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侍尧画像
云贵总督李侍尧在和珅之前是最得乾隆器重的人,黄旗人,祖上立有开国军功,勋绩卓著,父李元亮官至户部尚书;乾隆初年以荫生身份出仕,累迁至正蓝旗汉军副都统,乾隆二十年(1755)擢至工部侍郎,转年即署两广总督,一跃成为封疆大员。用乾隆自己的话说:
由将军用至总督历任各省前后二十余年,因其才具尚优,办事明干,在督抚中最为出色,遂用为大学士
李侍尧能力非比寻常人,谁要是和他坐在一起聊会天,他就知道你几斤几两,而且还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清史稿》列传中孙士毅评价李侍尧说到
「短小精敏,过目成诵,见属僚,数语即辨其才否。拥几高坐,语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阴事,若亲见。人皆悚惧」
这个李侍尧不光聪明,还喜欢给乾隆送礼物,逢年过节从来不落下。他送礼一是讨乾隆欢心,李侍尧认为只要得到皇帝宠信,就不会出事。二自己也能趁机捞一笔,哪个属下置办贡品时不会傻乎乎的只准备皇帝的那一份吧?更何况送贡品时再捎带着给其他大臣带点礼物,既可以维护关系,别人自然也会回礼给他。
就这样一直二十来年相安无事,直到云南粮储道并曾任贵州按察使的海宁解除旧任,被任命为沈阳奉天府尹,来京述职,他私下与人议起李侍尧在滇各种贪纵营私款迹,不想被乾隆皇帝听闻,两次召至御前面讯,但海宁眼神闪烁,只言「李侍尧能办事也」明显心口不一。
乾隆画像
乾隆多精明的人,哪能让他糊弄过去,心里想着,这是不敢说,怕报复啊。
谁不怕啊,当时的李侍尧关系网可不一般,乾隆亲信福康安与他玩的跟亲兄弟一样,诚亲王及总管内务府大臣金简与他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朋友能比的。原任湖广总督图思德跟他是亲家。亲弟弟李奉尧时任江南提督,护理贵州巡抚李本是他的族叔,加上李侍尧本人又身兼大学士,地位更在一般督抚之上,试问这样一位人物有何人敢贸然指摘,又有何人敢动?
其他人可以怕,但乾隆不怕,也不能怕,你关系网越大,党羽越多,才越要清理掉,就下旨严查,这才掌握了李侍尧贪赃情况。
问题知道了,可找谁去把李侍尧给办了呢?一般人震不住他,位高权重的更不敢找了,万一别人来个资源整合,江山都有可能不保了,思来想去就挑了尚且年轻却同样精明能干的和坤去了。
和珅画像
和珅到了云南后,先把李侍尧的管家给拘捕起来,连夜审问,掌握了李侍尧的一些罪证,在回头审问李侍尧。
而李侍尧倒也痛快,在审讯中大方供认他收受过前云南按察使汪圻2000两、题升迤南道庄肇奎4000两、降调通判素尔方阿3000两、临安府知府德起3000两、原署东川府知府张珑4000两,共一万六千两;
他的管家也被审问出,曾经拿着珠子二颗,一颗卖给昆明县知县杨奎,勒要银三千两,一颗卖给同知方洛银二千两,这事李侍尧,同样痛快承认,答称「也是有的」。审讯消息传往京城,李侍尧的态度令乾隆皇帝着实感到惊讶(「披阅之下,不胜骇异」)。于是下旨:侍尧身为大学士,历任总督,负恩婪索,朕梦想不到,夺官,逮诣京师。
李侍尧之所以这么痛苦的承认,是因为这些钱都是打着进贡的名义贪来的,乾隆是最大受益者,他认为顶多也就是个中饱私囊,皇帝应该不会处罚他太重,在这一层李侍尧当然不能直接点破,否则无异于向天下昭告其主乾隆才是本案的「始作俑者」。五月案结时,李曾最后陈词道:
我身为汉军世仆,以大学士仍管总督,恩遇之隆、委任之重,实为逾分,在外二十余年并不敢有贪婪之事,乃调任云南竟收受属员馈送,总是我福薄运尽,不能仰承厚恩。
句里行间,既有自我申诉的意味,又不失臣子的恭敬谨守。
最后乾隆也算是念及情谊,不顾大多数人都要求判“斩立决”,最终,乾隆皇帝下诏定为“斩监候”。
这个案子是了解了,可是乾隆的钱袋子也瘪了,没有人送礼了啊,他要保持明君的形象,国库的钱自然是不能动的。以和珅的聪明怎么会看不到这点,就一直惦记上了。
就和乾隆商量一下发明了一个“议罪银”制度。什么是“议罪银”?如果官员犯了罪,就可以给官府交钱赎罪,犯的罪越大,交钱越多,用钱来顶罪。举个例子,如果官员犯了重罪要判死刑,钱交够了可以判死缓或流放,假如流放10年,多交钱可以改成流放3年。
这是乾隆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制度,也是乾隆心系的一个制度。
正好有个官员犯错了照例去交议罪银,多嘴问了句部门负责人和珅:“大人如果我多交一部分会怎么样?”和珅表示这件事情他知道了,交吧!然后没过几天皇帝就给这官员升级为三品!
众人听闻此事对和珅敬若天人,于是更加努力的去贪污,以前不贪污一些清流也忍不住弄点小钱。谁难免不会犯点错呢,有点积蓄留条后路总是好的。
有一个官员叫尹壮图的看不过去了就上书要求废除议罪银制度,乾隆不高兴,因为“议罪银”交到皇帝这,并没有流入国库,而是进了皇帝的私人腰包,供皇帝享乐之用。
就设计假装跟尹壮图去暗访,一边把暗访路线放风出去,让沿途官员做好准备。这些官员得到消息早就把亏空全部补齐,没等他们盘查,就把明账做的好好的,怎么查得出来呢?
经此一事,尹壮图也被罢官,乾隆一朝不再复用!
从此以后,和珅也变成了乾隆的敛财专家,乾隆不怕他贪,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党羽,不会威胁他的基业。
可怜和珅大管家即要负责国库平时开销,又要负责内库皇帝想的法儿的各种放纵。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汉代吕后被匈奴单于国书中明文调戏,汉文帝汉景帝减税养民,到了刘彻这里缩衣减食打下了传世于今的偌大基业,因为花钱太多被骂到了今天!
咱们好大喜功的十全老人也要玩玩这个,难为和大人愣是咬咬牙供了下来。而且没记错的话清朝也有几场挺大的天灾,都是和大人主持安抚灾民,难为和大人了!
不当家不知油米贵,乾隆爷一辈子风流倜傥数不尽的富贵繁华,倒是史上第一大贪官和珅没留下什么奢侈霏糜的记录,军需没有什么拖后腿的地方,好像还办了几个贪污灾银的官员,妥妥的大清朝一个不懂消费享受的守财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