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介入相关的并发症逐渐增加,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和股动静脉瘘较为常见。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沈晨阳、张永保等总结了12例股静脉穿刺导致的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的发生原因及处理策略。
研究者指出,股静脉穿刺位点过低是引起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的主要原因;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这12例患者中位年龄60岁,男性7例,11例因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所致,例行右心导管造影所致。
所有病变均因穿刺股静脉导致,且动脉破口均位于股浅动脉。
所有假性动脉瘤最大直径中位值为 5.4 cm,超声测量瘘口大小中位值为 2.4 mm。
12例患者穿刺点均位于股总动脉分叉下方,均行开放手术治疗,手术中位出血量为 105 ml,手术成功率 100%。术后出现淋巴漏 1 例,保守治疗痊愈。
外科术后中位住院天数为 10.5 d,其中 1 例患者术后因淋巴漏住院 43 d。
12例患者均无心脑血管并发症,术后30 d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随访1个月,无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复发。
研究者分析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出现的原因,除了穿刺位置过低外,还有其他两个原因:
(1)压迫方式不当:研究者发现,如术中出现股动脉受损,动脉压迫时需对进入动脉点位置加压,如压迫位置处于穿刺点远端,近端压力反而增加,继而形成假性动脉瘤。
(2)静脉穿刺使用经典 Seldinger 法更合适,如需改良穿刺,考虑使用 21 G 针,这样更容易穿透静脉壁,建立通路。
(3)穿刺角度不当,穿刺角度 45°~60°进针,皮肤进针点与血管进针点相对移位少,更容易定位及压迫,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可能也更低。
(4)抗凝治疗可能对假性动脉瘤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可能导致动静脉瘘长期不闭合。围术期调整抗凝治疗方案可能会使患者获益。
治疗上,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治疗方式逐渐过渡到超声引导下压迫或凝血酶注射治疗,并成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
手术适用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合并血肿压迫、血流动力学障碍等患者。
该类病变往往位于股浅动脉,研究者建议优先游离出股总、股深动脉,瘤体的大小及血肿影响股浅动脉远端及股静脉的游离,控制股动脉近端后可考虑全身肝素化,阻断股总、股深动脉,破瘤而入,进而瘤腔内游离出股浅动脉远端。
减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的发生,改进方式可考虑以下几点:
(1)穿刺股总动脉及股静脉:股总动脉、股静脉后方为股骨头,穿刺后压迫较容易成功,并且该部位动脉、静脉基本处于平行位置,不容易出现动静脉瘘的情况。
(2)穿刺血管正前方:部分术者穿刺过程中,一次穿刺未成功,习惯穿刺针位于皮下,左右方向尝试穿刺寻找动静脉,该方式容易经侧壁穿刺,并且可能出现动静脉瘘。
(3)超声引导下穿刺:超声引导下可以清楚看到动静脉解剖情况,明确穿刺进入静脉位置,能减少 60% 左右的静脉穿刺并发症,有条件可以作为首选的穿刺方式。
来源:张永保,李涵,房杰,等. 股静脉穿刺导致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的处理策略——附12例报导. 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 946-949.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2.09.013.【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可见原文】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