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王光美大学期间留下一张照片,那年她24岁,妥妥一大美女

2023年10月02日02:49:08 历史 1701

1945年,王光美24岁,从她大学期间留下的照片来看,妥妥一个大美女。而王光美的“美”不仅美在外表,更美在气质,美在心灵,她的一生本就是美丽的一生。

1945年,王光美大学期间留下一张照片,那年她24岁,妥妥一大美女 - 天天要闻

那么,王光美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又是怎么走向革命道路的?

一、王光美的家世

王光美的父亲王治昌很不简单,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时,他一度官至代理农商总长,管理中国经济,可以说是手握国家经济命脉,北洋政府也对他十分器重。

尽管仕途顺利,但王治昌没被权力迷了眼,他十分反感北洋军阀的腐败与黑暗,1925年,好友廖仲恺被暗杀后,他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愤恨,毅然退出政治舞台,周恩来他们都要尊称他一声“老先生”。

王光美不仅有这样充满血性的父亲,还有一位好母亲。

1945年,王光美大学期间留下一张照片,那年她24岁,妥妥一大美女 - 天天要闻

王光美一共兄妹11人,大哥早年夭折,其他人虽然同父异母,但感情很好,基本都是王光美的亲生母亲董洁如养育长大的。

董洁如出生于天津商贾之家,自幼反对封建礼教,战争时期也为革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她教育子女很有一套。

在董洁如的教导下,这10个孩子全部都是大学毕业,而且出了7个共产党员,战争时期基本都投身革命。有一次家庭会议上,刘少奇对儿女们说:“外婆很伟大,她是革命的外婆!”

有这样的父母,王光美自然也巾帼不让须眉。

二、王光美的选择

王光美从小就很好强,学习上力争上游,不会因为自己是女子就心有懈怠,中学时就有“数学女王”的称号,后来考入辅仁大学

1945年,王光美大学期间留下一张照片,那年她24岁,妥妥一大美女 - 天天要闻

王光美出身名门望族,本就自带大家闺秀的气质,丰富的学识又给她增添了知性美,而且她生得漂亮,身材匀称,即便穿着朴素,也一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后来去到延安

1945年,王光美24岁,当时她还在辅仁大学读书,专攻物理学,一路从本科念到研究生,当年考入物理系的只有十名女生,王光美可谓是才貌双全。

而这一年,王光美也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

日本投降后,毕业的王光美想要赴美留学,作为一名物理系高材生,美国密歇根大学向她投来了橄榄枝。

1945年,王光美大学期间留下一张照片,那年她24岁,妥妥一大美女 - 天天要闻

王光美已经在准备办理出国手续,但是因为四嫂王兰芬,她意外结识了崔月犁,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

崔月犁是中共地下党员,当时担任北平市委大学工委领导人,通过王兰芬,他和王光美有了接触,对这个才女十分欣赏。

当时内战一触即发,国内局势并不稳定,崔月犁想要吸纳王光美为共产党工作。而王光美大学期间就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对共产党有着很强的认同感。

1946年春节过后,崔月犁派工委的同志去找王光美,对她说:“现在我们北平军调处执行部急需一名精通英语的翻译,组织决定由你来担任。”

1945年,王光美大学期间留下一张照片,那年她24岁,妥妥一大美女 - 天天要闻

王光美十分纠结,说道:“我从来没做过这样的工作,英语方面也只是接触自然科学术语比较多,政治、军事方面并不熟悉,我怕我做不了这个工作。”

对方说:“我们相信你的能力!”

王光美说:“请给我点时间考虑一下。”

王光美一家本就与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自己也是一朵“铿锵玫瑰”,既然组织将这样重要的使命交到自己手中,她当然义不容辞。

很快,王光美回复:“我接受这个工作。”

王光美推掉美国那边的入学邀请,立即按照组织的指示去报到。董洁如十分支持女儿的选择。

三、从“居里夫人”到“第一夫人”

1945年,王光美大学期间留下一张照片,那年她24岁,妥妥一大美女 - 天天要闻

就这样,王光美从科研道路转向了革命道路。她曾怀揣着一个“居里夫人梦”,但为了革命,她放弃了。

王光美的不少同学感叹:“世界上少了位居里夫人啊!”

对王光美来说,她或许有些遗憾,但从未后悔,晚年谈起此事,她同样坚定地回答:“我无怨无悔。”

后来,王光美没成为“居里夫人”,倒是成了“第一夫人”。

王光美的美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磨灭,反而在岁月中增添了很多韵味。

1959年,刘少奇被选为国家主席,妻子王光美时常陪同他参加各种国事访问

1945年,王光美大学期间留下一张照片,那年她24岁,妥妥一大美女 - 天天要闻

1963年,王光美陪同刘少奇出访东南亚,尽管她已经42岁,但仍然身姿曼妙,而且她很会打扮,穿着中式旗袍,优雅的气质由内而外散发出来。

照片放出来后,很多国外媒体称王光美是“中国最美丽的女人”,不愧是“第一夫人”。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 天天要闻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资料图: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图/新华社“我们是善战的前锋,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无畏惧,决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1939年,29岁的河北青年张松如离开正定省立七中,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这一年,他以“公木”的笔名与音乐指导郑律成合作创作了这一组《八路军大合唱》。此前两...
谁能想到,一次无礼竟为秦国的崛起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 天天要闻

谁能想到,一次无礼竟为秦国的崛起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众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礼制则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时候讲的“礼”,跟现在的“礼”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处。我们可以理解周“礼”为现在的“礼貌”,周朝贵族才讲“礼貌”,普通国人、野人、蛮夷戎狄是不讲的,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东
什么是胜利? - 天天要闻

什么是胜利?

战争的最终目标当然是取得胜利。 人们总是期望看到胜利的场景:扛着红旗,将旗帜插到对方阵地上,欢呼雀跃,国与国开战,谁都希望胜利。 但是,近年来的三场战争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现象....
古代生活太苦了,穿越女想办法回现代,不料差点丢了小命! - 天天要闻

古代生活太苦了,穿越女想办法回现代,不料差点丢了小命!

剧名《我的神使大人》04。穿越女偷偷钻进一口大水缸里,她准备从这水缸里穿越回去。因为前几天她就是从这水缸来到古代的,好不容易再找到这口大缸,穿越女高兴坏了,毕竟在古代的每一天都太难熬了。晚上和一大堆太监住在一起,没有风扇,没有蚊香,呼噜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