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2025年05月07日12:23:06 历史 1333

先来假设一段对话——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好问题,一问一个不吱声。你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和祖先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姓“王”,祖上是不是国王?如果姓“钟”,祖上是不是撞钟的?如果姓“龙”,祖上总不会是真龙吧?


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得将目光转回上古时期。祖宗在上,当年起姓氏时到底在想什么?


祖宗,您是做什么工作的?


在上古时期,姓氏最常见的来源是“就地取材”,和什么东西接触最多,就用什么做姓氏。因此,祖先的职业——尤其是官职就成了姓氏的重要来源。这些姓氏合在一起,几乎能组成小半本“职官志”


有些姓氏很好猜,一看就知道祖上做过大官,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司马”“司徒”之类。史姓也来源于官职。上古史氏是仓颉之后,仓颉不仅会造字,还做过黄帝的史官,因此以“史皇”为氏。在仓颉之后,陆续有史官以官职为氏。


以上是送分题,接下来进入无奖竞猜环节:李、甄、张、龙……单看这些姓氏,能猜到祖上做过什么官吗?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李氏是大姓,分支众多且来源各不相同,在现存史料中,李氏第一次出现可以追溯到颛顼的后裔皋陶(一作咎繇,读音jiù yáo)。《世本·氏姓篇》中记载了这一支李氏的由来:


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莘。女莘生咎繇。为尧理官。因姓李氏。


皋陶是尧时期的理官,掌管刑狱诉讼。他的一部分子孙以“理”为氏。这是因为古代“李、理同音通用”,两个字经常混用,所以理氏也被称为李氏,皋陶也因此被李氏奉为始祖。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商朝时,理氏后人为了避乱改为里氏,理氏就此销声匿迹,李氏接过了它的火炬,继续书写本族的历史。自此以后,陆续有其他族群改为李氏,再加上历史上多次赐姓和少数民族改姓,李氏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发展为当之无愧的大姓。


说完了李氏,再来看下一个姓氏——你能猜到甄氏来自什么官职吗?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甄氏的“甄”,并不是甄别,而是一种制作陶器的工具。上古时期,帝舜在河滨传授制陶技术,他的一部分子孙就留在当地担任陶官,以“甄”为氏。“甄”既是制陶工具,也代指烧制陶器的场所。根据史料推测,当时管理制陶的官员或许也被称为“甄”。


至于上文中提到的张氏,受姓始祖是黄帝之孙挥。挥担任弓正,创制了最早的弓与箭,所以后人以“张”为氏。如今人们常说“弓长张”,这种说法不只是对“张”字的拆解,还准确还原了祖先取氏时的思路。


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古代官职早已消失,今人很难将它们与姓氏一一对应。幸运的是,我们还能在吉光片羽中追根溯源,拼凑出过往的脉络。


还有一些姓氏更特殊,它们由复姓简化而来,想知道祖上做过什么官,必须先将其还原。举个例子:龙姓先祖是做什么的?难道是做龙的?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那当然不是。在几千年前并没有龙氏,只有豢龙氏与御龙氏,此后复姓简化,龙氏才分离出来。豢龙氏活跃于帝舜时期,专门为帝舜养龙,后代就以“豢龙”为氏。而御龙氏出现的时间更晚,直到夏朝末年才登上历史舞台。


根据《史记》《左传》等正史记载,陶唐氏五帝之一帝喾的后代)衰落后,后人刘累向豢龙氏求学,掌握了驯养龙的本领,并奉命为夏王孔甲养龙。孔甲为他赐姓“御龙”,以取代豢龙氏的地位。


祖宗,您是哪儿人?


说完了姓氏版“职官志”,再来看看“地理志”。比如“韦”姓的演变过程,就刚好能反映出姓氏的另一大来源——地名。


“韦”的本意是守卫,在古代也可以代指加工后的皮革,孔子“韦编三绝”用的“韦”就是熟牛皮。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字义推测:韦氏先祖或许是士兵,又或许是工匠?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都不是,事实上,韦姓的由来与“韦”字关联不大。根据现有史料推测,韦氏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五帝时期,先祖是颛顼后人大彭,也就是传说中的彭祖。大彭的儿子元哲征战有功,受封于豕韦一带,这一故事在《左传》《史记》《国语》等史书中都可以找到对应记载。


豕韦国位于豕韦氏故地,水土肥沃,非常适合豢养家畜。豕韦氏先祖将野猪驯服后圈养,这些家猪就被称为“豕”。受封后,元哲继续发挥当地的自然优势,带领民众继续发展养猪大业。豕韦国被商(一说为周赧王所灭后,子孙就以“豕韦”为氏,以此来纪念故国。


也就是说,“豕韦”的重点其实在于“豕”,但后来随着姓氏简化,“豕”字被删去,只留下和本意没什么关系的“韦”字,作为姓氏流传于后世。



韦氏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个例,我们今天熟悉的钟氏,在几千年前也有着相似的经历。


钟氏的“钟”,并不是敲起来当当响的“钟”,而是“钟离”的“钟”。钟离是先秦地名,大致位置在今天的安徽凤阳一带。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目前可考的钟离氏来源有两支:一支是商代微子启的后代,因为受封于钟离,其子孙一部分为钟离氏,一部分为钟氏;另一支见载于《史记》,西周有钟离国,国君为秦人,嬴姓钟离氏。钟离氏活跃的时间较长,项羽麾下有名将钟离眜魏晋时期东吴有太守钟离牧。在魏晋以后,有关钟离氏的记载逐渐减少,钟离氏基本被简化,与钟氏融为一体。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马氏源自马服氏(受封于马服),方氏源自方雷氏(受封于方山),梅氏源自梅邑和梅里两地,部分甘氏源自甘国和甘邑……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除了现成的地名,一些地标建筑也能成为姓氏的来源。“池”姓就是这样诞生的——古代的“池”并非池塘,而是专指护城河,住在附近的人们就以此为姓。再如东郭氏和东楼氏(即今日的东姓),“东郭”就是外城的东边,并不是具体的地点,而是相对的地理方位。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祖宗,咱们祖上富贵过吗?


还有一些姓氏既不属于“职官志”,也和“地理志”无关,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它们就已经成为一部“宗族志”,记录着祖先曾经的辉煌。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氏。王氏和国王有关系吗?当然有。王氏的“王”字,本身就取自于国王的“王”。


早在上古时期就出现了几支王氏,分别来自不同的部族,尊奉不同的先祖。其中一支来自有虞氏,是虞舜的后人,受封于陈、齐两地;一支来自子姓,是商朝王子比干的后裔;还有两支来自姬姓,祖先分别为周灵王太子晋、周文王少子毕公高(受封于魏,信陵君魏无忌的先祖)。这些王氏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王族后裔。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明确说过,姬姓王氏的来源与王族有直接关系:


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无忌生闲忧,袭信陵君。秦灭魏,闲忧子卑子逃难于太山,汉高祖召为中涓,封兰陵侯。时人以其故王族也,谓之“王家”。


无论是太子晋的儿子宗敬,还是信陵君的后人,都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王家”,代表他们的祖上是周朝王族。他们的后人以“王”为氏,并且延续了祖上的显赫。魏晋年间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都是宗敬的后人,京兆王氏则是信陵君魏无忌一脉。


和王氏相比,汤氏和周氏更加含蓄,并没有直接亮明王族身份。《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成汤的部分后人以先祖名字为氏,形成子姓汤氏。周氏则是姬姓分支,周文王将国名为氏,他的一部分后人就形成周氏。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也有些姓氏与王族无关,但祖上也曾是了不起的大人物,后人就以他们的名字为氏,以此来激励子孙奋发图强。例如商朝有贤相甘盘,他的子孙以甘为氏;再如上文中提到的刘累,他的一部分子孙为了避祸出逃,后来以刘为氏。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姓氏反映着人们的生活状态。调职、迁徙和王朝更替等重大变故发生时,人们的身份地位发生改变,新的姓氏也随之产生。人们通过姓氏别亲疏,划分家族利益。


发展到今日,姓氏文化已经见证了至少六千年的历史兴衰,足以成为中华民族史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其比喻成参天的巨木,那么每个姓氏都是枝头的玉叶,同气连枝,向阳而生。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痛别!她走了,仅剩7人…… - 天天要闻

痛别!她走了,仅剩7人……

5月7日记者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获悉5月7日凌晨1时许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小瑞奶奶(化名)在湖南华容县去世享年96岁小瑞奶奶1930年生于湖南华容1943年春夏之交13岁的她不幸被进村日军抓获日军将掳掠而来的女性
“铭记历史  传承艰苦奋斗精神!”九旬老人向家乡钟祥捐赠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 - 天天要闻

“铭记历史 传承艰苦奋斗精神!”九旬老人向家乡钟祥捐赠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

极目新闻记者高伟通讯员李璐 汪龙“挺高兴的,没想到我能得到这份荣誉,也为我们这个事业感到骄傲。希望以此激励家乡后人铭记历史、传承艰苦奋斗精神。”陈明秀说。5月4日,曾亲历那场伟大事业的九旬老人陈明秀回到梦萦魂牵的故乡,向钟祥市博物馆捐赠了一枚珍贵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陈明秀(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