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龙颜大悦 耶律德光)
辽太宗收到了石敬瑭的来信之后,他的心情用四个字就可以形容,那就是:
开心坏了。
自己的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打遍草原大漠无敌手,可只要南下,总是吃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被地理因素限制住了。
太祖一生,不弱于人,他都没能突破这道障碍,如今便宜却让自己占完了。
石敬瑭说称臣,给钱,对耶律德光来说都无所谓,最主要是这个燕云十六州,耶律德光是太想要得到了。
作为中原王朝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天然屏障,燕云十六州包含了长城的重要关隘,以及各种各样的崇山峻岭,简单概括就是易守难攻,契丹如果得到燕云十六州,那行了,直接就等于是拆除了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北部防线。
这无论是后唐,还是后唐之后的中原政权,门户通开,契丹人是随时随地,想来就来。
以前阿保机南下劫掠或交战,他必须要突破长城防线,如此险地,一旦动兵,契丹军队将要面临巨大的风险和后勤压力。
风险是,你翻山越岭的时候,中原军队就能出其不意,趁其不备的对你发动进攻,后勤压力是,这路不好走,粮食你就运的慢,运的麻烦,参考一下当年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其实未必是蜀军的战斗力不行,而多半是吃了粮草运输的亏。
现在好了,燕云十六州被契丹人掌握了,契丹是进可攻,退可守,主动权一下子全丢了。
何况,燕云地区,你听起来好像是边塞之地,好像发展不好,实际上那是当时经济高度发达,人口相当稠密的农耕区。
(幽燕之地)
这么一块风水宝地落到契丹人的手里,契丹的经济实力,人口基数都会大大增强,何况契丹本身就积极吸纳汉文化,这回在燕云地区又将获得大量掌握先进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汉人,所以石敬瑭的来信和许诺,对耶律德光来说,那和中彩票是一样的。
耶律德光没有半点犹豫,他立刻亲率骑兵五万,从雁门关而入,准备支援石敬瑭。
契丹军一路疾驰,直抵晋阳,并在晋阳城下就地击败了围城的后唐军。
这个时候的后唐军,只是战败,而不是覆灭,所以后唐将领高行周,符彦卿在契丹军队以东重新集结兵力进攻,而张敬达和杨光远则在契丹军队以西发动进攻,想要来个夹击。
当然,还是失败了。
很可惜,当时的契丹军队的战斗力,比较高,可以说远超中原军队。
其一,是契丹当时全民皆兵,只要男子成年,就必须服兵役,所以在数量上他们有优势,只要打仗,就能立刻组织起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
其二,契丹的兵种,主要是骑兵,而后唐的军队,主要是步兵,当然也有骑兵,但是少,而且后唐骑兵乘骑的马匹素质,普遍不如契丹骑兵的马,契丹兵的马,是蒙古马,耐力佳,适应性强,不挑伙食胃口好,非常的适合长途奔袭和闪电作战。
其三,契丹的士兵们,普遍在骑射本领上都很出众,他们使用一种类似于今天的复合反曲弓,威力大,射程远,精度高,配合上他们的战马,那就是古代高速机动部队。
其四,我们总是下意识的,会把游牧民族,比如契丹人,契丹兵,想象的很野蛮,很粗犷,认为他们没有纪律,不听指挥,完全就是尚未开化的野蛮人,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契丹的两代君王,阿保机和耶律德光都堪称明主,他们打造了可靠的队伍,建立了严明的军纪,相比之下中原军队中人人自危,动辄哗变,契丹人的纪律性可能还会更高一点。
(契丹士兵 壁画)
其五,耶律德光不愧是和太祖身经百战练出来的雄主,他在战术指挥上很有一套,我们来看记载:
契丹遣轻骑三千,不被甲,直犯其陈...契丹伏兵自东北起,冲唐兵断而为二...契丹纵兵乘之,唐兵大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
您可以看得出来,尽管在人数,装备,战斗力上都有明显优势,但耶律德光并不轻敌冒进,而是采用了“诱敌深入,迂回包抄,骑射消耗,趁机突击”这样的战术,一下子就把后唐军队给打了个措手不及。
想一下,你的面前突然出现了一支契丹军队,这支契丹军队,一开始只派一支小股部队和你交战,假装打不过你,你认为有机可乘,所以你就带领主力猛追。
你在前边追着呢,人家的主力军队因为是骑兵,跑得快,人家已经偷偷的绕到了你的身后,开始攻击你的后军了。
你正要调转身形,积极防御,结果突然发现,怎么四面八方都是骑兵?这些骑兵是转圈射箭,火力密集,让你难以招架,怎么躲都躲不了,纯纯成了活靶子。
最后,等你手忙脚乱,阵脚大乱,契丹人中的重甲部队再向你发起猛冲。
绝望,实在是绝望。
张敬达也是一代名将,但是这样的战术和打法,他不能抵挡,最终落败,但是要说张敬达也真的是有韧性,打了败仗,他不退走,反而是就地修筑营寨,收拢残兵,要和契丹人做长期对峙。
的确,当时的张敬达,就算是接连惨败,但他手里仍然有兵五万,战马一万,完全有能力再和契丹人all in一把。
只是,从来都是将效死,卒先溃,张敬达孤旌独奋,可他手下的将士们确是众橹皆降。
(大战过后)
因为张敬达是扎寨防守嘛,当务之急他必须要突围出去,部将高行周和符彦卿几次突围都无功而返,士卒大多死伤,士气很差,那这个时候另外两个部将,一个安审琦,一个杨光远,俩人就劝张敬达,说再这么耗下去,也是死路一条,我看还不如投降于契丹人。
当时的情况是:
众寡不敌,皆无功,刍粮俱竭,削柿淘粪以饲马,马相啖,尾鬣皆秃,死则将士分食之,《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
张敬达所部,他们多次尝试突围,都失败了,粮草也因此而耗尽,士卒们没饭吃,只好刮削树皮,淘洗马粪,至于战马,也吃不上粮草,据说饿的这些马相互啃咬,把尾巴和鬃毛都被啃秃了,战马陆续死去之后,士卒们又开始分食马肉。
现代社会,吃饱穿暖,丰衣足食,很多人是宁愿挨饿也要减肥,很少有人真的体会过饥肠辘辘,吃不上饭的感觉,正是因为我们很少体会这种感觉,所以我们总是认为饥饿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回首历史,回看封建时代,饥饿却始终如影随形,那个时候的人,真的是会饿死的。
现在你找来一个年轻人,你说一个人饿死了,他只会觉得魔幻。
翻看史书,人相食,人饿死,易子而食,食土而死的记载,却是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如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中,则更加常见。
当饥饿和饿死的威胁笼罩到张敬达的军队中时,士卒们的生理本能将会压倒忠诚,他们的胃袋将会比心脏更早投降。
但是,张敬达不投降。
他也饿,他也害怕,他也沮丧,他也怕死,他也被不良情绪所感染,但是他就是不投降。
为什么?
因为人类最锋利的武器,从来都不是牙齿,而是咬紧牙关里锁住的灵魂。
众将请降,张敬达则一字一句的说:
我受明宗和当今天子的恩情,为将却打了败仗,已经是很大的罪过了,又怎么敢投降呢?我想援军一定很快就到了,请大家再跟我坚持一下,如果援军始终不到,那么请诸位斩掉我的头颅,然后拿着我的头去邀功请赏!
(宁死不降 张敬达)
张敬达的意思是,你们愿意投降就投降,我张敬达,誓死不降。
可惜啊,张敬达的一番慷慨陈词,没有唤起军中男儿的血性,在一个清冷的早上,他被部将杨光远偷袭,杨光远将他杀死,然后携着他的尸体,带领大军投降了耶律德光。
对耶律德光来说,张敬达作为敌人,无疑是让人头痛的,因为张敬达的兽穷则啮,负隅顽抗,这在极大程度上拖慢了耶律德光南下的步伐,可是在得知了张敬达的死讯之后,耶律德光却并没有欢呼雀跃,而是对着自己的士卒和前来投降的将士们沉痛的说:
为人臣者,当如此!
耶律德光收敛了张敬达的遗骨,将他厚葬一番,甚至就连石敬瑭,后来做了皇帝之后,也对张敬达十分欣赏,石敬瑭找到了张敬达的家人,供养他们的禄米,张敬达生前的财产,石敬瑭也全都还给了张敬达的后人。
耶律德光也好,石敬瑭也罢,在这场战争里,他们是胜利者,但是他们并不鄙夷唾弃失败者,反而把失败者当成了道德的标杆。
这足以说明,无论胡汉,无论治乱,总得有人仰望星空,即便是在武力至上的五代,统治者仍然不得不向忠义价值观低头,作为枭雄,作为那个时代的割据统治者,他们都深刻的明白——
暴力可以赢得战场,但只有道德才能赢得历史。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卷三十三》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
张萌.燕云十六州地区辽代纪年墓研究.东方收藏,2022
王振芳,王涛.五代时期后唐军征晋阳之战地名纠误.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