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刘备手下一小卒,投奔曹操后他却成了大将,一直活到八十二岁

2025年07月09日09:42:04 历史 1099

本是刘备手下一小卒,投奔曹操后他却成了大将,一直活到八十二岁 - 天天要闻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本是刘备手下一小卒,投奔曹操后他却成了大将,一直活到八十二岁 - 天天要闻


《——【·前言·】——》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名将如云。

你可能熟悉关羽张飞赵云这些刘备麾下的猛将,也了解曹操手下的许褚张辽徐晃等名将。田豫这个名字,你或许不太熟悉。

他年轻时是刘备手下的小卒,后来却投奔了曹操,从此平步青云,成为北方边疆的一方大员,更神奇的是,在那个短命的年代,他居然活到了82岁高龄。

这位从刘备帐下到曹魏阵营的转变者,他的人生到底有什么传奇之处?

本是刘备手下一小卒,投奔曹操后他却成了大将,一直活到八十二岁 - 天天要闻

刘备身边的"神预测"少年

田豫出生于公元171年,比刘备整整小了10岁。

年少的田豫天资聪颖,目光如炬,有着常人不具备的远见。

他很早就看出刘备非同一般,主动投靠到了这位当时还默默无名的汉室宗亲身边。

刘备虽然起初只是个织席贩履的小商人,手下没有多少人马,但他慧眼识珠,一眼就看出了田豫的不凡之处。

本是刘备手下一小卒,投奔曹操后他却成了大将,一直活到八十二岁 - 天天要闻


当时的田豫虽然年纪不大,但分析问题头头是道,对天下大势有着敏锐的判断。

每当刘备遇到困难决策时,这个年轻人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一次,刘备正在为是否接受某个地方豪强的邀请而犹豫不决,田豫直言不讳地分析道:"此人虽有钱有势,但为人反复无常,若与之结盟,恐有后患。"

本是刘备手下一小卒,投奔曹操后他却成了大将,一直活到八十二岁 - 天天要闻


果然不久后,那位豪强就投靠了别人,还暗中使绊子坏刘备的事。刘备由此更加赏识田豫,常说:"此子年纪虽小,见识却胜我多矣!"

在刘备身边的几年里,田豫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头脑,刘备对他寄予厚望,视他为未来的重要助力。

在那个乱世,刘备急需这样有才华的年轻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田豫也本该成为刘备麾下的一员大将,可谁知命运却有了转折。

本是刘备手下一小卒,投奔曹操后他却成了大将,一直活到八十二岁 - 天天要闻

刘备含泪送行

随着刘备逐渐崭露头角,被朝廷任命为豫州刺史,他的事业开始有了起色。

就在刘备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田豫却提出了辞行的请求,理由是母亲年迈,需要回家照顾。

刘备听到这个请求时,内心是极度不舍的。在他看来,田豫是个难得的人才,将来必能助他一臂之力。

当时的场面十分感人,刘备握着田豫的手,眼含热泪说道:"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本是刘备手下一小卒,投奔曹操后他却成了大将,一直活到八十二岁 - 天天要闻


这句话透露出刘备对田豫的高度评价,也表达了他对失去这样一个人才的遗憾。

实际上,田豫提出辞行的真正原因可能并非仅仅是照顾老母。

作为一个有远见的年轻人,他或许已经预见到刘备统一天下的难度太大,不如及早另寻出路。

但无论如何,刘备还是尊重了田豫的选择,含泪为他送行。

这次分别,成为两人人生道路的分水岭。刘备继续走他的汉室复兴之路,而田豫则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本是刘备手下一小卒,投奔曹操后他却成了大将,一直活到八十二岁 - 天天要闻

判断局势有一套

离开刘备后,田豫并没有直接投奔曹操,而是先投靠了公孙瓒,被任命为东州县令。

在公孙瓒手下任职期间,田豫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忠诚。有一次,公孙瓒的部下王门叛变,率兵攻打田豫所在的城池。

面对强敌,田豫毫不畏惧,坚决守城不降。

本是刘备手下一小卒,投奔曹操后他却成了大将,一直活到八十二岁 - 天天要闻


不仅如此,他还站在城头痛骂背叛公孙瓒的王门,骂得王门羞愧难当,最终灰溜溜地退兵了。这一事件为田豫赢得了不少声誉。

而随着公孙瓒势力的衰落,田豫再次面临人生抉择。

此时的他通过对各方势力的观察和分析,得出了一个重要判断:"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

他认为,在当时群雄割据的局面下,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结束乱世的只能是曹操。

本是刘备手下一小卒,投奔曹操后他却成了大将,一直活到八十二岁 - 天天要闻


这个判断并非没有依据。

当时的曹操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控制着中原广大地区,同时还拥有汉献帝这个"合法性"象征。

更重要的是,曹操在治国理政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政策。这些都是田豫作出判断的关键因素。

基于这样的分析,田豫毅然决定投靠曹操,这个决定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

本是刘备手下一小卒,投奔曹操后他却成了大将,一直活到八十二岁 - 天天要闻

南阳太守到北方大将

投靠曹操后,田豫凭借自己的才干很快得到重用。

曹操先是任命他为丞相府军谋掾,负责军事谋划工作。在这个位置上,田豫多次提出精准的战略建议,受到曹操的赏识。

随后,田豫被任命为南阳太守。南阳地区当时盗匪猖獗,社会治安极为混乱。

一般的官员可能会采取严厉打击的手段,但田豫却别出心裁。

他了解到有五百多名盗贼将被处死,便采取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释放这些盗贼,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本是刘备手下一小卒,投奔曹操后他却成了大将,一直活到八十二岁 - 天天要闻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无疑是冒险的,但结果却出人意料。

这些被释放的盗贼感激田豫的宽宏大量,不仅自己洗心革面,还帮助官府抓捕其他作恶多端的匪徒。

在田豫的治理下,南阳地区的治安状况迅速好转,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政绩也让田豫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除了政治才能,田豫在军事方面的表现也相当出色。

在代郡战役中,他凭借对乌桓人战术的深入了解,制定了针对性的作战计划,成功击退了来犯的乌桓部队。

本是刘备手下一小卒,投奔曹操后他却成了大将,一直活到八十二岁 - 天天要闻


他还多次参与对孙吴的作战,在成山斩杀周贺,在新城击败孙权,战功赫赫。

随着军功的累积,田豫被派往北方边疆,担任重要的军事职务。

在那里,他多次击败敌人,斩杀骨进轲比能等敌方首领,"威震北疆"的美誉不胫而走。

从一个普通的追随者,到一方大员,田豫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

本是刘备手下一小卒,投奔曹操后他却成了大将,一直活到八十二岁 - 天天要闻

"官清如水"的长寿将军

在那个平均寿命不高的年代,田豫能活到82岁实属罕见。

更难得的是,他在漫长的仕途生涯中始终保持清廉节俭的作风,陈寿评价为"清俭约素"、"居身清白,规略明练"。

田豫不仅自己清廉,还严格要求下属。

朝廷的赏赐和胡人送来的礼物,他从不私自占有,要么分给将士,要么上交朝廷。

因此,"田豫不受怀金"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典故,意思是田豫不接受任何贿赂。

本是刘备手下一小卒,投奔曹操后他却成了大将,一直活到八十二岁 - 天天要闻


为什么田豫能够活这么长寿?

一方面可能与他的生活习惯有关。他生活简朴,不贪图享受,饮食有度,作息规律。

另一方面,他心态平和,对名利看得很淡,这种心理状态有利于身体健康。

更重要的是,田豫为人处世的方式赢得了各方尊重。

即使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也能保持初心,不结私仇,不树敌人。

本是刘备手下一小卒,投奔曹操后他却成了大将,一直活到八十二岁 - 天天要闻


这使他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在危机四伏的三国时期能够安然无恙,实属不易。

公元252年,田豫在北方边疆的任上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2岁

巧合的是,同年,东吴大帝孙权也去世了,两位三国风云人物几乎同时谢幕,为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上了一个句号。

本是刘备手下一小卒,投奔曹操后他却成了大将,一直活到八十二岁 - 天天要闻


《——【·结语·】——》

田豫从刘备的追随者到曹魏的大将,他亲历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田豫能活到82岁高龄,既是他个人生活方式和心态的结果,也是他为政清廉、不树私敌的回报。

如今回望这段历史,田豫或许不如关羽、张飞那样名满天下,但他的智慧与长寿,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敬佩。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

《三国志·田豫传》、《晋书·田豫列传》、《三国人物研究汇编》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即将消失的永泰古城,西北活着的明代城池,我竟然在这里住了一晚 - 天天要闻

即将消失的永泰古城,西北活着的明代城池,我竟然在这里住了一晚

我是塞外小野,这一次西北大环线从兰州始发,第二站来到白银市,在白银市的景泰县发现了一座400多年历史的明代古城。保留完好的古村布局,至今还住着30多户人家,在古城里住了一晚,体验到了西北萧瑟中的人间烟火。西北地区留下的古城大多残垣断壁,位于白银景泰县寺滩乡的永泰古城应该是西北地区仅存的一座保留完整的土夯...
1/3抗战文物史料首曝光!专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 - 天天要闻

1/3抗战文物史料首曝光!专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

7月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恢复对外开放,并推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公众可免费参观且无需预约。此次展览面积达1.22万平方米,展出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在开放首日接受南都、N视频专访时介绍,此次主题展...
一心为公的教员 - 天天要闻

一心为公的教员

教员始终秉持着"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如同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那般,将拯救黎民百姓视为毕生使命。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以他的才学与家世,本可安享优渥生活,却毅然选择了荆棘遍地的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