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冬,青海西宁的马步芳公馆前,一块“国家4A级景区”的牌匾被悄然卸下。这座耗资3000万大洋建造的“馨庐”,曾以精美玉石垒砌的宅院和精心美化的历史解说词吸引游客,将它的主人——民国“青海王”马步芳塑造成“兴办教育、绿化西北”的圣人。
而在展厅之外,公馆斑驳的墙根下,一位七旬老者愤然质问:“这房子是马步芳搜刮民脂民膏建的,活埋红军的刽子手,怎么就成了功臣?”
一、血色河西:西路军的两万冤魂
1936年深冬,甘肃河西走廊的风雪裹挟着血腥气。红军西路军两万余人因孤军深入、弹尽粮绝,遭马步芳麾下十万“马家军”围剿。被俘的红军官兵被推进土坑活埋,绑在木桩上剖心取胆,女战士遭凌辱后转卖为奴。仅在张掖一地,就有3257名红军遇害,其中活埋269人,火烧56人,割舌挖心者不计其数。红九军军长孙玉清被俘后坚贞不屈,马步芳亲令斩首示众,头颅悬于西宁城楼三日。
毛泽东在延安获悉噩耗,悲愤难平。13年后,当彭德怀率第一野战军西进时,他下达了一道罕见的死命令:“对马步芳部,只准全歼,绝不受降!”这道指令背后,是5600余名西路军将士的血债,也是中共领袖对暴行最决绝的清算。
二、荒淫暴君:“除生我我生者,无不奸”
马步芳的残暴不仅限于战场。主政青海期间,他公然宣称“除生我者、我生者外,无不奸”,将西宁街头变为狩猎场。亲兵驾驶密闭卡车尾随其巡街,发现貌美女子便强掳上车送入公馆。他豢养数十名“乳姐”,每日饮人乳并纵欲;为霸占一对姐妹,灭门其全家三人。流亡沙特后,58岁的他竟强逼17岁亲侄女为妾,侄女逃至阳台呼救,两人当街对骂,惊动沙特警方。据侨民控诉,其一生染指女性逾五千人。
这位自封的“虔诚穆斯林”,用搜刮的民财堆砌奢靡生活。1949年兰州战役前夕,他斥重金租用陈纳德“飞虎队”9架飞机,将数十箱黄金珠宝运往香港,再转至沙特。当彭德怀的炮火轰开兰州城门时,马步芳早已携家眷遁逃,只留下负隅顽抗的士兵沦为炮灰。
三、公馆闹剧:屠夫变“圣人”的荒唐十二年
马步芳公馆的魔幻转身始于21世纪初。这座占地3万平方米的“馨庐”,因建筑工艺独特被列为青海省级文物。但景区开放后,解说词却将历史撕裂:展厅大肆宣扬马步芳“植树造林”“兴办教育”“抗日救国”,对其暴行只字不提。导游向游客夸赞:“他是清廉的好长官,公馆的玉石都是自愿捐赠的!”一位参观者愤然记录:“马步芳简直被包装成了圣人!”
2012年,网友发文揭露公馆美化暴行,引发舆论哗然。面对质疑,青海文物管理局轻描淡写归咎于“个别导游不严谨”。四年后,作家刘典再次抨击:“历史岂是用来愚弄的?”这一次,官方终于行动——2016年12月,国家旅游局以“旅游功能丧失”为由,将公馆踢出4A景区名录。颇具讽刺的是,摘牌理由虽未明提“洗白”,但舆论共识是:血色历史不容玉石装点。
四、回望与镜鉴:我们如何安放暴君遗产?
马步芳公馆的争议,暴露出历史记忆的脆弱性。在青海民间,个别老人因其“植树治沙”举措偶有微词,但回族群体对其评价始终负面。一位穆斯林学者直言:“他利用宗教巩固权力,但奸淫掳掠全违教义,代表不了回族!”
公馆摘牌后,青海将其定性为“反面教材展厅”。这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哈尔滨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逻辑一致:保存罪证,是为警示后世;粉饰罪恶,则是二次谋杀。如今,当游客驻足“馨庐”的玉石墙前,解说词终添上沉重一笔:“此宅建材源于民脂民膏,其主马步芳系战犯,残杀红军、鱼肉西北,1975年殁于沙特。”
血写的名字,擦不掉的罪证
马步芳病逝中东五十年后,其公馆牌匾落地。这不是一段历史的终结,而是一个民族对记忆的校准——暴君可以逃过审判,但历史绝不签发赦免状。那些被活埋于河西走廊的英魂,那些在“馨庐”高墙下哭泣的女子,终于等到了正义的刻度:罪孽不会被财富稀释,也不会被玉石掩埋。
【参考资料】:
《青海文史资料辑:马步芳暴政实录》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
《西北军阀与民国政治》
《青海日报:马步芳公馆整改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