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
“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

俗话说:牙好,胃口就好!
但事实上,又有多少人的“口福”大打折扣呢?
据有临床统计数据显示:5岁儿童乳牙患龋齿率愈60%;
12岁儿童患龋齿率近30%,有50%左右的学生有牙石和牙龈炎;
成人90%以上有牙结石,牙周健康率仅不到10%……
龋齿和牙周病是目前最常见也是发病率最高的两种牙病
特别是龋齿,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有龋齿
爱护牙齿,势在必行
▶▷▶▷误区1:公司职员小天在食堂吃完晚饭后,想起过一会还要去相亲,于是立马去刷牙
饭后立即刷牙并不健康。其实,正确的做法是饭后温水(37℃左右感觉最舒适)漱口。因为进食后口中容易产酸,会使牙齿外层的坚硬组织软化(学术上称为脱矿),提倡在进食和饮用酸性饮料后不要即刻刷牙,最好1小时后待脱矿的牙体组织再矿化后再刷。如果实在不方便,可咀嚼含木糖醇的口香糖。它不会产生引发虫牙的酸性物质,能减少牙菌斑和牙石,或者使用牙线。
▶▷▶▷误区2:学生小美因课业繁重,懒得刷牙,认为用漱口水也能起到清洁口腔的目的
漱口水不能代替刷牙。漱口水虽然能除去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一小部分软垢,但任何口腔保健措施都不能代替刷牙。刷牙时,牙刷刷毛会对牙齿各个面、牙齿缝隙、舌苔等处进行深层清洁,认真刷牙,效果比任何漱口水都好。
▶▷▶▷误区3:中年人老李这几天刷牙总会刷出血,以前没有过这种情况。他安慰自己:可能是上火了,明天多吃点菜和水果就没事了
健康的牙周刷牙不会出血,刷牙出血是牙周疾病的早期警示信号。
牙龈会出现自发性的出血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口腔疾病导致。口腔是一个充满各种细菌的环境,众多细菌聚集在一起形成牙斑菌,如果口腔清洁不佳,大量的牙菌斑在长时间堆积后会形成刺激牙龈的牙结石,牙结石表面粗糙又可以吸附更多的细菌,会不断刺激牙周组织,造成牙龈发炎,毛细血管会扩张充血;另一方面,有些全身性疾病也能引起牙龈自发性出血,这可能与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肿瘤等疾病有关,致病方式通常是全身免疫力下降导致的对于局部刺激的抵抗力下降,从而诱发牙龈炎症。为了口腔健康,一定要定时为牙齿做“体检”,早发现问题早治疗。
▶▷▶▷误区4:半年了,小陈的牙刷被他用到“炸毛”却依然没有更换,美其名曰:用出感情了,不断不换

网络截图
牙刷用得越久,刷毛积存的细菌也就越多。目前主流的做法仍是依照美国牙科学会(ADA)的建议:每3-4 个月至少需要换一次牙刷,因为大多数人使用牙刷3个月左右刷毛就会弯曲磨损,相应的也就影响了清洁牙齿的效果,需要及时更换
不过有些人刷牙太过用力,牙刷磨损较快,可能1-2个月就需要更换牙刷。大家可注意观察牙刷,如果刷毛出现变形、弯曲或是颜色变淡,就意味着该换啦。
▶▷▶▷误区5:刷牙不必拘泥于所谓的“横向竖向”,反正刷过就是爱过,没蛀牙就是胜利
不少人在刷“大牙”时,都习惯从里向外的“推拉”式刷牙,其实是不恰当的。刷上颌后牙时,将牙刷置于上颌后牙上,使刷毛与牙齿呈45度,然后转动刷头,由上向下刷,各部位重复刷10次左右,里外面刷法相同。刷下颌后牙时,将牙刷置于下颌后牙上,刷毛与牙齿仍呈45度角,转动刷头,由下向上刷,各部位重复10次左右,里外面刷法相同。

▶▷▶▷误区6:大学生小米认为自己不抽烟不喝酒,每天刷牙,牙齿非常健康,洗牙是什么玩意?别想浪费我的钱!
首先,无论一个人日常刷牙多么认真,总有一些地方不容易刷到,比如邻近两颗牙齿的缝隙里和所有牙齿的内侧面,都是容易残留软垢的地方。
第二,即使进行了有效的刷牙,30分钟后牙齿表面还是会形成新的菌斑,唾液中的矿物质将其矿化,就形成了牙石。牙石一旦形成,单纯依靠刷牙无法去除。
第三,牙面上的牙菌斑、牙石正是我们口腔异味、牙龈出血的罪魁祸首。我们所谓的“洗牙”就是要去除牙面上的这些牙菌斑和牙结石,就好比洗澡要搓掉身上的泥球。

世界卫生组织将口腔健康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
可见其重要性
为了你的“口福”不打折扣,为了你的灿烂笑容
爱护牙齿,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