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夏至金伏藏,三庚启新阳;火土压凉气,闭门避暑忙。时间过得真快啊!夏至早已过去,而再过些时日,就是小暑节气了,从时间来看的话,不久之后,便是夏至之后的三庚,也就是入伏的一个时间,那么我们此时就要懂得去避暑了,不然的话,上蒸下煮的天气,也足够人们喝一壶的了。
一、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为啥人们把伏天和庚日联系在一起?
这个庚,它是源自干支历法,是十天干当中的一位,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它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组合而成,形成六十甲子周期。从而来计算年月日时。
干支历的来历众说纷纭,但是早在商朝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直到现在,在农村当中人们依然会用到。
干支它不仅是一个时间符号,更是蕴含了五行的一个哲学,比如说我们提到的庚,它五行属金,象征肃杀秋气;夏季属火,火克金,故“金气伏藏”这便成为三伏命名的本源。
二、夏至三庚数头伏,为啥是“三庚”入伏?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句话流传已久,但是你可知道为啥是“三庚”入伏?夏至阳气鼎盛,火势极旺,而庚金(凉气)初生脆弱,需经历三个庚日(30天)的积累,才能在火气压制下完全“伏藏”。此时地表积热达峰值,形成全年最热时段。
三庚,其实也代表着天气的一个变化,夏至之后的首庚,金气初生,伏藏之始;到了夏至之后的二庚:金气深化,暑热加剧;到了夏至之后的三庚,金气彻底隐伏,暑热登顶,故定为入伏日。
有一本典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它就是《月令采奇》,其中就有提到“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这也是为啥夏至三庚入伏,而不是夏至二庚入伏的一个原因。
三、今年伏天有4大特点,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一个特点:今年伏天总长为30天
2025年三伏自7月20日开始,8月18日出伏,总长时间为30天,为近几年最短三伏天。但是大家不要以为,三伏天只有30天,就不会特别的热,这次时间虽然短,但是热力非常集中,副热带高压强势控制,全国大部气温偏高0.5℃–1℃,高温日数明显增多。
第二个特点:今年母伏不爽
什么是母伏不爽呢?按照民间的说法,当入伏的时间在双数就是母伏,入伏的时间在单数,就是公伏,母伏一般会凉快,公伏会比较的炎热,但是显然,今年母伏并不会凉快,因为厄尔尼诺衰减期,它会加剧热浪的出现,体感温度普遍超预期,人们只会感觉到更加的炎热。
第三个特点:中伏立秋叠加
从时间来看,今年的伏天也会有特别的特点,今年8月7日立秋仍处中伏(7.30–8.8),秋老虎就会提前发威,那么这也将会导致“干烤+蒸煮”模式延长,北方“烤”、南方“蒸”的情况也会到来。
第四个特点:高温直接主导体感
因为长江流域雨水偏多,空气湿度>80%,体感温度比实际高3–5℃,城市夜间低温达28–30℃,这样就会导致较全天“烘烤”的方式出现,而当这种情况出现的话,那么也会带来很多的风险,比如说会导致中暑风险激增,尤其老幼群体更是要注意。
面对今年的三伏,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比如说饮食上,多吃清淡的食物,做好健脾祛湿,在生活上,要注意避暑降温,多补充水分。避免正午的时候出门,正如老辈人讲的那般,庚金伏火地生烟,心静门闭即桃源;莫怨天公施酷暑,一瓜一粥养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