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2023年09月22日06:29:06 历史 1794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前言

洋枪洋炮轰清廷——

轰得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也要在这些“奇技淫巧”的“小玩意”上,栽上几个大跟头……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大炮开兮,老佛爷“下凡”

慈禧怎么也想不通,那群绿眼睛鹰钩鼻的洋鬼子从哪儿搞出来这么些个天方奇谭、甚至是怪力乱神的所谓“工具”——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自林则徐虎门销烟,重创英法俄向清廷走私鸦片赚大钱的暴利之后,雄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用一场热武器碾压冷兵器的侵略战,彻底将这个只有极少数人“开眼看世界”的东方古国,拖入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

之后,西洋新技术如怒吼的狂涛般冲刷着亿万万光脑壳的清朝人。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自此,位于清廷权力顶峰的那一小撮人即使再眼盲心瞎,不断麻痹自己那些新奇玩意儿不过是上不得台面的“奇技淫巧”,也不得不好好支棱开眼——看洋物、学洋技、出洋相!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因为,闭关锁国的门一旦被轰开,将地大物博的华夏大地袒露于诸多强盗眼前时,清廷就彻底陷入了稚子抱金于闹市的濒危情状中。

这不,连安坐于紫禁城之巅、受万民供养了大半辈子的慈禧太后,也禁不住英、法、日、俄的连番侵略——毕竟,败一场、签一个条约就是割土纳贡几亿两!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更可怖的是,光绪26年即1900年,这些肆意贪婪的强盗打着诛灭义和团的借口,八国联军挺入北京城烧杀抢砸奸淫掳掠,让从康熙时就建起的万园之园圆明园自此沦为一片废墟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年近古稀的慈禧太后算是彻底看清了形势,为了安保晚年,她也开始放下身段、着急忙慌的讨好列强派过来的使节及其家眷——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但再急也没法一夜就能精通“鸟语”,因此,当慈禧从庆亲王那里得知被朝廷派往日本法国担任大清驻西洋特使的裕庚,家里有两个通晓外文和西方文化礼仪的女儿时候,就迫不及待的将其召入宫中,成为紫禁城八女官之二。

而这一对姐妹就是裕德龄裕容龄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其中的裕德龄就是大名鼎鼎的清代女作家,笔名为德龄公主

她的来临给腐朽的皇宫带来了融合着东西方文化的风,让垂垂老矣的慈禧鼓起勇气见识了更多“奇技淫巧”的洋物,也大大的出了几次洋相——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摄魂”黑盒

想必有很多朋友都听说过这样的一个传闻:

照相机传入中国后,一度被认为是“摄人魂魄”的妖器。要不怎么解释它拍照时那一闪而过的亮得摄人的所谓“闪光灯”。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慈禧老佛爷自然也是这么想的,毕竟,连过于重视形似、能将人画的分毫毕现的西方油画,这群人都花了好几代才慢慢接受。

因此,当德龄将外商献上来的“黑盒子”捧到慈禧太后眼前、讲清楚其用途后,对方果然既感兴趣又游移不定。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德龄和妹妹容龄随父亲在日本和法国时就拍过很多照片,于是就率先坐下为众人“打头阵”。

可当黑盒子发出耀目的亮光时,还是把坐在一旁围观等候的慈禧太后等人吓了一大跳!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但她们见德龄被“黑盒子摄魂”后,完全没有一点异样,且容龄还捧来之前在法国照过的照片给众人欣赏,这才平息了一场小小的骚乱。

慈禧太后在看过照片之后,心里也有了底,看到照片的效果比之前的油画还好,也动了上前一试的心思。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再借着德龄容龄递过来的台阶,不再犹豫,率领着身边的一群人忐忑的坐在黑盒子前,学着德龄告诉她的“上镜秘诀”——微笑说“cheese”!

对于不会讲洋文的慈禧来说,“cheese”在她这里就是“茄子”,显然这样转化为汉语的发音更适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于是,照相时微笑喊“茄子”就成为了延续至今的“拍照助词”,十分实用。

而等照片洗出来之后,慈禧太后越看越喜欢,虽然自己第一次拍照时并未露出得体的微笑,但这样神奇的“摄相”技术,必须大大加以利用!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于是乎,慈禧太后成功的表演了一次“何为真香”,自此彻底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坐在轿撵上、被众人簇拥在人群中、寿宴上泛舟的湖泊中……

到后来,慈禧不得不感慨叹息,如果这东西能早点出现在紫禁城中,她就能在容颜老去之前多拍一点留作纪念了!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慈禧看到灯泡后的第一反应

慈禧慢慢也摸到了西洋玩意的好,她还吃西餐、用法国香水、听留声机……

这样明显的偏好,引得底下的官员纷纷花大价钱从洋人那里淘换来更多新奇的洋物,用来讨好“时髦”的老佛爷。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而有一个洋物,自称慈禧见过之后就彻底爱上了,还为此花费了大笔银两,以便能与其“天天见”——

它就是“灯泡”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在现代人看来,几块钱就能买一个的灯泡真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甚至有很多人会抱怨大城市的“光污染”。

可在一百多年的清末,这东西给慈禧带来的震撼和欢乐一点也不比照相机少!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慈禧第一次看到电灯泡的时候,是底下人斥巨资从洋人那里买来了一套供电设备,献入宫中。

为了令其的登场“一鸣惊人”,灯泡一开始被安装在皇城中的一个背阳的偏殿里。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趁着这日日光不好,一群人围着慈禧来到昏暗的偏殿处。当电灯泡第一次在皇宫中亮起时,沐浴在电光下的慈禧第一反应就是大喊“茄子”

显而易见,拍多了照片的老佛爷一见亮光就形成了肌肉反应,以至于将灯泡错认为了另一种形式的“照相机”。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而操控这一供电设备的是献媚者特意找来的洋人,这人一看慈禧的反应,就知道她这是把灯泡错认为需要喊茄子的照相机,不禁更看不上这群人人都绑着个大辫子的清人了。

慈禧出了洋相之后,也并不在意,此时她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将偏殿照的亮如白日的电灯上。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作为史书留名的奢侈享受人,慈禧自然不会在这上面亏待自己,与电灯邂逅后不久,她就户部花费大笔银两在修建电灯公所。

据说,仅仅这笔花费,每年就高达六到十万两白银!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不过,这个数字虽然惊人,但比起慈禧花在日常用度、吃喝听戏办宴席、搞陪葬、赔付西方列强以亿记的白银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比如,慈禧这个叶赫那拉氏跟《甄嬛传》中的乌拉那拉氏皇后一样——不爱熏香爱果香。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她长居的储秀宫里常年放着几个大缸,一缸装几十斤的新鲜水果来熏殿,仅在此项上每年都要用掉几万斤的水果供老佛爷闻味儿。

再比如,用几百斤玫瑰来制作一盒胭脂;让最顶尖的绣娘花费七八天给她绣成一双只穿一次就扔的袜子;用最顶尖的红蓝宝石、珍珠玛瑙来为自己花盆底做装饰……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慈禧老佛爷的骄奢淫逸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那是数都数不完!

“举天下之财力奉养一人”,不是说说而已。

至于她闹出来的那些笑话、出的洋相,在这样的大背景衬托下,也实在让人失去了啼笑皆非的心思。

只能说,封建旧社会真的是“人吃人”。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两个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 天天要闻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鲁慕迅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鲁慕迅同志逝世

湖北省文联鲁慕迅同志治丧小组5月9日发布讣告,湖北省文联离休干部、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一级美术师鲁慕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8日凌晨2时在深圳不幸逝世,享年98 岁。
上海话在香港地位高,跟他们密切相关! - 天天要闻

上海话在香港地位高,跟他们密切相关!

文 | 极耳在香港娱乐圈摸爬滚打近六十年的汪明荃早已成为粤语流行音乐代表性人物之一,不过侬晓得伐,伊原来还是地地道道上海人。五一假期在上海举办“DIVA演唱会”的阿姐,一张嘴就是地道上海话。而这也是78岁的她首次回到家乡上海举办个人演唱会。当天的演唱会,阿姐诚意十足,除了换造型,全程没有下场。她唱了《勇敢的...
成汤:旷古仁君的形象 - 天天要闻

成汤:旷古仁君的形象

建立一个延续五百多年的王朝,商的开国君主必定上膺天命,获得了天神授予的合法性。推翻了延续数百年的夏王朝,商的君主必然下顺民心,得到了民众拥护的正当性。而真正赢得民心的,只能是仁慈,而不是武力。在很多后代的文献中,成汤被描绘成一位体恤民众、宽
二战胜利80周年 走进纳粹德国投降的历史现场 - 天天要闻

二战胜利80周年 走进纳粹德国投降的历史现场

1945年5月8日24时,法西斯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开始生效时,由于时差原因,地处柏林以西的美、英、法等国还是5月8日的下午或晚上,而位于柏林以东的苏联等国,已经是5月9日。因此欧洲各国将5....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成功的商人,最后都散尽家财,无一得到善终 - 天天要闻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成功的商人,最后都散尽家财,无一得到善终

中国历史上有一些著名商人,有部分符合散尽家财且未得善终的情况,以下列举三位比较典型的: 吕不韦: 生平事迹:战国末年卫国商人,他以“奇货可居”闻名,通过扶持秦异人(后改名子楚)登上秦王之位,自己也官至秦国丞相,权倾一时。在执政期间,他组织编
【史志论坛】以彭州市为例浅谈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 ‖程爽 - 天天要闻

【史志论坛】以彭州市为例浅谈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 ‖程爽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本文载《巴蜀史志》2024年第6期聚地方人才 育方志硕果以彭州市为例浅谈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程 爽地方志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民族文脉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地方志部门作为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的主要部门,在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
【史学争鸣】多重视角下的绵阳“周原说”‖宋翔 - 天天要闻

【史学争鸣】多重视角下的绵阳“周原说”‖宋翔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多重视角下的绵阳“周原说”宋 翔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周原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之一。传统观点认为周原位于今陕西关中地区,然而,综合水文地理、自然资源、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线索,可提出另一种可能:周原的地理位置或许并非局限于传统认知中的陕西岐山周原,而是涵盖了今四川绵阳一带。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