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9月中旬的一天,林彪带着一行人来到井冈山视察,这是他时隔多年后,再次回到井冈山。
林彪
林彪上山以后,对警卫人员说:“创立井冈山根据地几十年了,没有这块立足之地,就没有今天。如果不是因为这里的天时地利条件好,就很难保住这块弹丸之地。有了它,才保住了红军,最后打下了整个江山。应该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军的发祥之地……”
林彪一向沉默寡言,这天竟然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可谓是十分难得了。
第二天,林彪继续在井冈山视察,他走着走着,突然在一棵大树前停住。此时林彪用手指着树干,深情地说:“我认识它,这棵树起码有百年树龄了!想当年,毛主席领着红军战士挑粮上山,常常在这棵树下歇脚,这棵树也算是‘革命功臣’了。”
这天林彪诗兴大发,填下了一首《西江月·重上井冈山》的词,并呈送毛泽东阅:
繁茂三湾竹树,苍茫五哨云烟。井冈山搏斗忆当年,唤起人间巨变。红日光弥宇宙,战旗涌作重洋。工农亿万志昂扬,誓把敌顽埋葬。
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英雄烈士没蒿莱,生死艰难度外。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辉煌胜利尽开颜,斗志不容稍减。
毛泽东看到这首词后,微微一笑,然后用铅笔在“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这句话正面划了两条粗杠,并打了一个问号,他说:“这是历史公案,不要再翻了。”
毛泽东和林彪
为什么毛泽东要这么说呢?这就得从井冈山时期说起了。
1927年南昌起义后,8月10日,周恩来叫陈毅到25师73团当指导员,他对陈毅说:“73团是我们党最早建立的一支武装,在北伐战争中有‘铁军’之称。现在有2000多人,你要好好地去工作,不要嫌官小。”
陈毅连忙回答说:“什幺小哩,你叫我当连指导员我都干,只要搞武装我就干。”
陈毅来到73团报到的那天,一个年轻人急匆匆地跑进团部,向团长黄浩声报告说:“报告团长,我们连120块毫洋的伙食钱给勤务员背跑了,我连的伙食钱现在发不出来。”
黄浩声听后大怒:“你怎么搞的?自己为什么不背伙食钱,现在经费这么困难!我要枪毙你!”
年轻人解释说:“这个勤务员是我的表弟,本以为可以相信,不料却拐款逃跑。”
此时陈毅问年轻人:“你是哪个连的?叫什么名字?”
年轻人高声回答:“7连连长,林彪。”
年轻时的林彪
陈毅于是对黄浩声说:“他已经把钱都丢掉了,现在要准备打仗,只好由公家给他补发算了。不然,他这个连长到哪儿去搞钱呢?”
黄浩声点头表示同意。随后陈毅又对林彪说:“林彪同志,你既然当连长,以后伙食钱无论如何要自己背,你自己不背,让人再拐跑了怎么办?”
林彪感激地回答说:“感谢团里的决定,以后我保证自己背伙食钱!”
南昌起义失败以后,朱德、陈毅带领起义部队余部在1928年4月来到宁冈县的砻市,同毛泽东直接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两军会师以后,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林彪被任命为第28团1营营长。
朱毛会师
不久以后,红四军在井冈山茨坪开会,林彪在会上慷慨陈词:“敌人来进攻,红军集中打敌人;敌人打走了,消灭了,红军就分散做群众工作,打土豪分田地,组织赤卫队,建立苏维埃。”
当时毛泽东还不认识林彪,他问陈毅:“这是哪一个?”
陈毅说:“他是28团1营营长林彪,树林子里三只虎。”
此时的林彪已经带队打过不少胜仗,毛泽东也听说过他。会议结束后,毛泽东把林彪留了下来,并好好地夸奖了他,林彪谦虚地说:“谢谢毛委员!”
毛泽东笑着说:“谢什么哟,我们是同一个灶吃饭的人。你有20岁了吧?”
林彪回答:“21岁。”
“哦,21岁了。还不过是个娃娃么,今后有得仗打,有得事做,我真羡慕你们这个年龄!”
毛泽东和林彪
陈毅在一旁补充说:“他是黄埔4期生,打过好多胜仗!”
初次见面,毛泽东对林彪的印象很好,认为他不仅年轻,而且思想敏锐,又能打仗,只要好好培养,可担重任。
在毛泽东的培养下,林彪在1929年3月被提升为红4军第1纵队司令员。但随着敌人不断派兵围剿井冈山,林彪见强敌我弱,井冈山又地域狭小,渐渐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他曾多次发过牢骚:“现在边界很困难,只有红米饭、南瓜汤是不行的,一定要打出山去,否则没法维持。”“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
1929年5月18日,红四军在瑞金召开前委扩大会议,讨论时局和红军行动计划,林彪竟然在会上发表悲观言论,主张红军应该在粤赣边界区域流动游击。他的发言当即遭到了毛泽东的批评。
不久以后,红军攻占福建上杭县城,林彪又几次向前委写信,提出要去上海工作或去苏联学习。
对于林彪思想上的错误,毛泽东起初并没有太在意,因为在他的眼里,林彪还是个“娃娃”,因此他曾对何长工说:“林彪的说法是小孩子之见。”这也间接导致林彪的悲观情绪越来越厉害。
1930年元旦,林彪提笔给毛泽东和陈毅写信,信的内容除向他们俩人祝贺新年外,还建议前委召开一个扩大会。在信中,林彪继续坚持对形势的悲观估计,他甚至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井冈山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此时毛泽东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经过思考,他认为这种悲观的思想并非林彪一人所有,在红四军内部也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种思想的根源,在于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殖民地的特点搞清楚。因此毛泽东决定给林彪回一封信,既对他本人、也对红四军内部的这种悲观情绪进行一次系统的批评。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利用难得的短暂战斗间隙,在晚上秉烛夜书,给林彪写下了一封六七千字的回信。对林彪的悲观思想,毛泽东从4个方面进行了批评:
1.中国的革命力量虽然弱,但当时的反革命力量也是弱的。
2.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力量形式上虽然弱小,但却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这是问题的实质。
3.反革命力量表面上强大,本质上却是虚弱的。
4.革命高潮能否到来是由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向前发展决定的。当时全国都已经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
毛泽东给林彪的回信
毛泽东还在信中说:
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
这句话经过概括,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林彪读到这封信已经是一个月之后了,他深受触动,再也不提那些悲观的想法了。同时毛泽东为了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还要求军党代表办公室把信发给红四军营以上干部阅读,从而对统一当时部队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48年,中共中央决定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时,准备收入这封信。当时在东北的林彪听说后,马上给中央和毛泽东发电报说:“为不致在群众中引起误会起见,我认为只公布信的全文,而不必公布我的姓名,以免对中央内情不了解的人发生种种无谓的猜测。”
毛泽东收到电报后,出于对林彪的爱护,于是指示说这封信不要出版。所以在1948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里,最后没有收入这封信。
1950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由中央统一编辑《毛泽东选集》,由于这封信对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它再次入选。不过这封信出版时,毛泽东删去了对林彪点名批评的部分,同时把题目改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过在建国以后,林彪始终对这封信耿耿于怀,这封信毕竟对他来说是不光彩的。所以林彪重上井冈山以后,写的词里才会有“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这样后人读到这首词时,自然不会认为林彪在井冈山时曾有过悲观情绪了。
毛泽东当然清楚林彪的想法,所以他才会打出一个问号,这也是他实事求是思想的一贯表现。
1991年7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在建党70周年之际正式出版发行。这封信再次被收入其中,标题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作者简介:帝哥,一位90后上班族,专职写作2年,已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发表多篇10万+的爆文。如果你对自媒体、写作、赚钱感兴趣,想每个月都能靠下班时间做副业、兼职,可以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帝哥说史”,一起探讨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