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3年。
公元253年,东吴太傅诸葛恪准备再次攻打曹魏淮南时。蜀汉越巂太守张嶷给蜀汉侍中,诸葛恪的堂弟诸葛瞻写信说:“东吴君主刚刚去世。新皇帝确实年幼软弱。太傅诸葛恪接受托孤重任,这也不容易!即使是有周公那样的才干。还会有管叔、蔡叔散布流言的变故。霍光接受重任时。也有燕王刘旦、盖长公主、上官桀密谋叛乱之事。只是依靠了成、昭的忠诚才得以免除灾难。
张嶷。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过去常听说东吴君主刑罚无常。从不把权力下放给他人。如今在临终之际,却突然召见太傅。把后事嘱托给他,确实值得深思。加上吴楚地方的人急躁剽悍。这是以前就有人指出过的。而太傅却远离年幼的君主。踏入敌国境内。恐怕不是良计长久之策。虽说东吴国家纲纪整肃,上下和睦。但如果一旦出现失误,也不是明智之人应有的谋略。
诸葛瞻。诸葛亮的长子。蜀汉侍中。东吴太傅诸葛恪的堂弟。
借鉴古代的教训来看今天。把今天的形势与古代相比拟。如果您不向太傅进献忠言,谁还能直言相告呢?撤回大军推广农业。致力于推行仁德恩惠。数年之中,东吴西蜀一起举兵进攻魏国,也不算晚,希望您仔细考虑!”后来诸葛恪果然因此而失败。
孙峻。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大臣。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散骑侍郎孙恭之子。
诛杀诸葛恪后,吴国群臣共同商议上奏。推举孙峻为太尉,滕胤为司徒。有讨好孙峻的人说:“朝廷万机应当由皇族管理。如果继承大统的是孙家的人。声名素来卓著。众人之心都会归附他,不可小看。”于是上表请任命孙峻为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又不设置御史大夫。因此士人都大失所望。
滕胤。三国时期吴国重臣。
东吴司徒滕胤的女儿是诸葛恪之子诸葛竦的妻子。滕胤以此为由想要辞职。孙峻对他说:“鲧和禹的罪过不互相牵连,滕侯您何必这样呢?”孙峻和滕胤虽然内心不很融洽。但外表上相互包容。进封滕胤的爵位为高密侯,像以前一样与他共事。东吴齐王孙奋听说诸葛恪被诛杀。住到芜湖。想要到建业观察事态变化。傅相谢慈等人劝谏,孙奋杀了他们。
孙奋。吴大帝孙权第五子。东吴齐王。
孙奋因而被废黜为庶民,流放到章安县。南阳王孙和的妃子张氏,是诸葛恪的外甥女。早先诸葛恪有迁都的想法。就让整修武昌宫。民间有人说诸葛恪想要迎接孙和来立他为皇帝。等到诸葛恪被诛杀。丞相孙峻因此夺去孙和的玺印。流放到新都。又派使者随后追去赐他自死。
孙和。吴大帝孙权第三子,母王夫人(大懿皇后)。会稽王孙亮、景帝孙休的异母兄,吴末帝孙皓生父。
当初,孙和之妾何氏生下儿子孙皓。其他姬妾生的儿子有孙德、孙谦、孙俊。孙和将死时,与张妃诀别。张妃说:“吉凶当相随,终不会独自活着。”也自杀而死。
孙浩。吴大帝孙权之孙,吴文帝孙和之子,三国时期孙吴末代皇帝。
何姬说:“如果都跟随他去死,谁来抚养孤儿呢!”于是就抚育孙皓和他的三个弟弟,这些孩子都仰赖她才能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