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听三七粉,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补血、活血、化瘀,吃这个,准没错。”
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天天拿它当宝,睡前来一勺、饭后来一勺,嘴上念叨着“通血管、防脑梗、降三高”,可用了没多久。
有些人就开始反映——人越来越累,白天提不起劲儿,头昏沉沉的,甚至有人连觉都睡不好了。这下可疑惑了:不都是说三七好?怎么反而越吃越乏?有没有搞错?
这种“越吃越累”的情况,其实在临床上早就有记录,不算稀奇。真正问题出在两个地方:一是三七的作用本就不单一,二是大多数人压根没搞明白自己到底需不需要吃它。
三七确实是药食同源的好东西,《本草纲目》里早就写着“金不换”,它能止血也能活血,调经也能止痛,是少有的“能堵也能通”的双向草药。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双向性上。用好了,是调理全身血液系统;用错了,是打乱整套气血节律。
一类最容易吃出副作用的人,是本身体虚、气血两亏的。他们想着吃三七粉补气养血,其实三七性味微苦微温,归肝胃经,走的是“活”这条路。
对那些瘀堵型体质、血脂高、斑块多的人,三七确实是“清道夫”,它能促进血液微循环,帮助把沉积的垃圾代谢出去。
但气血本就不够的人,强行吃三七,就像让一台油快耗尽的车去跑高速,表面上是“通了”,实际是“耗了”。
山东中医药大学在一项小样本研究中发现,患有“脾胃虚寒+血虚”体质的受试者,连续服用三七粉7天后,血压、心率、血红蛋白水平出现轻度下降。
且主观感受中有60%表示出现乏力、心慌、头昏等不适。这说明,三七“清淤”没错,但你得先有“血”可清,有“气”可运。不然活血成了“耗血”,那累得不正是自己?
还有一类人,是本身就阳虚、寒重、手脚冰凉的。三七虽然不算寒性,但在活血过程中,确实会加快体内液体流动。
有一定的“耗阳”效应。原本阳气就虚,这时候一通“活血+利湿”,表面排毒,实则是“阳气往外走”。时间一长,人开始怕冷、懒得动、老是想睡、早上醒不利索,这些不是三七的问题,是体质没对上号。
更关键的一点是吃法出问题。有些人上来就吃生三七粉,而且还是空腹吃。
要知道,生三七入血力强、走得快,一空腹直接吸收,肠胃还没准备好呢,三七就已经穿肠过肚、直冲血管。
这样吃对血压低、胃动力弱的人特别不友好,很容易造成“供血向四肢分散”,而大脑反而血供不足。
人就会感觉轻飘飘的、没精神、好像血糖低了似的,但其实是血分布出问题了。
云南中医学院曾做过一次实验证明,空腹口服生三七粉5克以上,对部分受试者产生轻微低血压、头昏、面色发白等表现,而在饭后半小时服用同样剂量,几乎无此反应。
这说明,“啥时候吃”比“吃多少”更关键。吃得太早,吸收得快了,血流被扰乱了;吃得太猛,肝脏代谢负担也跟着重了。
还有一种情况,也得说清楚——那就是跟药物“打架”。三七这种药性比较活跃的中药,和很多西药会产生协同或对抗作用。
尤其是降压药、降糖药、抗凝药物,跟三七粉一起吃,剂量没控制好,很容易出现“药效增强”的问题。
有些人说吃三七后人没精神,其实是血压突然降太快了、或血糖波动大了,自然就头晕、乏力,甚至心跳紊乱。
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数据里,曾记录过一个患者,平时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又开始自行服三七粉,结果服用5天后出现牙龈出血、脸色苍白,经检查发现凝血时间明显延长。
这种交叉影响,是很多人吃三七时从不考虑的。药物之间的“暗战”,你看不见,但身体可是在全力处理。一天比一天累,不是三七不管用,而是身体在“应付多个战场”。
再说一件更容易忽略的事——情绪。三七是走肝经的,肝主疏泄、藏血,情绪起伏大的人,本身肝火旺或肝气郁滞。
如果情绪老是压着、发不出来,而你又吃三七去“活血化瘀”,等于在一个封闭系统里加速流动。
结果是“肝火夹瘀”,人可能会更烦躁、睡不好、脑子重、胸闷。这时候你感觉的不是“累”,而是“内耗”。
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一个肝郁体质的三七干预研究中发现,那些情绪长期抑郁、不喜言谈的人群,在服用三七粉两个星期后,反而报告了焦虑加重、夜间睡眠变浅等反应。
这说明,情绪问题不解决,三七也解决不了“血瘀”。你拿它当通道,但门口堵着情绪,它是过不去的,反倒让血液系统更混乱。
说来说去,三七不是不能吃,问题在于吃之前有没有把自己身体搞明白。很多人以为只要是中药,就天然无害、天天能吃。
可偏偏像三七这种功能强、走路快的药,最怕乱用。吃得不对,不但没好处,反而把本来就不稳的身体打乱了节奏,白天累、晚上醒、头不清、心不静,全成了副产品。
那问题来了,如果已经吃了三七粉,但身体出现这些“越吃越累”的信号,那还能不能通过调整吃法、换吃时间、配合别的食物或者饮食节律,把这个问题“拉回来”?
还是说,这时候应该马上停,等身体恢复后再说?
这问题其实有答案。现在在中医营养干预里有一种方法叫“调气养血同服法”,它的核心逻辑不是“硬补”,而是“顺气先行”。
有经验的医生会建议搭配陈皮粉、黄芪粉、红枣水等一类健脾理气、补中助运的食材一起使用。
再把三七用量从每次3克减到1克,改成饭后1小时服用,慢慢把身体的“气路”打开,再让“血路”跟上。
广州中医药大学用这套方式做过一项试验,在100名服三七后出现乏力症状的患者中,分组进行“同调饮食法”干预。
三周后有近80%的人反馈身体不再疲乏,精神变好,少数人还出现了面色红润、睡眠改善的现象。
这说明不是三七错了,是用错了节奏。中药也得配节奏吃,跟着身体走,才算真补。
不是补得猛就是好,有时候慢一点、稳一点,才真能走远。三七不是万能钥匙,它是好药,但你得是那个“锁”。
不是你的门,它进去了,也只会搅乱。身上越来越累,不是它累你,而是你没用好它。
身体的疲劳,其实是在“发信号”告诉你:停一停,听一听,别再硬顶着错路走。把气顺了,血才养得住;血走对了,人才慢慢稳得住。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赵振霞,耿莲,安丽康,等.三七粉及含三七的中成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OL].中国现代中药,1-18[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