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孩子本来都是为了孩子好,但也有好心办成坏事的,这实在让人始料不及,懊恼不已,同时也给人们深深的警示。2015年3月4日《武汉晚报》一篇题为 “‘虎爸’逼儿放鞭练胆 致其吓出癫痫”的报道就很引人思考。
12岁的小冰一直非常胆小,连小虫小猫都不敢碰。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小冰的爸爸曹师傅明知儿子怕放鞭炮,回乡后却买了一箱烟花爆竹。大年三十晚上,曹师傅喊小冰到院子里,怂恿他亲自点燃一个水桶大的烟花。小冰壮着胆子去了,烟火喷出的刹那间,巨大的响声把他吓得瘫倒在地。哭闹十几分钟后,小冰出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呼吸心跳加快。接下来几天,只要听到鞭炮声,小冰就如惊弓之鸟,吓得浑身发抖。近日,曹师傅带着小冰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轻度癫痫。
该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杜浩说,儿童神经系统功能尚不健全,对不良刺激格外敏感。鞭炮骤然炸响、大狼狗跑来或看到一些恐怖画面,成年人可能不以为然,但对儿童来说就有巨大的震撼力,足以把孩子吓出病来。
惊吓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孩子会因此而吓出病来,有时即使是大人也受不了。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张飞喝断当阳桥”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而死。这死者夏侯杰是曹操的同族侄子,张飞一喝将其吓死这个案例虽然有点夸张,但它却向我们证明惊吓对人的影响是多么的大!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受到惊吓之后会大小便失禁、滑胎流产等。有一位患者被确诊为乳腺癌时吓得不得了,当天夜里就起来小便十五次之多。在特定的场合,一说话就脸红、口吃;一人呆在电梯里,有压迫感、窒息感等;爬到高楼的顶层,两腿发软,打哆嗦……人为什么受到惊吓会产生如此大的反映呢?这一点我们对祖先对此早就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中医认为人们在受到惊吓之后最先受伤的是肾,也即是中医中强调的“恐伤肾”。 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作用。中医认为“恐”为肾之志,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就是指的这个意思。肾主藏精,为生气之原。因此,无论任何原因的恐惧,都属于肾的病变。《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下行矣。”与怒不一样,“怒发冲冠”是“怒则气上”的表现;“吓得屁滚尿流”则是“恐则气下”、“恐伤肾”的反应,恐惧会导致人体之气下泄。另外,“肾主志”,被恐惧所伤的人,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神志恍惚等症状;同时,“肾主骨”,被恐惧包围的人,经常出现双腿发软,甚至难以直立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某人吓得腿都软了”。“肾主恐,恐伤肾”。恐是肾的情志,当恐惧作为一个病因时,有可能会伤肾。肾受伤,会进一步表现出更加严重的恐惧症。比如,一个学生在上课回答问题时,因回答错误被老师讽刺、挖苦一顿,开始可能只畏惧这个老师的提问,如果进一步发展可能怀疑自己让人讨厌、说话不得体、相貌很丑等,进而慢慢地出现社交恐惧、公众场所语言恐惧等症状。这实际上是肾受伤后,表现出的恐惧症状。
人有喜、怒、思、忧、恐五种情绪,中医把它们称为五志。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恐与五脏中的肾同属一行,恐属肾,即中医所讲的“肾在志为恐”。中医学秉承了古代儒家文化中庸之道的思想,认为凡事都不可过偏,过度的情志变化会对相应的脏产生伤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了解了恐惧会对肾脏有所危害,同时也不能忽略人是有机的整体,恐惧还会引起全身的反应。强烈的恐惧会引起不适的主观感觉:激动,心悸,肌肉紧张,感到口干舌燥,透不过气来,感觉胃向下坠,恶心,绝望,尿急,大便急迫感,强烈地想哭,想逃跑或者藏起来,有不真实感或者远离感,四肢软弱无力,最后是晕倒的感觉。身体上的变化有面色苍白,全身冒汗,毛发竖立,瞳孔散大,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皮肤充血,呼吸急促等。可见,恐惧不仅对人的精神是不良的刺激,同时对脏腑的生理功能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是长久或过度的恐惧,对人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都有相当的危害。
明白了惊吓对孩子的重大负面影响之后,我们做家长的要万分注意千万不因为自己脾气大而乱发脾气而吓了孩子。而对于平时胆小的孩子我们家长也要多做引导,让孩子渐渐胆大起来、开朗起来。
平时可让孩子深呼吸,多冥想来消除恐惧。深呼吸,冥想,对于缓解人的身心压力是很有益的。尤其当恐惧时,很懂得养生的人或医生,总会提醒恐惧之人深呼吸。这的确是一种缓解恐惧的绝好方法。平常生活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做深呼吸、冥想活动。在安静的环境中,闭上双眼,盘腿坐下或躺下,想象自己身在金色的沙滩上,身体受到光线的照耀,以金色的光线为主,使自己产生自信,感觉自己强大……让自己的思绪自由想象,就能减轻焦虑、恐惧。如果再能配上一段让人入静的瑜伽音乐,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想象音乐所展现的优美、柔和、宁静的意境,如此反复进行,也可以减轻或消除恐惧。
鼓励孩子多运动来减轻学习压力。 运动能提升一个人的意志力,提升人战胜恐惧的心理。比如人在运动中,奔跑、跳跃、挥拍……全身上下的肢体都得到了适当的活动,能使人保持青春活力和健美的形态,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绪,还能发展人的机智、沉着、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等品质。并且,运动还能有效解除学习疲劳和压力,使人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尤其是容易焦虑或抑郁的人,多运动能有效改善心境。出汗容易使人身心舒畅,所以,当你感到压力重重、身心疲惫或感到恐惧时,不妨到运动场、健身房畅快淋漓一番。
可让孩子多吃点芝麻、粟米、豇豆、牛骨髓等补肾气的食物。芝麻,甘平,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如《本草经疏》中就曾记载:“芝麻,气味和平,不寒不热,补肝肾之佳谷也。”尤其是肾虚之人腰酸腿软,头昏耳鸣,发枯发落及早年白发,大便燥结者,最宜食之。 粟米,又称谷子、稞子。能补益肾气。《名医别录》及《滇南本草》中都说到“粟米养肾气。”明?李时珍还说:“粟,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 豇豆,又称饭豆、长豆。性平,味甘,能补肾健脾,除脾虚者宜食外,肾虚之人也宜食用,《本草纲目》曾这样记载:“豇豆理中益气,补肾健胃,生精髓。”《四川中药志》也说它能“滋阴补肾,健脾胃,治白带,白浊和肾虚遗精。” 牛骨髓,有润肺、补肾、益髓的作用。《本草纲目》说它能“润肺补肾,泽肌,悦面”。对肾虚羸瘦、精血亏损者,尤为适宜。 狗肉,性温,味咸,除有补中益气作用外,还能温肾助阳,故肾阳不足、腰膝软弱或冷痛,食之最宜。《日华子本草》认为:狗肉“补胃气,壮阳,暖腰膝,补虚劳,益气功。”《医林纂要》亦云:“狗肉补肺气,固肾气。”清代医家张璐还说:“犬肉,下元虚人,食之最宜。”下元虚者,即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