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从远古穴居时代咀嚼生肉的祖先开始,到今天奶茶不离手、烧烤配冰啤的都市人类,牙齿一直都是日常生活里最忠实的“劳模”。
它们不叫苦不叫累,啃坚果、咬甘蔗、咀嚼牛肉干,样样全能。然而,正因为工作量巨大,它们的“工伤”率也是全身器官中最高的。
据统计,全球超过90%的成年人存在各种程度的牙齿健康问题。蛀牙、牙龈炎、牙周炎、松动、脱落,牙齿像在经历一场不间断的社会动荡。
而更令人费解的是,医学早已攻克了人工心脏、义肢移植、基因疗法,甚至能做眼角膜移植、修复肝肾,却仍然对“掉牙”束手无策。
牙齿一旦掉了,基本就只能靠假牙“糊弄”,真牙不长回去,骨也跟着缩。仿佛整个现代科技就是在牙齿面前摔了个跟头。
想想也是奇怪。毕竟人类已经成功制造出能跑进血管里的微型机器人,却至今无法让掉了的牙齿“长回来”。
究其原因,不在于科技懒惰,也不是牙科医生藏了私,而是牙齿这个东西,根本就是“高冷孤儿”。
它与其他器官最大的不同在于,牙齿从萌出之日起,基本就等于签下了“生命一条线”的合约,脱落即失效,概不退货。
这是因为牙齿其实不是“活组织”的典型代表。虽然它们整天跟着我们吃吃喝喝,但牙齿主体——牙釉质,是一种高度矿化的非细胞结构。
没错,牙釉质是全身最坚硬的组织,却不是活的。它不像皮肤有再生能力,也不像肝脏那样能“自我修复”。它就像一个无比坚固却毫无后勤支持的工厂,一旦破损,就只能听天由命。
牙本质位于牙釉质之下,尽管含有微细的神经通道,但其自我修复的能力却相当有限。
再往下的牙髓,虽然是真正“有血有肉”的活组织,但一旦外伤或感染深入牙髓,整颗牙齿就等于走上了解体之路。
再生能力差,还只是问题之一。真正让人类至今无法“重启牙齿”的关键,还在于牙齿的生长模式过于“保守”。人体多数组织细胞在损伤后,能够依靠干细胞分化、迁移和再生机制进行修复。
但牙齿发育的那一套机制,在出生后就关闭了。换言之,牙齿仅有一次生长契机,即乳牙更替为恒牙,此后便不再生长。
这是生物进化中的一项“经济型设计”:乳牙是临时工,恒牙是一锤子买卖,谁掉谁负责。
因为在进化初期,活不过三十岁的人类根本不需要考虑老年掉牙问题,牙齿只要用到成年就够本了。
现代人却偏偏活得越来越久,平均寿命蹭蹭上涨,牙齿寿命却还停留在“旧石器时代”。
于是这就带来一个诡异的现象:一边是医疗科技迅猛发展,器官替代花样百出,一边是口腔科医生还在一颗颗种牙、修牙、补牙、磨牙,仿佛在进行某种古老工艺。
而之所以如此,原因不仅在于牙齿本身结构复杂、不可再生,还在于牙齿和“骨头”根本不是同一个生物学逻辑。
别看它们都硬邦邦的,但牙齿靠的是牙周膜与牙槽骨的微妙链接结构,这个连接系统极其精密,任何一点破坏都可能导致松动或感染。
更绝的是,牙齿失去之后,其“地基”——牙槽骨还会跟着一起萎缩。人类牙槽骨的活跃度非常依赖牙齿的“存在感”,一旦牙齿脱落,骨头以为自己“失业”,就开始自动消融重构。
这就是为什么老年人掉牙后嘴唇内陷、下巴前突,看起来“气势大减”,不仅是牙齿没了,而是整个下颌骨都改了模样。
此时再想种牙,就像在泥石流冲刷过的山坡上建别墅,必须先“垫地基”,再做骨粉植入,过程复杂又花钱,堪称牙科中的“房地产项目”。
现代牙科虽未攻克自然再生,但“种植牙”已成为主流修复方式。但即便如此,它也不是无懈可击的“终极方案”。
种植牙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像是真的,但其实只是将一根钛合金螺丝拧进牙槽骨,再安装陶瓷冠。
在整个过程里,并未有任何“真牙细胞”的再生参与其中。并且,种植牙的使用寿命通常在10至15年之间,无法永久性地取代天然牙齿。
更别提成功率还依赖于牙槽骨的密度、全身健康状态、牙周状况等一系列因素,糖尿病、高血压、吸烟者,都是种牙高风险人群。
不少人会疑惑,既然干细胞技术已经能用于再生肝细胞、神经组织,为何不能再生牙齿?这又回到了牙齿“长了一次就下岗”的发育机制。
人类牙齿在胚胎期由口腔上皮和神经嵴来源的间充质细胞共同发育而来,这套复杂的信号系统,一旦在胎儿期完成任务就“解散”。
目前全球确实有实验室成功诱导出类牙齿结构的干细胞分化模型,比如利用iPSC(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合成牙胚组织,但这些“牙齿胚胎”仍无法实现完整的功能重建。
因为牙齿的生长不仅仅是长出一个形状,更包含神经布线、血管通路、牙周支持系统的整合,这比搭建一座房子还复杂,简直是要把“电力、水利、燃气、结构、景观”全都做到一体化工程。
更吊诡的是,牙齿虽然难再生,但牙周炎这种“掉牙终结者”却极其容易发展。一场慢性牙龈炎就能在几年内掏空牙根,使牙齿在表面完好无损的情况下“原地崩塌”。
这是由于牙龈炎症促使免疫细胞攻击牙周组织,致使牙周膜遭破坏、牙槽骨被吸收。而这种攻击机制有时比外敌更凶猛,堪称“自家人打自家人”的典型。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3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50%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而它们正是导致牙齿脱落的头号元凶。
与此同时,现代饮食环境也在悄悄“补刀”。高糖、高粘性、低纤维的饮食结构让牙齿长期处于“糖化压力”中。
口腔中的细菌以糖分为能量源泉,在代谢进程里所产生的酸性物质会对牙釉质造成侵蚀。这也是为什么蛀牙在全球范围普遍存在,甚至被认为是“最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
根据美国牙科协会数据,美国儿童蛀牙率超过45%,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超过60%。更关键的是,蛀牙一旦形成,就是不可逆过程,只有靠补,而不能靠“自己长回来”。
那么人类能不能在未来攻克掉牙?答案是,有可能,但不会太快。现阶段已有研究朝着“生物牙”方向发展,例如利用干细胞、3D打印技术试图在体外合成牙齿结构,再植入口腔。
这类研究理论上成立,实验上也有初步成果,但真正用于临床还有漫长路要走。而在技术尚未成熟前,保护好现有牙齿依旧是最靠谱的生存之道。
就像手机屏幕,贴膜不一定美观,但摔了再换原装屏,价格能让你怀疑人生。牙齿也一样,一颗没了,补起来比原装复杂多了。
正因为如此,很多牙医常说:“牙齿问题,不是医学问题,而是管理问题。”只要每天认真刷牙、定期洗牙、少喝碳酸饮料、不拿牙齿当开瓶器,大部分牙齿其实是可以陪人活到老的。
但现代人恰恰在这一点上最“粗暴”,不疼不管、疼了就拔,能撑就撑、不能撑就补,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口好牙走向“脱发式谢幕”。而最悲伤的是,这一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张苑梅.老了不掉牙:牙周健康才可以[J].家庭医学,2024,(0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