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地位于我国四川一带,这里不仅民风淳朴,而且以地势险峻、山峦叠嶂被古人誉为“天险”之地。
在这片土地上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
许多熟悉三国历史或者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会对蜀汉并不陌生,不论是大忠大义的刘备还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都给我们留下来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定天下的政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刘氏政权定都于蜀地,身边也有孔明、赵云等英雄人物为臣子,可谓是所有的优势占尽。
那么为何最后夺取天下的却不是蜀汉,而是曹魏呢?
蜀汉最初也有想要一统中原、击败曹魏的野心,为此诸葛亮进行了多次北伐,那么为何诸葛亮却败多胜少?
其实从第一次北伐就可以看出来,一场战争便让蜀汉损失了11位大将,也预示着这是一个不好的开端。
蜀汉的劣势
蜀汉总体来说虽然优势不少,但是这些优势也可能转化为劣势。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蜀汉在三国之中的国土面积最少,同时人口也是所有政权中最少的。
据统计,蜀汉即使在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可以用来被充当劳动力的人口也只有90万,而可以被称之为正规军的精壮士兵只有十万两千人。
对比同时期曹魏和孙吴的1300万和550万,不足百万的蜀汉不过是其他两个国家的几分之一。
过去不比如今,如今的军队已然不再依靠人海战术,国家着重发展的是高科技武器和相应人才。
而在过去那个不发达的年代,战争依然处于冷兵器阶段,所以力气大的精壮男子就成了是否能获胜的关键因素。
而蜀汉可以被充为军队的人口少,自然天生就处于劣势。
其次就是国土少造成可利用的资源也不多,同时蜀汉虽然成也“天险”,败也“天险”,蜀汉的地形复杂,可利用的土地大部分都在都城附近。
险峻的山川和盆地也不适合放牧,再加上西南地区在当时多处都未开化,所以零散的蛮族也成为了分散蜀汉政权精力的一大要素。
相比占有中原大片沃土的曹魏和因为临海有利于通商的孙吴,蜀汉在地理位置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肯定很多人都想不到,那就是蜀汉缺乏人才。
要知道论人才蜀汉是储备最多的地方,为何如今居然沦落到“无人可用”的情况呢?
其实蜀汉前期确实有许多的人才环绕辅佐,可是随着时间发展,这些人才要么战死要么老去,新一代的谋士也意识到蜀汉天然的劣势所在,于是大部分都投奔到魏、吴门下。
而且蜀汉朝廷内的人才也逐渐分成两大派,一部分是以荆州人为主的“荆州派系”,另一方是以都城益州人为主的“益州派系”,二者相互在朝政上排挤。
甚至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以左右朝政的方式打压对方,把蜀国的政治搞得一团糟。
诸葛亮在世时还可以对他们稍作压制,把朝堂管理得井井有条,可是随着一代谋士的去世,刘禅也不是一个拥有政治头脑的君主,这就让蜀汉朝廷不复当年的清明。
北伐的目的
按理说蜀汉刚刚建国,眼下需要做的就是安抚百姓、发展经济,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反而要走反路,选择进行劳民伤财的北伐战争呢?
一方面是因为刘备终身的愿望就是匡扶汉室,即使在去世之前也对这个目标念念不忘。
诸葛亮与刘备感情深厚,也深知刘备对复兴汉家江山的愿望,所以在刘备去世后他继承了刘备的遗愿,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汉家重新光复。
其次就是转移朝廷上的矛盾,朝廷之间拉帮结伙的势头在诸葛亮在世时就已经展露,为了平衡政治势力,诸葛亮必须要做出一个可以转移所有人注意力、将人心聚拢在一起的举动。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曹魏是所有势力中实力最强悍的,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北伐要直接朝着最强大的曹魏进攻。而不选择胜算大一些的孙吴的原因。
彼时孙吴和蜀汉都在恢复元气,二者相差实力不算太大,而曹魏在当时就已经大有称霸中原之势头。
若让它继续发展下去,那么很可能就如同战国时期的秦国那样,六国合纵都无法打败。
所以说诸葛亮的北伐看似轻率,实则是深谋远虑,在当时的背景下他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奋力一搏。
这也让如今的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大智慧。
北伐失败
诸葛亮前前后后进行了4次北伐,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就是第一次北伐,在这场北伐之前,诸葛亮还留下来了传世名篇《出师表》。
本来蜀汉的军队一路上攻下了曹魏多座重镇,但是一场失败却打乱了诸葛亮的全盘计划。
失败的就是马谡与张郃的街亭之战,街亭位于要塞,是连接其他重镇的必经之路,只有成功占领,才能形成一道易守难攻的防御线。
诸葛亮没想到经验丰富的马谡等人会失败于此,于是接下来的计划也不能顺利进行,这就给了曹魏喘息和反扑的机会,接下来的几场战争都以蜀汉的失败而告终。
最后这场北伐也以失败而结束。而且这并不是一场普通的失败,诸葛亮北伐可以说是尽全国之力,所有蜀汉人才齐齐出动。
结果不仅结果不好,这些人才和兵力也元气大伤,光是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名将就多达11位之久,这也导致了蜀汉人才后继无人。
那么这些人都有谁呢?答案就是阳群、阎芝、马玉、刘郃、丁立、白寿、邓铜、马谡、李盛、张休,以及大名鼎鼎的赵云。
其中前几位都是牺牲于现战场,而马谡、李盛、张休三人是因为在关键战争中失败被诸葛亮以军法处置。
赵云本人并没有在战争中牺牲,而是因为年事已高,再经历了多场战斗,最终体力不支病倒,战争结束不久就病逝了。
赵云与之后诸葛亮的病逝也意味着蜀汉乃至整个三国的换代更新,而新时期的三国也与《三国演义》中截然不同。
多重劣势的加持加上无可用之人,让蜀汉的灭亡与曹魏的称霸成为了必然。
不过最后曹魏虽然成为了天下之主,却在两代之后被蛰伏多年的司马氏取代,从此开启了数百年之久的晋朝,而魏国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也算是历史给人们开得一个小玩笑吧。
结语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北伐并不是鲁莽行事,若是街亭的战争没有失败,那么或许历史将会从此改写,可惜事实就是事实,历史没有如果。
诸葛亮或许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因为对“知遇之恩”的执着,让诸葛亮接下来又进行了3次北伐,这种精神让人赞叹也令人感动。
蜀汉已经失败,历史无法取代,唯一留下来的只有那篇字字泣血的《出师表》仍然为人所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