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说到中国外交,大家脑海中都会想到一个名字:周总理。
周总理作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同时兼任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在他担任外交部部长时,正新中国外交的起步阶段。
周总理凭借着自己多年在革命中总结了谈判经验,一次次的的挫败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外交封锁的企图。
在1949年到1958年,在周总理的斡旋下,中国在风起云涌的外交战线,获得过许多伟大的胜利。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周总理是如何一次又一次为国家争取权益的。
革命年代,谈判专家
周总理作为红军早期领导,他参与了红军的建立,与各位红军将领都有很好的关系。
1934年10月,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开始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抵达遵义后,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也正是通过这次会议,毛主席便看出了周总理的外交天赋,于是在后来无数次的谈判中,毛主席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周总理。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与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
党中央为了防止大规模内战的爆发,争取蒋介石站到抗日统一战线上,周总理带领着叶剑英等人前往西安。
到达张学良驻地,周总理便提出了释放蒋介石,统一战线、一致抗日。张学良也认同这一做法。
随后,周总理又找到宋美龄,表明了中央对待蒋介石的态度。
为了稳定中国经济与政治形势,周总理找到了宋子文与蒋介石的姐夫孔祥熙。在几次谈判下,宋子文与孔祥熙以自身家族实力,稳定了中国的经济形势。
因为周总理多方奔走,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在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开始了假和谈真内战的戏码,中央为了粉碎蒋介石的阴谋,毛主席与周总理亲自前往重庆进行谈判。
蒋介石认为毛主席绝对不会以身犯险,但主席的这一决定直接让蒋介石阵脚大乱。
为了保证毛主席的安全,周总理亲自找到戴笠,利用两人在黄埔时期的私交,让戴笠派人保证主席的安全。
随后周总理再次利用舆论,让全国人民的关注点放在主席身上,并且利用美国大使的身份,让蒋介石有所忌惮。
迫于各方压力,蒋介石最终没有对主席出手。但为了达成目的,他希望让谈判无休止的进行下去,这样就能变相扣押毛主席。
在随后的几次谈判中,蒋介石只谈边角余料,摆明了就是要拖时间。周总理思索过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的谈判开始时,周总理买了很多花生与瓜子,分发给参与谈判的人员。
看到周总理如此做法,美国大使连忙提问:“周先生,正在谈判呢,你这是干什么?”
见对方问起,周总理转身面容严肃地说道:
“我们这是在谈判啊,不是在做茶馆。大使先生,我们提出的谈判方案已经给你们很长时间了,一直是泥牛入海。”
“你们呢?又没有准备方案,您从延安邀请我们过来,只是为了耗时间的吗?”
面对周总理的说法,美国大使向蒋介石施压,迫使蒋介石必须将精力放在和谈上。
最终,双十协定签署,毛主席平安回到延安。
双十协定虽然没有为中国真正换来和平,但这次谈判是党中央为全国人民争取到的最有利的协议,这其中少不了周总理在谈判桌上的运筹帷幄。
天地翻覆,外交破冰
新中国成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新中国也面临着第一个外交考验,那便是大使的派驻。
当时的外交部长由周总理兼任,面对这一局面,他只能另选人员。
人员挑选也是十分讲究,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周总理环视了外交部,除了少数到访过苏联,剩下的人员有去往国外经验的基本没有了。
为此,周总理将目光放到了解放军高级指挥官的身上,他在解放军高级军官中选出十几位,作为中国派往外国的大使。
经过系统的培训后,这些大使陆续被派往诸多国家,他们是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也是新中国外交战线的探路者。
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新中国最终的外交之路逐渐扩宽,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大。
然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在苏联受到暗中支持下,北朝鲜一路高歌猛进,一直进军到釜山。
美国害怕北朝鲜占领朝鲜半岛后,为苏联提供在太平洋方向的军用港口,于是公然干涉朝鲜半岛事宜,组建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
美国的插手致使朝鲜半岛的局势发生改变,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为了新中国能够有一个安定的发展环境,我国决定派兵进入朝鲜,抗美援朝作战正式打响。
经过近三年苦战,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保证了新中国的安定环境。
而随着抗美援朝的胜利以及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1954年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讨论国际问题。
周总理作为首席代表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可就在这次会议快要结束时,美国代表团的成员来到周总理身边,表示希望能够和平解决印度与朝鲜的问题,说完对方便拽着周总理的袖口,摇晃了两下。
原来在美国使团登机前,美国政府下令,不允许美国使团成员与中国到会人员握手。
但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折服了美国的与会人员,对方只能摇晃一下周总理的手臂,表示敬重。
随后召开的万隆会议,更是周总理的高光时刻。
1955年,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在万隆召开了会议,也称万隆会议。
召开这次会议,是为了方便周围国家共同努力,在国际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了破坏大会的进行,美国记者竟公然表示,中国是想要夺取亚非等国的领导权。
对此周总理缓慢起身,不紧不慢地说:
“我们是来求同的,不是来立异的,我们尊重各国的领土主权完整,我们是想讨论出一个对各国都有益的方案。”
就这样,周总理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了出来,得到了各国的认可,这次会议也让中国的形象与地位,在亚非等国的心中得到极大提升。
周到安排,中美建交
随着万隆会议的结束,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大,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基本宣告失败,但他们仍未甘心。
就在志愿军陆续回国的时候,美国记者在一次会议中采访了周总理,当发现周总理桌子上放着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瞬间眼前一亮。
只见对方抬头看了看周总理,随后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
“周总理,你是中国人,为什么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
周总理听后,拿起桌前的派克钢笔,风趣地说道:
“奥,这支笔啊,是战利品!一位朝鲜朋友赠送给我的。”
“我本想回绝,但那位朋友说有纪念意义,因此我便收下了。”
早在周总理说出第一句时,这位美国记者便意识到了不对,脸色开始变得有些难看,未再说出一句质疑之词。
最后对方更是趁着人多,悄悄隐入了人群当中,不见踪迹。
而像这样的外交情况还有很多,比如西方记者曾问询,中国国库到底有多少钱。
周总理直言:“十八块八毛八分。”
这刚好是新中国第一版人民的面值总额。
1971年,中国也是突破了重重困难,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二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就宣布访华。
得知这一消息,周总理让外交人员做足了准备。
在尼克松下飞机后,在他离地面还有几个台阶高度时,就已经握住周总理的手,足足握了一分钟。
尼克松当场表示,这是为了在日内瓦会议上,美国人员没能与周总理握手的失礼表现道歉。
当尼克松会见完毛主席,便前往人民大会堂进行国宴。
当时中国国宴厅内没有美国的歌曲,于是周总理便安排礼乐队进行演奏,演奏的曲子正是尼克松最喜欢的那首曲子。
如此周到的安排,让尼克松夫妇对周总理连连道谢。
中美此次破冰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很快尼克松回国的日程也到了。在回国之前,尼克松向周总理提了一个要求,希望能够登上长城。
这个要求本来很好实现,但当晚天降大雪,车辆行走会发生危险。
于是,周总理便发动起全北京的人民进行扫雪工作,第二天一早,尼克松看到没有积雪的马路,十分惊叹。
随即他与随行人员驱车前往八达岭,成功圆了自己登上长城的美梦。
在中美谈判的这段时间,周总理周到的安排为谈判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结语
如今,中国的外交为世界称赞,这一切除了中国国力的增强,更多的是中国外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在1980年前后,邓小平访问日本时,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向邓小平回忆起了周总理,表示周总理是中日关系恢复的最大功勋。
这便是周总理的外交艺术,这便是中国第一代外交战线指挥官的风采。
在他过世后,十里长街送总理,联合国也降半旗来纪念这位新中国的风云人物。
先烈已逝,但以周总理为代表的中国外交精神,却永远地流传下来,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