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源开放15年 “鹦鹉螺”持续服务科研团队产出重大成果

2024年05月07日13:31:17 科学 8302

上海光源开放15年 “鹦鹉螺”持续服务科研团队产出重大成果 - 天天要闻

图说:空中俯瞰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上海光源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

上海光源,服务用户15年了!

它可以加上很多很多形容词:外形酷似鹦鹉螺、出现在上海初三化学教材封面、中国大陆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自豪地说,上海光源目前有34条束线和46个实验站服务用户实验,已进入近于满负荷运行的黄金期,未来5年到10年将会更有力地支撑前沿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研发取得突破,服务用户产出重大成果。

就在下周,完成上海光源线站工程建设的上海光源将迎来国家验收。

边开放,边建设

上海光源的孕育,和她的成长故事,差不多时间要一样长了。

从三位院士建议“在我国建设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十年的酝酿后,上海光源在张江科学城破土动工;又经过52个月的艰苦建设,2009年5月6日,上海光源首批7条束线站向用户开放。

在6日举办的上海光源开放十五周年学术论坛上,赵振堂展示了一张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于2004年画下的手稿。如今,白纸上的黑线条已成为全国用户最多的跨学科、综合性大科学研究平台。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上海光源‘没有用户,建它干啥’。”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施尔畏回忆,就在前几天的中午,他走进上海光源的食堂,满满当当,绝大部分都是用户。

赵振堂用“边开放,边建设”六个字来概括上海光源这十五年的成长,从一张光束线站布局图上可以看到,上海光源即将拥有40条光束线、55个实验站,其中34条光束线、46个实验站正在运行,今年底还将建成3条产业专用线。

“上海光源目前具有优于30纳米级的空间分辨能力,60皮秒级超快时间分辨能力,极端条件下样品原位分析能力……”赵振堂表示。一年近8760个小时,除去维护、加速器和束线研究时间,上海光源每年向用户实验供光4000个小时至5000个小时,可谓“马力全开”,进入了运行“黄金期”。

上海光源开放15年 “鹦鹉螺”持续服务科研团队产出重大成果 - 天天要闻

有科学前沿 还服务于产业

大科学装置是科学发展的引擎,也是支撑科技发展的利器,同步辐射光源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数据显示,15年来,上海光源支撑全国4500多个研究团队的4.7万余名用户,完成了2万多个实验课题,发表论文逾1.1万篇,其中包括《科学》《自然》《细胞》国际顶刊论文220多篇,多项成果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

上海光源拥有照亮微观世界的能力,好似为科学家提供了一双“慧眼”。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介绍,从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到攻克产业关键技术“卡点”,上海光源在原子、分子尺度上解析和研究了许多重要的物质微观结构和作用机理,解决了许多重要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上海光源可以让科学家直观地看到药物分子与靶点蛋白的结合模式,从结构上解释药物分子的作用机制,大大加快了药物研发的进程。”赵振堂举例说,已支撑4款药物在国内外获批上市,其中包括了成功改变中国抗癌药“只进不出”局面的泽布替尼。

此外,上海光源还突破了极紫外光刻胶性能检测关键技术,解决了国内极紫外光刻胶研发过程中的表征难题。可以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上海光源几乎都有助力。记者获悉,目前上海光源已为100多家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参与解决行业核心技术难题,推动行业创新和产业能级进阶。

人才和光源共成长

“如果没有上海光源,我从事的研究不可能在世界上取得竞争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高福是上海光源的资深用户,利用上海光源,他解析了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等病原体与宿主“高清”的互作机制。

统计显示,上海光源用户中,近一半来自高校,有80余个由两院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光源用户里,85%以上是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

“上海光源集聚了一大批年轻的科学家,其中一部分已经成长为不同领域的领军人才。”赵振堂很是骄傲。

据介绍,上海已经培养出一支加速器与辐射物理、加速器技术和工程、束线站技术和工程乃至相关实验方法和应用研究的青年团队,不仅向国外光源输出关键部件,完成了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设计和建造,还实现了质子治疗系统的国产化。

施尔畏说,在上海光源项目的支持下,这支队伍不断成长,成为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在中国打造出加速器的研究高地,“作为一名‘老兵’,我真心感到高兴。”

“经过几代人30年的共同努力,上海光源现已建成为性能和综合实验能力国际先进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并在若干方面具备自己的特色研究能力。”赵振堂表示。

上海光源开放15年 “鹦鹉螺”持续服务科研团队产出重大成果 - 天天要闻

图说: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介绍上海光源情况 采访对象供图

酝酿下一代光源

为上海光源十五岁“庆生”,回顾成长经历很重要,展望未来发展更是关键,上海光源新一代的使命是什么,新一代同步辐射光源需要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和技术性能,新的光源总体方案要具有什么样的创新程度,需要预研哪些关键技术……一个个问号期待专家和用户们共同拉直。

中国科学院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光源中心常务副主任邰仁忠介绍,英国钻石光源、法国soleil光源等三代光源,近年都已启动大规模升级,其目标主要瞄准四代光源,我国也已经在北京和合肥启动四代光源建设。

当前,我国在光源新原理、新技术方面还缺少突破。邰仁忠透露,上海光源在国际上原创性提出了角色散微聚束(adm)的新机制,并初步形成了储存环全相干光源的概念,未来将进一步实现时空全相干光源。

 “装置和科学向来都是双轮驱动的。”邰仁忠表示,“基于新概念原理的上海新一代光源有技术积累,有团队保障,其高稳定的时空全相干特性将极大助力上海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国际竞争。”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广东启动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系列活动 - 天天要闻

广东启动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系列活动

5月19日,以“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为主题的“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广州举办,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林业局、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广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主办。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目前广东在全省同步启动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系列活动,各地通过开展生态徒步行、野生动植物标本展、生物多样性科学画...
人工智能如何运用于数学、脑科学、生物医药?三位院士这样说 - 天天要闻

人工智能如何运用于数学、脑科学、生物医药?三位院士这样说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各学科与AI技术的合作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18日举行的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暨首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上,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人工智能专家围绕AI与数学、脑科学、生物医药的融合运用展开对话。 左一到左五分别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数字经济研究执行负责人杨燕青,中国...
日本东京地方法院驳回AI“发明”专利申请:发明人仅限于人类 - 天天要闻

日本东京地方法院驳回AI“发明”专利申请:发明人仅限于人类

IT之家 5 月 19 日消息,据 NHK 报道,当地时间周五,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就 AI“发明”的设备是否能获得专利一事作出裁决 —— 以“发明人必须是人类”为由,裁定不为其授予专利。据报道,居住在美国的原告为人工智能自主发明的设备申请专利,发明人的名字却是“自主发明本产品的人工智能 DABUS”。早在三年前,专利局就已经...
追江豚|铜陵张明浩:将绿水青山留给下一代 - 天天要闻

追江豚|铜陵张明浩:将绿水青山留给下一代

“我曾经亲眼看着白鱀豚的离去,现在绝对不能让江豚离开我们了。”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张明浩就开始从事长江野生动物保护。三十年来,张明浩经历了过度捕捞、水质污染,最严重的时候铜陵江面几乎无鱼可钓。如今,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江面上鱼群嬉戏,代表长江生态的物种江豚再度归来。“目前在铜陵...
全球首例古潜山裸眼侧钻分支井技术在中国气田应用 - 天天要闻

全球首例古潜山裸眼侧钻分支井技术在中国气田应用

中新社天津5月19日电 (王在御 王君妍)记者19日从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获悉,全球首例古潜山裸眼侧钻分支井技术在中国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成功应用,标志着中国在深层潜山油气藏开发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抗量子密码与信息安全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 天天要闻

抗量子密码与信息安全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面向AI爆发带来的极大算力需求,对RISC-V的需求也将快速增加。”在5月18日举行的“2024年抗量子密码与信息安全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CPU架构对芯片设计全产业链都具有重要影响,入选《MIT科技评论》十大突破性技术的RISC-V,因其模块化、可定制化、灵活开源等特点,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24年抗量...
马斯克最新动作:正式开始招募第二个接受脑机植入的受试者 - 天天要闻

马斯克最新动作:正式开始招募第二个接受脑机植入的受试者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当地时间17日,脑机接口公司“神经连接”创始人马斯克宣布,继年初首个参与该公司脑机设备植入实验的患者手术成功100天后,正式开始招募第二个接受脑机植入的受试者。今年1月,公司完成首例脑机接口设备的人体植入手术。
聘科学家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此外,上海青少年科创教育还能做些啥? - 天天要闻

聘科学家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此外,上海青少年科创教育还能做些啥?

图说:科学大咖接过聘书,采访对象供图(下同)上海市第十九届青少年科技节今天下午在张江科学会堂启动。启动仪式上,10位院士、教授、科学家等收到了特别的聘书——他们将为10所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担任“科学副校长”。他们中,既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薛永祺、上海航天局副局长李昕、复旦大学希德书...
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揭晓,刘洋获长篇小说金奖 - 天天要闻

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揭晓,刘洋获长篇小说金奖

初夏的微风拂过菁蓉湖面,倒映在水中的成都科幻馆迎来了科幻迷们的重要日子——今(18)日,2024科幻星云庆典在这里举行,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在此揭晓。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科幻活动家董仁威、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和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等三位创始人为首的全球华人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今年的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