“香江诺贝论坛”4月13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8位诺贝尔奖和图灵奖获得者、40位海内外院士及世界顶尖科学家,以及青年科学家、企业家等近1000人出席,共同探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材料等议题。活动由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联盟主办,中国电子学会和香港贸易发展局合...
第14届国际空间设计大奖艾特奖获奖名单戳这里➙ - 天天要闻

第14届国际空间设计大奖艾特奖获奖名单戳这里➙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娥 5月27日,作为全球设计界年度巅峰盛事,第14届国际空间设计大奖艾特奖(IDEA-TOPS)颁奖盛典在深圳科学技术馆举行。本届艾特奖延续其“立足大湾区,面向世界”的定位,共收到全球75个国家7026件参赛作品
《自然·免疫学》:腺苷荼毒T细胞!科学家首次发现T细胞摄取腺苷,并导致免疫抑制的机制 - 天天要闻

《自然·免疫学》:腺苷荼毒T细胞!科学家首次发现T细胞摄取腺苷,并导致免疫抑制的机制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掉在地上、来路不明的东西不能乱吃,按说属于小孩子就能弄懂的常识,但就算各位都已经长大成人了,身体里的细胞也不见得能懂这一点。没错,说的就是你们T细胞,这一天天的,想办法让你们保持正常的功能已经不容易了,咋还自己乱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