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识】兰顺正:太空核爆反卫技术,一则“假消息”引发的关注

2024年05月10日12:10:56 科学 3586

作者:兰顺正

首发自:《世界知识》

【世界知识】兰顺正:太空核爆反卫技术,一则“假消息”引发的关注 - 天天要闻

2月中旬,美国广播公司电视频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说,美国国会在一次秘密简报会上被告知,俄罗斯正在实施“在太空部署核武器”计划,用于对付敌国卫星。对于此消息,俄立即表示目前无意在太空部署核武器,美方是在炮制“假新闻”,以推动国会共和党人批准继续向基辅提供军援。

顾名思义,“太空核爆炸反卫”就是通过在太空中引爆核弹头来破坏卫星之类的航天器。高空核爆炸以距离地球100千米的卡门线为界,30~100千米之间称为“天空核试验”,100千米以上称为“太空核试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美国、苏联曾在高空和太空引爆核武器,1958~1962年总共进行了21次高空核爆炸,其中八次为太空核试验。

核爆炸造成杀伤破坏的主要因素有: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它们在核爆炸总能量中所占的份额,取决于核武器的类型和爆点的环境条件。通常原子弹在空中爆炸时,冲击波约占总能量的50%,光辐射约占35%,早期核辐射约占5%,放射性污染约占10%。

由于大气密度基本上随高度增加按指数规律递减,在30千米高处,大气密度为地面的百分之一,而在80千米高度则只有地面的十万分之一。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对x射线早期核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因此x射线和紫外辐射所组成的光辐射和早期核辐射成为高空核爆炸的重要毁伤因素。高空核爆炸光辐射的能量所占核爆炸总能量的份额随爆高逐渐增大,冲击波的能量份额随爆高的增加而减少。

当爆高大于80千米时,有70%~ 80%的能量以x射线形式释放,聚积在爆心下方距地面70~80千米的大气中,形成饼状发光区,又称饼状火球;伽马射线能量聚积在距地面20~30千米的大气中,形成较强的电磁脉冲,经地磁场转会激励很强的高空核电磁脉冲,作用范围显著增大。

美国在1962年7月9日进行的“鱼缸”行动让全世界都对高空核爆的后果有了直观认知。当时美国在距离夏威夷约1450千米的约翰斯顿环礁发射了雷神运载火箭,火箭在飞至1100多千米的高度后落下,在距地面400千米处引爆了1.45兆吨的核弹头“海星一号”。爆炸没有产生蘑菇云和冲击波,却出现了一个在各个方向上大致相同扩展的辐射气泡,高能伽马射线向四周爆发,轻量级电子沿着地球的磁力线快速流动,并掉落到高层大气中,在大约50~100千米的高度,它们被地球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所阻挡,这些原子和分子吸收电子的能量并通过发光做出反应,从而形成巨大的人造极光。同时,核爆让这些高电荷的电子经历了惊人的加速,产生了一个扩展了1000多千米、短暂但极为强大的磁场,即emp(电磁脉冲),导致整个夏威夷电力系统瘫痪,路灯、电话、导航和雷达系统一度全部失灵。核爆产生的很多电子在太空中徘徊数月之久,被地球磁场困住,形成一条人造辐射带,导致六颗卫星被破坏,其他一些卫星出现故障。

除此之外还有核爆反导技术。冷战期间,美苏都研制过使用核战斗部的反导拦截系统,通过高空核爆来破坏来袭导弹上的电子元件。20世纪70年代,美国曾研制“卫兵”导弹防御系统,主要由“斯帕坦”高空拦截弹和“斯普林特”低空拦截弹构成,两者都装有核弹头,前者拦截高度为550千米、最大射程为750千米,后者拦截高度为32~48千米、最大射程为56千米,主要部署在“民兵”洲际导弹基地的周围。苏联则发展了“a-135”防御系统,目的是保护莫斯科及其附近区域免遭敌方洲际弹道导弹袭击。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种战略反弹道导弹系统,“a-135”装备了两种导弹系统,一种是代号“53t6”的高超音速大气层内导弹拦截弹,另一种是代号“51t6”的大气层外导弹拦截弹,两种导弹的弹头均为约10000吨当量的“aa-84”型战术热核弹头,不需要非常精确的制导即可摧毁来袭弹头,至今还在莫斯科周围运作。不过,也有消息称“53t6”可能改为使用传统弹头,“51t6”则已退役。

太空核爆反导与反卫存在很多相通之处,而且相比于前者,后者的难度更低,因为卫星的轨道、高度以及过顶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较易测算,因此当今大国发展太空核爆反卫在技术上没有太多障碍。在具体运用上,既可以用运载火箭将核弹头送入太空后立刻引爆,也可将核弹头安装到卫星等航天器上,使其长期部署于轨道,需要的时候再引爆。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勇立潮头大湾区丨共享荣光!看“嫦娥揽月”香港科技如何助力? - 天天要闻

勇立潮头大湾区丨共享荣光!看“嫦娥揽月”香港科技如何助力?

6月25日嫦娥六号结束53天的旅程返回地球连同来自月球的“土特产”也一并“快递”到家 6月26日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开舱取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来自月球背面的珍贵“月壤”研究人员希望借此揭开月球更多的秘密   同心逐梦 共赴苍穹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带领科研团队协助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表取采样执行装置”...
古蔺:如何利用本地资源,为野生猕猴群撑起“保护伞”? - 天天要闻

古蔺:如何利用本地资源,为野生猕猴群撑起“保护伞”?

邓小红 泸州观察 魏杰/文图“观景台修好之后,大家看野生猕猴就更方便了,给我们也带来了更多的人流量,也推动了我们周边村民摆摊创收。”6月26日,古蔺县白泥镇菜板村村民邱娟在野生猕猴观景台的位置摆起了小摊。古蔺县地处乌蒙山区,辖区内佳木葱茏,成为众多国家一级、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的“栖息乐园”。据统计,古蔺县境...
迈向高端的新材料|从原材料到新材料,看山西转型升级之路 - 天天要闻

迈向高端的新材料|从原材料到新材料,看山西转型升级之路

新华社太原6月27日电(记者王劲玉)普通的玉米淀粉“摇身一变”,成为储能利器超级电容炭;随处可见的石灰石在科技的加持下成为纳米碳酸钙;坚硬的钢铁可以像纸张一样轻薄,徒手可撕开。在转型发展大潮中,传统原材料通过技术革新、应用创新,成为高端新材料,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
美国宇航局指示SpaceX在时机成熟时击落国际空间站 - 天天要闻

美国宇航局指示SpaceX在时机成熟时击落国际空间站

据美国宇航局称,SpaceX被指示从轨道上为国际空间站制造一艘拖船。为此,该公司将获得8.43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拖船的准备和发射费用。但一切都不会早于商业轨道站准备就绪,这可能晚于 2030 年。图片来源:NASA根据各种声明,俄罗斯最早可
月壤归来!外媒:中国再显太空实力 - 天天要闻

月壤归来!外媒:中国再显太空实力

嫦娥六号返回器25日携带月壤顺利着陆,实现人类历史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持续引发外媒的广泛关注。  《纽约时报》刊文称,中国成为首个从月球背面取回样品的国家。嫦娥六号任务的样品可能蕴藏着月球和地球起源的线索,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最新成果。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报道指出,此次任务携带的样品是由中国国家航...
大熊猫“鑫宝”和“云川”启程了 - 天天要闻

大熊猫“鑫宝”和“云川”启程了

今年2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与美国圣迭戈动物园野生动植物联盟签署了新一轮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研究协议。中美双方经过充分准备,今天,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两只大熊猫“鑫宝”“云川”启程前往圣迭戈动物园,开启为期10年的旅居生活,延续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