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病不疼不痒,却能一步步榨干你的肾!出现这些征兆一定要重视

2025年04月11日12:00:31 健康 7814

很多人觉得自己身体不错,平时也不太关注,直到被告知“肾功能异常”“尿蛋白升高”的那一刻,才意识到肾脏出了问题。据第六次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已有超过8200万成年人患有慢性肾病,却只有1成的人知道自己患病。

这是一种典型的“沉默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走向肾衰竭,甚至终身透析。

慢性肾病并不遥远,它可能正在你我身边悄然发生。那么,究竟哪些症状是肾脏在报警?如果我们一直忽视又会有什么后果?

这类病不疼不痒,却能一步步榨干你的肾!出现这些征兆一定要重视 - 天天要闻

近九成人不知道自己患病

慢性肾病(ckd)是指肾脏功能或结构持续异常超过3个月,最终可能进展至肾衰竭。

提起慢性肾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那是年纪大了、得了糖尿病的人才会得吧?”但你可能想不到,这个听起来离普通人有些“遥远”的病,其实正悄悄地存在于我们身边。

一项覆盖全国31个省份、近18万人参与的权威流调显示,中国成年人中慢性肾病的患病率达到了8.2%,相当于超过8200万人正在被它悄无声息地侵蚀。其中,农村地区的患病率更高,达到8.6%,城市地区也紧随其后,为7.9%。按年龄分层,60~70岁人群的患病率达到19.4%,而70岁以上人群更是高达29%——60岁以上老人中,每三个人就有一位患有慢性肾病;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

更令人警惕的是,这些患者中超过七成处于早期(1~2期)阶段,几乎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常常是在体检中偶然发现。尽管病已经存在,但全国范围内的知晓率只有10%左右,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

慢性肾病之所以危险,就在于它的“沉默”:不疼、不痒、不出声,却在悄悄损耗肾功能。肾脏不像心脏那样“叫得响”,但一旦功能受损,往往很难逆转,甚至逐步发展到终末期肾病,最终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而在这之前,它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贫血、骨质疏松、感染等一连串的全身性并发症。

所以,别再以为“我没症状就没问题”。慢性肾病可能已经在你、我、我们家人之间悄然存在,只是我们还没发现它而已。

慢性肾病的高危因素

“怎么会得肾病?我平时又不抽烟也不喝酒。”

很多人在拿到检查结果时都感到困惑。确实,慢性肾病不像某些传染病那样来得迅猛,它的形成往往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背后推波助澜的“元凶”,可能早已潜伏在生活中。

1.“三高”疾病

最突出的幕后推手,正是被称作“代谢三高”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这三种疾病几乎构成了慢性肾病最常见也最稳定的共病组合。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慢性肾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60.5%,糖尿病为31.3%,而血脂异常则高达50.5%。

这些数字并非冷冰冰的统计,它们背后是一套沉重的病理机制——血压持续升高会损伤肾脏微血管系统,糖尿病带来的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加速肾小球硬化,而血脂异常则通过促发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破坏肾脏灌注和过滤能力。三者之间彼此缠绕,构成了一张隐形却高效的“杀肾网络”。

这类病不疼不痒,却能一步步榨干你的肾!出现这些征兆一定要重视 - 天天要闻

2.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了“三高”疾病,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比如久坐少动、饮食不当、肥胖增加,都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副产品”,却也正好为肾病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这次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肥胖人群的患病率明显升高,尤其是腰腹部脂肪堆积者——即我们常说的“苹果型身材”——其尿蛋白异常和肾功能下降的风险显著增加。此外,运动时间不足者、习惯高盐高脂饮食者、红肉摄入过量而蔬果摄入不足的人群,也被发现与慢性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甚至连曾经吸烟的人群,其患病风险都高于从未吸烟者,提示长期烟草暴露对肾脏的影响,可能早已在身体内部悄然累积。

3.年龄增长

在人群特征方面,年龄仍然是无法忽视的关键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呈现出自然性衰退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变化常常被误认为是“正常老化”,许多老人即便已经处于病变阶段,依旧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4.其他

除此之外,女性、非汉族群体、受教育程度较低者,以及居住在农村或中部、北方地区的居民,也在本次研究中被发现患病率更高,可能与健康意识、体检机会、饮食结构、环境暴露等综合因素相关。

总结来说,慢性肾病不挑人,却更容易找上那些年纪稍长、有基础病史、日常作息不规律、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这些高危人群,往往就是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身边的父母、亲人。与其在症状出现后手忙脚乱地应对,不如在无声之中主动觉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这些信号可能是肾脏在“报警”

面对慢性肾脏病这种沉默型疾病,早期识别就非常重要,这里参考自三份权威资料:一篇发表于《密苏里州医学》的临床综述论文、美国糖尿病协会发布的慢性肾病教育手册,以及护理专家格拉迪斯·波尔齐恩的护理实践综述,从临床、科普和护理三方经验,谈一谈慢性肾病的早期症状。

慢性肾病最早期的表现,往往藏在尿液中——比如清晨尿泡增多、泡沫久久不散,又或者是体检中“尿蛋白阳性”“微量白蛋白升高”。这些异常多由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破坏所致,是肾病最早期、最敏感的提示之一。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等高危人群,即使egf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仍在正常范围内,只要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就应高度警惕肾脏的“隐形损伤”。

除了尿液信号,轻微但持续的水肿也值得留意——比如早上醒来时眼皮浮肿,或傍晚脚踝发胀,却在白天自行缓解。有些人会觉得最近总是乏力、注意力难以集中,哪怕睡足八小时也疲惫不堪。这些看似“亚健康”的状态,可能反映的是体内代谢废物开始积聚,而肾脏清除能力正在悄然下降。

这类病不疼不痒,却能一步步榨干你的肾!出现这些征兆一定要重视 - 天天要闻

进入中期后,症状会逐渐明确,尤其是尿毒素在血液中持续积聚时。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口腔异味,甚至是“氨味口气”;浮肿加重,不再只是清晨的问题,而是全天持续;食欲明显减退,体重逐渐下降。有些人则因为肾脏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能力下降,出现贫血、头晕、心悸等表现——这是肾病与心血管系统密切关联的体现。在此阶段,egfr往往已经降到60ml/min/1.73㎡以下,进入ckd第3期或更晚阶段,疾病负担显著增加。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直到症状明显后才进行相关检查,而此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正因如此,国际指南一致强调: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查才能真正“听懂”肾脏发出的信号。最关键的三个指标包括:血清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

其中,egfr是衡量肾功能最常用的综合性指标,正常值应在90以上,一旦持续低于60,就意味着存在显著的肾功能下降。而尿蛋白,尤其是微量白蛋白的持续升高,是肾脏“早期炎症”和“滤过障碍”的直接信号,即便egfr尚未下降,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数字——血压。长期血压控制不良,不仅是肾病的“元凶”之一,也往往是肾功能恶化的“放大器”。研究指出,血压若长期高于130/80mmhg,将显著加速肾小球硬化,降低gfr水平。而bun(尿素氮)、血钾等指标,也可作为肾功能受损的附加线索,当它们异常升高时,常意味着体内正在发生代谢废物堆积或电解质紊乱。

可见,慢性肾病从早期到进展期,并非“毫无征兆”。只是这些信号太轻微、太常见,以至于容易与普通疲劳、年龄变化混为一谈。但如果我们掌握了它的“语言”——用定期体检的数据说话,而不是靠“感觉”判断,就有机会在肾功能大幅下滑前拉响警报。

如何早发现、早预防?

我们常说“治病不如防病”,而对于慢性肾病而言,这句话更是一种迫切的现实需要。一项由国际肾脏病学会牵头、发表在《肾脏国际报告》的全球研究指出如果肾病能被更早识别,有可能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延缓甚至避免透析。

预防肾病,其实就像照顾一棵树,要从根上做起。在肾脏真正“出毛病”之前,我们完全有机会让它少受伤,甚至不受伤。这就需要我们从两个层面入手:一种是“别让它生病”,另一种是“早点发现苗头”。

1.别让它生病

首先是“别让它生病”——也被称为“一级预防”。我们都知道,高盐饮食会升高血压,而高血压是损害肾脏最主要的“慢性杀手”。糖尿病也是一样,血糖控制不当会让肾小球承受过多负担,时间久了便撑不住。

因此,少吃咸,多喝水,控制体重,适度运动,保持血压和血糖平稳。如果你是单肾人群(比如做过肾脏手术、先天只有一个肾),那更要保护好这仅剩的一颗“生命过滤器”,饮食不要太重口,尽量避免高蛋白摄入。

这类病不疼不痒,却能一步步榨干你的肾!出现这些征兆一定要重视 - 天天要闻

2.早发现、早干预

但光靠预防还不够,因为慢性肾病很多时候是在“无声中”悄然发生的。这时,“二级预防”就显得尤其重要——也就是早发现、早干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定期做个“血+尿”的组合检查。查查血肌酐、估算一下肾小球滤过率(egfr),再做个尿白蛋白检测。

特别是以下这些人群,更应该把它们列入年度检查清单:

  • 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肥胖人群;家里有人得过肾病;年纪超过65岁的人;曾经肾功能异常或用过伤肾药物的人。

这类“高危人群”,是肾病最容易“盯上的对象”。

你可能会问:我没症状,为什么要去查?正因为慢性肾病早期往往没有症状,所以等你出现浮肿、乏力、尿量变化时,很可能已经进入中期甚至晚期了。而在早期,通过一个简单的尿检,就能发现微量白蛋白异常,这是肾脏损伤的第一道警示灯。只要灯一亮,就该立刻减盐、控糖、降压、减重,越早行动,越能挽回局面。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我们的饮食、用药习惯,也正在慢慢影响肾脏。比如随意服用止痛药、滥用中草药、喝太少水,都是肾脏的“隐形负担”。在日常生活中,多一分留心,少一分冒险,也许就能让肾脏再多撑十年。

最后我们要明白,真正的健康不是医院给的,是自己争取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已经将“肾病早筛”纳入全民健康计划,一些地区的糖尿病相关肾衰率下降了超过40%。这不是奇迹,而是科学和生活方式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到——从每年一张体检报告开始,从餐桌上的一勺盐开始,从每天多走的那几步开始,提前守住肾脏健康的第一道门槛。

(来源 科普中国、央视新闻客户端)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立夏要吃“立夏蛋”,连吃15天,把肾气补回来! - 天天要闻

立夏要吃“立夏蛋”,连吃15天,把肾气补回来!

前天提醒宝子们立夏了要开始喝姜枣茶 ,有位粉丝留言“除了姜枣茶,立夏蛋也要吃起来”。是的!立夏蛋(也就是核桃煮鸡蛋)可以帮助我们固摄肾气,正适合这个节气所需要。很多人一到夏天身体就感觉特别虚,为什么?就是因为身体损耗的阳气,跟不上“夏长”的
常宁市人民医院召开2025年药品配送企业廉洁谈话暨购销合同签订会 - 天天要闻

常宁市人民医院召开2025年药品配送企业廉洁谈话暨购销合同签订会

【来源:衡阳新闻网_热点关注】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吕荣婷 徐琼玉 魏东东报道 为进一步规范医药供应企业营销行为,强化重点岗位人员廉洁自律意识,营造风清气正、廉洁文明的医药购销环境,推动“清廉医院”建设,近日,常宁市人民医院组织召开2025年药品配送企业廉洁谈话暨购销合同签订会。 强化纪律红线 共筑廉洁购销“防...
为何人最终都会死亡呢?医生从血管的角度来讲,答案很简单 - 天天要闻

为何人最终都会死亡呢?医生从血管的角度来讲,答案很简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不时会遇到一些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患者。他们中,有些正经历着慢性疾病的折磨,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每天都在与身体的“不听话”作斗争。这些疾病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带来了心理上的沉重负担。
大便是肠胃的镜子,出现这3种大便,赶紧调调脾胃 - 天天要闻

大便是肠胃的镜子,出现这3种大便,赶紧调调脾胃

在繁忙的工作和多变的生活节奏中,许多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肠胃不适的困扰。或是经常腹泻,影响了工作效率;或是便秘缠身,让人焦躁不安;又或是不明原因的腹胀、消化不良,严重时甚至影响生活质量。有时候,我们会去医院做个检查,医生说“注意饮食,调整
让呼吸更自由!2025世界哮喘日科普活动在广州举办 - 天天要闻

让呼吸更自由!2025世界哮喘日科普活动在广州举办

2025年5月6日是第27个世界哮喘日,今年主题为“让吸入治疗惠及所有哮喘患者”。为提升公众对哮喘防治的认知水平,由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生物岛实验室指导,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主办,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协办的“护肺健康 畅享呼吸”世界哮喘日科普活动,在广州国际媒体港举行。院士、专...
【有医说医】第27个世界哮喘日:我国患者超4500万人,有病还能运动吗? - 天天要闻

【有医说医】第27个世界哮喘日:我国患者超4500万人,有病还能运动吗?

“每次发作时,感觉我就像是一条被捞出水的鱼,又像被吸进外太空,空气稀薄,控制不了一点。”这是哮喘患者在网络分享的自嘲留言,诙谐中透着无奈,也让更多人直观感受到,哮喘并非小病,而是一种随时可能打乱生活节奏的慢性疾病。每年春季,全国各地树木植物陆续进入飞絮期,加之气候温差频繁变化,通常被视为哮喘急性发作...
《黄帝内经》空腹睡觉的智慧:不吃夜宵反而更健康? - 天天要闻

《黄帝内经》空腹睡觉的智慧:不吃夜宵反而更健康?

现代人睡前刷手机、吃夜宵已成习惯,但2300年前的《黄帝内经》却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主张"空腹而眠"。古人这种反常识的养生法,如今被科学证实:适当饥饿感能让睡眠质量翻倍!今天我们就来破解这个"饿着睡更香"的千古谜题。 一、《黄帝内经》到
刚睡醒还累?身体在给你发“信号”啦! - 天天要闻

刚睡醒还累?身体在给你发“信号”啦!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晚上早早爬上床,一觉睡到自然醒,可起床后还是感觉浑身疲惫,就像没睡过一样。这是咋回事呢?今天咱就来唠唠,为啥刚睡醒身体却还是很累。 在古代,人们就很重视睡眠,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就提到“起居有常”,强调了合理作息对
带状疱疹引发“世界第一痛”,甘肃老人坐飞机来汉接受微创除痛 - 天天要闻

带状疱疹引发“世界第一痛”,甘肃老人坐飞机来汉接受微创除痛

极目新闻通讯员 张梦石 谯玲玲 钟亚春76岁的吴奶奶近日从甘肃兰州坐飞机来到湖北武汉,接受“世界第一痛”即三叉神经痛的治疗。5月6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疼痛科病房内,老人术后疼痛大为缓解,即将出院的她拉着医护的手道别。老人拉着医护的手表示感谢 通讯员 代雨朦 摄吴奶奶家住甘肃省兰州市,育有一儿三女。20多天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