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47岁的陈菊梅在取掉扁桃体和割掉阑尾后,不顾众人的劝阻,坚定地对地医生说:“请拔掉我嘴里所有健康的牙齿…”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陈菊梅,一位献身医学的普通女子。
1945年,20岁的陈菊梅考入浙江医学院。她生长在旧中国末期的动荡时代,从小目睹国破家亡、疾病横行的残酷景象。加入解放军,成为一名医生,是她理想中的人生出路。
入学后,陈菊梅刻苦学习医学知识,参加支援农村的“下乡医疗队”,身先士卒地为穷苦老百姓服务。初次看到病人因缺医少药而离世,陈菊梅红了眼眶。“我一定要成为救死扶伤的好医生!”她暗暗发誓。
1950年,陈菊梅分配到上海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这里汇聚了当时最顶尖的传染病专家,但医疗条件依然十分艰苦。肺炎、伤寒、白喉等传染病频繁爆发,每天都有患者不治身亡,医务人员无不倍感无力。
陈菊梅深受感染。她主动请缨下乡采集样本,跟着老专家学习诊疗方法,甚至在病房守夜观察病情变化。有一次,一个10岁的男孩突发高烧痉挛,生命垂危。陈菊梅眼看病房老医生束手无策,鼓起勇气提出使用新试验药物。幸运的是,男孩情况好转,终于捡回一命。这成为陈菊梅日后立志攻克传染病的决心源。
为提高业务水平,1954年,陈菊梅赴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深造。苏联的传染病防治成果令她大开眼界。三年后,她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立即投入科研攻关的第一线。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传染病防治水平落后,病死率高达70%以上。每逢传染病大爆发,医院病房挤满了奄奄一息的患者,医生无能为力,许多家庭陷入悲痛。
陈菊梅心急如焚。她白天看诊,晚上研究病原体结构和传播机制。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她多次加入支援西北边疆的医疗队,见证穷山恶水间疾病的肆虐。一次奋战归来,陈菊梅高烧不退,被诊断为肾炎、扁桃体炎,情况十分严重。
“菊梅,你必须马上停止工作静养!”主治医生劝告道。陈菊梅摇了摇头,坚决要求回到研究岗位:“我不能放弃,人民需要我!”失去亲人的病人哭诉,濒死之人绝望哀鸣,日日萦绕她脑海。为拯救更多生命,她顾不得自己。
然而,疾病折磨让陈菊梅难以工作。1972年,她做出一个令医护人员惊骇的决定——摘除扁桃体、切除阑尾,还拔掉了一口好牙,只为尽快恢复体力!“我的健康不重要,研制疫苗才是当务之急!”陈菊梅语气坚决。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陈菊梅团队终于攻克多个重大传染病。死亡率大幅下降,无数患者得救。每一个数据背后,都凝结着她不畏牺牲的奉献精神。
1997年,72岁的陈菊梅正式退休。然而,每逢国家有难,她总挺身而出。SARS肆虐时,陈菊梅毅然重出江湖,汶川地震后,她再次奔赴灾区。“我还能战斗,就永远不会退下来!”面对病魔和灾难,陈菊梅从未退缩。
2021年,97岁高龄的陈菊梅医生走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生。她用毕生精力守护着生命,用无私奉献点亮希望。脚步虽止,但她的医德与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追求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