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尼克松二次访华,得知周总理去世没有墓碑后说:他不需要有形的建筑。
尼克松一生中两次访华,第一次是作为美国总统,打破了中美之间的隔阂,让中美的邦交关系走向了新的未来。
而第二次访华,则是在4年后的1976年,此时他已经不是美国总统,当初迎接他的周总理也已经去世。
对于周总理的去世,尼克松非常悲痛,得知周总理没有墓碑后,他表示:周总理不需要有形的建筑,无形的东西更加强大。
那么,尼克松此次访华,对中美两国带来了怎么样的影响?在尼克松的眼中,周总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周总理去世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永远的闭上了眼睛。作为周总理的伴侣和战友,邓颖超向中央提出要求:周总理的骨灰不保留,要撒到祖国的大地上,这是周总理去世前最后一个要求。
中央领导们虽然也非常难过,但在邓颖超的坚持下,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个做法。
对于骨灰要撒往何处,邓颖超叫来了周恩来生前的卫士张树迎和高振普,一起商量这件事情。
之所以叫两人来,是因为撒骨灰这件事情,需要他们去处理,邓颖超此时年岁已高,而且认识她的人太多了,一旦她外出,要是被民众看到,肯定会聚集起来悼念周总理,邓颖超觉得这样过于大张旗鼓了,她希望这件事能静悄悄的办好。
两个人强忍泪水,最终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于是,张树迎、高振普以及邓颖超的秘书赵炜三人,带着周总理的骨灰,先后前往多处查看,选择地点,但可惜的是三人看来看去都没有找到好的位置。
最终经过中央的商议,决定还是出动飞机去执行这一次任务。
1月15日下午,周总理的追悼会结束,遗体火化工作进行的很顺利,但火化结束后,150元买来的小骨灰盒没能把周总理的骨灰全部装下,只好临时寻了一个花瓶,将周总理的一些遗物和部分骨灰装在了里面。
当天晚上,邓颖超捧着周总理的骨灰盒,来到北京东郊机场,将自己最亲爱的战友,相伴了一生的爱人,送上了飞机,与他进行了最后的告别。
周总理的骨灰被洒在了四个地方,分别是北京上空、北京的密云水库、天津的海河和山东滨州的黄河入海口。
这四个地方,分别代表着:周总理与北京人民的情谊、周总理对于水利工作的看重、周总理在天津起步的革命之路以及回到母亲河的怀抱。
至此,周总理的后世全部料理结束,他为新中国操劳一生,但却两袖清风的过完了一辈子,没有留下孩子,也没有留下什么遗产。
妻子邓颖超在他在世时,也没有任何实权岗位,这是夫妻俩的默契。
周总理的去世不仅让全国人民哀悼,联合国也为此降半旗表示哀悼。
周总理去世后不久,他的一位老朋友,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收到毛主席的邀请,再次访华。
周总理的去世,也让尼克松回想起第一次与周总理见面时的场景,4年前,正是这位老人和他完成了那个世界历史上,跨越了大洋的握手。
那么,尼克松第一次访华的时候,他与周总理有着怎样的故事?尼克松对于周总理,到底是如何看待的呢?
再次访华
1976年,尼克松二次访华,得知周总理去世没有墓碑后,感动非常。
在4年前的第一次访华里,因为毛主席的身体状态欠佳,尼克松的访华之旅大部分时候是由周总理招待的。
也是在这一次访华中,尼克松认识到了周总理这位老人的强大与睿智。
那么,在尼克松第一次访华的过程里,他与周总理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尼克松又是事如何看待周总理的呢?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乘坐的专机降落在了北京,当他走下飞机时,等待在这里的周总理伸出手,与尼克松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这次握手极为特殊,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当天晚上,周总理与尼克松一行人在人民大会堂共同参加了晚宴。
在晚宴上,尼克松还坚持使用筷子吃饭,原来在出发访问中国之前,他就苦练了一段时间筷子,到了这次正式的晚宴上,尼克松基本上已经用筷子吃饭了。
两个在餐桌上相谈甚欢,在饮酒之前,还分别说了祝酒词,以表达双方对这一次来访的喜悦之情。
这一次招待尼克松所用的酒,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茅台酒,周总理给尼克松介绍,这种酒的酒精含量达到50%以上。
尼克松也笑着说,他曾经听过一个笑话,说要是一个人喝茅台喝多了,要抽一根烟,把自己先烧着了。
周总理听罢也笑了起来,随后划了一根火柴,将面前的茅台酒点燃,尼克松和其他美国使团成员都对此啧啧称奇。
对于茅台酒尼克松很感兴趣,于是又问周总理,他听说周总理很能喝酒。
周总理点点头,回答:“以前可以,红军长征的时候,1两的杯子曾一次喝25杯,但现在年龄大了,医生不让了。”
周总理所说的一次25杯,则正是在红军长征的路上,在茅台镇准备三渡赤水,因为当时红军缺少医疗用品,因此就借茅台酒来阵痛、杀菌,那一次红军消耗了茅台镇基本所有的茅台酒,也在后来奠定了茅台酒国酒的地位。
随后的访华之行中,周总理几乎全程陪同,在访华第三天的一次会谈中,尼克松还为周总理亲手脱下了大衣。
原来,周总理一般进入会场后,就会将大衣脱掉,身边照顾周总理的人也早都习惯了这个行为,但没想到这一次,周总理在脱衣服的时候,还没等周围的人反应,走在他身边的尼克松就帮助他把大衣脱了下来。
这一举动比起之前两个人的握手和碰杯,更显亲密,也让西方媒体和民众,看到了尼克松建立中美友好关系的决心。
美国的很多民众都认为,这简直是另外一次总统竞选演讲。
而在一周的相处里,尼克松也与周总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后来的回忆里,一直都非常敬佩周总理。
那么,这一次访华结束后,尼克松为何在1976年再度访华?这一次他的访华之旅有何原因和作用?
物是人非
1976年,尼克松二次访华,得知周总理去世没有墓碑后,直言:他不需要。
第一次访华结束后,尼克松回国没多久,就经历了一番波折,最终被迫辞职下野,不再是美国总统。
但也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向他发函,邀请他再次访问中国。
那么,毛主席这一次邀请他前来是何用意?尼克松的第二次访华之旅是否顺利呢?
1976年2月20日,尼克松再度访华,但此时已经物是人非,自己失去了美国总统之位,4年前招待自己的周总理,也于年初去世。
而这一次毛主席选择邀请尼克松这位已经下台的美国总统前来,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打破美国内部的格局。
因为新上台的美国总统福特比起中国来说,似乎更亲近于苏联,为了防止我国在国际关系上被苏美两国夹在中间,毛主席执意邀请尼克松前来,以此破局。
尼克松与毛主席的谈话时间,比起福特来说,也仅仅少了10分钟,这一举动更是引爆了美国的政坛。
尼克松这一次访华,除了与毛主席见面外,其他时间更多是与华国锋会谈,因为这一次的访华在美国政府的声明下,是不涉及政治的,这让尼克松的访华之旅更为轻松。
因此比起第一次访华带着沉重的任务,这一次的尼克松见到了更多人。
在知道了周总理去世的消息后,尼克松本来打算前往墓碑前悼念周总理的,但却被告知,周总理去世后没有留下墓碑,而是将骨灰撒到了祖国大地之上的消息。
也因此,尼克松希望能够见到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在中央的安排下,他访华的第三天,就前往西花厅,与邓颖超会面。
在与邓大姐的交谈里,尼克松这样说道:
“我正在想,如何才能正确的纪念周总理,我相信他不会喜欢立一个巨大人像,或者一所纪念大楼,他要的是无形的建筑,这比有形的建筑更强大。”
邓颖超也认真地说:“我们两个此时会面,对周恩来最好的纪念,就是中美两国友谊能够更进一步发展。”
这句话让尼克松大为感动,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周总理与邓大姐两个人坚定不移的革命伴侣关系。
这一次的访华之旅结束后,尼克松并没有重回政坛,而是安心下来将自己过去的经历写成了书。
而在他的记忆里,周总理是一位睿智的、优秀的外交官,他与周总理会谈的过程中,把分歧与目的都摆在明面上,双方的谈话很直接也很舒服。
并且在他的记忆里,周恩来每次谈话准备的都非常充分,说话不会离题,只有遇到技术性很强的细节,才会询问助手。
周总理会谈的过程中永远不急不缓,不敲桌子,也不威胁别人,绝对不会失态,这样的谈话方式让尼克松颇为赞叹,并且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经常做出滑稽的反应和激烈的情绪表达,形成了相当鲜明的对比。
在与邓大姐的交流中,他也和邓大姐说过,周总理越硬气的时候,就越平和,从来不硬装威严,他的气度和涵养,是很多国家领导人不能相比的。
虽然尼克松仅与周总理见过一次面,相处时间也仅有短短7天,但对于这个优秀的外交官,这个充满了涵养和气度的老人,他永远难以忘怀。
本文由“洞鉴历史”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参考资料:
《周恩来骨灰撒落地点与含义》
《周恩来与尼克松访华二三事》
《尼克松1976年访华内幕》
《尼克松谈周恩来的外交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