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亿清史”背后的故事:一场国家级的学术豪赌
2003年,一项号称“新中国史学最大工程”的项目悄然启动。这就是清史纂修工程。
目标宏伟:全面、系统地编写一部权威的《清史》,填补“二十四史”之后的空白。
背景光鲜:由老一辈学术泰斗戴逸担纲主持,数百名专家学者参与,集中了全国史学界最优资源。
资金充足:据媒体披露,整个项目投入约6亿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人瞠目的天文数字。
起初,人们对这项工程充满期待。毕竟,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三百年历史牵动着无数后世命运。晚清的衰落、列强的入侵、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些章节都还没有被真正系统地书写过。
然而,从2003年启动到如今的2025年,20多年过去了,这部《清史》却始终没有正式出版面世。这也引发了公众的疑问:“钱花了,时间也够了,为何还没个结果?”
二、不是没人干活,而是活太难干:这部《清史》,比想象复杂得多
先说史料。清朝三百年,留下的档案资料量级极其惊人。仅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清代文件,就超过一千万件。不少还是满文档案,需要翻译、注解、比对,再进行学术分析。光是史料的校勘、分类、录入,就让人应接不暇。
再说人员。清史工程涉及全国几十家高校和研究机构,上百位专家教授分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民族等若干领域。看似“兵强马壮”,实则“各自为战”。每个小组有自己的节奏、方法和理解,如何整合成一套统一的叙述体系,是一个难题。
此外,学术分歧也越来越多。一派主张延续传统“正统史”的写法,强调帝王将相和国家制度;一派则倾向于引入社会史、文化史、边疆史等现代视角,强调底层人民与多元文化。
这种观点上的撕扯,常常会导致一个章节反复改稿、难以定稿。一些章节甚至在送审前一周,突然被“打回重写”。
更何况,一些历史事件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敏感性,比如清末的民族问题、边疆治理、宗教冲突、中外关系等。既要写实,又要避免不当解读,对作者和审稿人都是极大的挑战。
换句话说,这不是写作文,而是“走钢丝”:一不小心就可能引发争议。
三、谁都想讲清史,但没人能“一锤定音”:这是一场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拉扯
为什么清史编不出来?从表面看,是资料繁杂、学术争议、协调困难;从深层看,其实还涉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今天该如何书写清朝这段历史?
有人说,要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出发,突出清朝的统一大业。有人说,要强调它的封建本质与社会矛盾,也有人主张更多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与文化变迁。
但问题在于,一部正式出版、写进“正史系列”的清史,最终必须选定一个统一的立场和框架。它不能只是“论文合集”,而要形成一套完整的逻辑和表达。
可在这个学术分歧前所未有复杂、信息传播异常敏感的时代,想达成共识,实属不易。
再加上时代变化带来的现实考量。有些章节写好后,可能因为新的社会背景,需要重新审视某些观点;有些资料在网上被热议,也可能影响最终选材。可以说,这部书既要面对历史的审判,也要经受现实的考验。
不仅如此,工程后期还面临学者老去、人才更迭的问题。最初带头的戴逸先生如今已年逾九旬,许多老专家因身体原因无法继续主持编写。而年轻一代学者,虽然研究能力不俗,但缺乏整体把控能力,又不愿墨守成规,导致进度进一步受限。
结语:一部史书的“难产”,是中国现代学术生态的一个缩影
20年、6亿投入,换来了一部至今未完成的《清史》。有人感到惋惜,有人质疑效率,也有人反思体制。但说到底,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现代中国在处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之间复杂关系的真实写照。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钱花得冤”,也不能草率地下结论说“工程失败”。相反,正因为这部《清史》承担的使命太大、目标太重,所以才难以“轻装上阵”。
也许最终,这部清史仍将面世,但它可能不再是我们想象中的“完美正史”,而是一个“多视角”的成果合集——它的最大价值,也许不在于“写成了一本书”,而在于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如何看待过去、处理历史的一段探索历程。
因为历史,从来不只是写给过去的,更是写给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