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青山君为松,心知彼此念相同;
依依遥望秦关外,旧梦一别入河东。
这首诗是《大秦帝国之裂变》中,赢渠梁与商鞅二人生日与共,患难相同,历经磨难,最后成功的真实写照。
前356年,39岁的商鞅为了秦渠梁一张求贤令,跨入函谷关,见到了继位6年,27岁的秦孝公赢渠梁。
商鞅遍访秦国三个月,拿出的《强秦九论》,使求贤若渴的赢渠梁从灵魂身处觅寻到了知己,从而,一拍即合。
“赢渠梁的胆略、智慧、意志、品格、胸襟,堪称千古罕见,否则也不会与凌厉冰冷的权臣商鞅肝胆相照,更谈不上建功立业;商鞅从来傲视天下,唯独对秦渠梁真心折服。二十年,他始终如有一个鲜明的感觉,秦公是泰山,他只是泰山上的苍苍松柏,没有这坚实的万仞高山,就没有凌越绝顶的苍松翠柏。”
书中的这段文字,足以彰显这对生死组合的深刻内涵。
生死组合仅仅用了二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变法、迁都、收复河西三件当时秦国天大的事,将一个贫弱愚昧的西部诸侯变成了一个富裕强大的一流战国。
生死组合的关键还在一个“死”字上。
达到人臣功业之极致的商鞅,当然知道无数功臣用献血铸下的古老法则。远有文种、范蠡,近有田忌、孙膑,文种不听范蠡劝告,坚持在国辅政而被杀;范蠡断然辞职,退隐江湖逍遥终生;田忌不听孙膑劝告而受伤害,被迫逃离齐国;孙膑却隐退山林撰写兵书,明智地避免了最危险的功臣末路。但是,他决定用自己的性命为代价,来确保变法能在秦国落地生根。
赢渠梁当然知道,他为了保证商鞅的性命之忧,做出了一系列常人无法理解的操作。一是明知道商鞅已经有妻儿,还要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商鞅,让其与赢氏血脉联系在一起,增加保险系数。二是把自己的大哥公子虔按照祖上规矩赐死,除掉以后商鞅最大的潜在威胁。三是除掉最大保守势力的头目甘龙,也是以后对商鞅威胁最强的势力。
但是,商鞅为了维护自己的变法成果,一一谢辞。
这种心灵上的相通已经超越了生死,感天动地,威震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