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86年春天,成都人民公园。顾城和谢烨站在湖边,背后是柳树、石桥,还有一群意气风发的诗人。
他们穿着并不讲究,但那张合影,被称为“中国最浪漫诗人夫妻”的象征。
谁也没想到,七年后,顾城会在新西兰激流岛上,拿斧头砍死照片里的女人,之后在她常坐的树下上吊自尽。
那年他36岁,谢烨35岁。他们五岁的儿子顾杉木,在邻居家玩耍时,失去了父母。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血腥的一页。
从火车上的纸条到三人同居:诗人的荒诞生活比诗还疯狂
1979年夏天,23岁的顾城在一列火车上遇见了21岁的谢烨。对方是外语学院的高材生,家教严,气质知性。
顾城没多说话,下车前塞给她一张写有地址的纸条。谢烨回信了,两人开始通信、见面、谈诗。但很快,父母坚决反对这段感情。
理由很简单:顾城没工作,脾气古怪,活得像个孩子。顾城不吵也不闹,直接在谢家门口搭了个木箱子,住了四年。
风吹雨淋、冬去春来,他一动不动。最终,谢家妥协。顾城拿出一份“精神病证明”,说自己因为谢烨而病,谢家沉默了。
1983年,他们结婚。谢烨辞掉了外语学院的工作,专职照顾顾城。顾城不会做饭,不会骑车,连电费都是谢烨交。
他把她当工具,也当空气。他不能忍受她剪短头发,说“太像别人”,不能忍她联系朋友,说“我看不到你就焦虑”,连她想开个账户都不行。
他说:“钱我来管就好。”谢烨一开始顺从,把这当爱。她帮顾城处理稿件、寄信、打字,还要照顾他的情绪和生活。
1986年,成都的“星星诗歌节”,是他们婚姻的转折点。就在那张著名的合影背后,北大才女李英走进了顾城的生活。
她年轻、漂亮、狂热地崇拜顾城,还当众为他辩护。顾城动心了。他私下写信,说她是“林黛玉”,谢烨只是“薛宝钗”。
谢烨知道后,没有闹。她说:“如果她能让你开心,那就住下来。”李英真搬进来了。三个人,一起生活了近三年。
激流岛:理想的坟墓,现实的炼狱
1988年,顾城受邀到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他带着谢烨和李英一起去了。几个月后,他辞职,说“受不了社交”。
随后,他们搬到了激流岛,一个偏僻、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的地方。他想在那里实现“诗意地栖居”,结果变成了逃避现实的牢笼。
谢烨开始种菜、养鸡、做春卷卖钱。李英照顾顾城吃喝拉撒。顾城写诗、画画,整天不说话。
孩子出生后,顾城第一反应是:“送人吧。”他说孩子会打扰他创作。谢烨把儿子顾杉木寄养在一个毛利人家庭,每周去看一次。
岛上的生活逐渐变成炼狱。顾城沉迷幻想,不肯面对现实。谢烨一边养家糊口,一边照顾两个情绪不稳定的大人。
李英开始厌倦,她说:“他整天不说话,像个疯子。”1992年,顾城和谢烨去德国讲学,李英趁机嫁给了一个英国人,拿到绿卡,还带走了顾城存在她那的几千纽币。
顾城崩溃了。他烧掉诗稿和画作,大骂谢烨:“你连她都看不住。”他开始暴躁、沉默、神经质,谢烨终于醒了。
她认识了一位叫陈大鱼的德籍华人,对方是力学博士,稳重安静。谢烨开始筹划离开。她联系陈大鱼,准备带儿子走人。她没告诉顾城,怕刺激他。
但顾城还是发现了她的机票。
杀妻自尽:顾城的崩塌不是一天造成的
1993年10月8日早上,谢烨正在收拾行李。顾城站在门口,一言不发。他走进屋角,拿起那把平时劈柴用的斧头,朝谢烨头上砍去。
斧头砍穿了头骨,谢烨当场倒地,血流不止。岛上没有医院,送医的船要开一个小时。谢烨在船上死了,年仅35岁。
顾城没跑。他写了一封遗书,留在屋里。他骂谢烨“毁灭了我”,说她“背叛”,说“抢走了儿子”。
他最后写给儿子一句话:“愿你别太像我。”之后,他走到谢烨常坐的那棵树下,用电缆线上吊自杀。邻居发现时,他已经没了呼吸。
那天,岛上只有他们五岁的儿子顾杉木还活着。他在邻居家玩,回来时,家没了。
顾城死得很安静,但留下的问题太多。他的诗被人争论,他的才华和暴行该怎么区分?
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是诗人被现实拖垮。谢烨是受害者,也有人说她在三人关系中也有“纵容”。
顾城姐姐顾乡赶到,把顾杉木带走。她不让他再说中文,不让他读顾城的诗,只想让他忘记过去。顾杉木长大后成了程序员。他说:“我能理解他,但不想成为他。”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可他最后用斧头砍碎了光明。
谢烨死时35岁,顾城36岁。他们曾被称为最浪漫的诗人夫妻,最后成了最血腥的文学悲剧。他们的照片还在,照片里的笑容也还在。但照片外的世界,早就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