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的是,在1955年9月27日的第一次授衔大会上,“001”号军衔命令状的持有者是贺龙元帅。
贺龙
在新中国“从无到有”的过程中,贺龙元帅是呕心沥血,披荆斩棘,此等桂冠落在他的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但鲜少有人知道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号烈士却被毛主席赐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这个小人物不仅成为了共和国第一号烈士,在拟定授衔名单,有人提及他名字的时候,毛主席竟止不住地流下泪来,汇报不得不中断。
图片源自网络
而更少人知道的是,此人还与贺龙元帅有过一段在“黑暗”中并肩战斗的岁月,不过两人之中只有贺龙元帅一人见到了光明。
这个“小人物”便是段德昌。
遇害时仅29岁
1933年5月1日,天空中又有一道流星滑落。
因为段德昌牺牲了。
在生命的最后光景里,段德昌沉重地说出了一句“不要忘记共产党,更不要忘记洪湖苏区的人民”。
段德昌
事实的发展顺序是,中国共产党抵御住了所有的攻击,从枪林弹雨中走出,建立了新中国,不仅洪湖苏区的人民未有相忘,所有的中国同胞也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之下,抽身于战火,过上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安稳日子。
而至于杀害段德昌的“刽子手”,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时间进入1932年夏天,国民党反动派集结火力,准备对洪湖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
形势空前严峻,段德昌和贺龙元帅一致认为应将兵力转移至外线,从而利用运动和游击相结合的方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这是正确的举措,但是夏曦却根本听不进这些,最终使红军失去了粉碎敌人的最后一丝希望,伤亡惨重。
夏曦
灾难本是夏曦的一手铸就,但是他却公然将责任推到段德昌的身上,还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手刃了一批忠诚的共产党员。
夏曦盲目了心智,但是段德昌却没有。
他因为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而被夏曦视作自己的死对头,在1933年歼灭敌军的有功情况之下,夏曦却罔顾事实,毫无理由的将段德昌逮捕。
面对夏曦的自作主张,贺龙等人坚决反对其杀害段德昌的决定。
贺龙
但为了“报仇”,夏曦却不顾所有人的反对,一意孤行地在1933年的5月1日杀害了段德昌。
本应是我党的肱骨之力,可却因为夏曦就此惨死,所有人都很难过。
要知道,段德昌真的是一位杰出的人才。
1904年8月19日,段德昌出生在湖南省益阳市的一户农村,他与伟大领袖毛主席都是出自一个省份的人才。
段德昌
或许因为这层原因,两人的缘分已经在冥冥之中埋下。
1912年3月,昏庸暴力的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宣布就任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
没有本事的他上任之后功德一件没有不说,在1918年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更是激发了群众的强烈不满。
不少学生走上街头,用口号表决对邪恶之风的不满,尚在读书的段德昌也参加了5月7日的游行示威活动。
别看他人小,但是在喊口号的时候,段德昌的声音可是一点都不低。
他的心脏因为激动而始终是猛烈跳动,在咚咚的声响中,段德昌意识到自己是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他愿意为这件事情奋斗终生。
1925年5月30日的五卅惨案发生之后,段德昌进入南昌县城第一国民小学任教,闲不下来的他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而段德昌的报国之心,也再一次体现在实际活动之上。
图片源自网络
听闻有奸商偷运仇祸,段德昌亲率一批调查员日夜守在县城的沿河码头,一旦有船来往,无论顶着谁的名号,全部没用,一律严查。
等到8月9日的时候,还真让他有了收获。
“董洪顺”号上发现了大批仇祸,段德昌当即宣布全部没收,其所在的县城迅速涌起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而作为首当其冲者,段德昌更是在1925年的9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可对于我党而言,段德昌的加入注入的却是两股力量,因为在中国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彭德怀,正是在段德昌的介绍下,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谱写了日后的丰功伟绩。
图片源自网络
跟定共产党 不回头
1926年5月,解放军进攻武昌。
彭德怀与段德昌因此相识,在两人的一次促膝长谈中,彭德怀问出了一个出乎段德昌意料的问题“共产党员打仗为什么这么勇敢?”
“因为理想,那个消灭剥削制度,为全国工人农民谋福利的理想”。
短短一句话,却对彭德怀感触颇深,他坚定了自己“跟定共产党不回头”的心思,也在段德昌的介绍之下,如愿以偿。
彭德怀
可实际是,段德昌不仅是优秀的共产党人,还是远近闻名的常胜将军。
“有贺不倒,无段不胜”的打油诗将段德昌与贺龙元帅相提并论,就足见他的实力到底有多强。
图片源自网络
据说,身为湘鄂根据地的主要战将与战役组织者,洪湖苏区的每一场胜仗都有段德昌的功劳。
而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据说”却并非是空穴来风。
1932年1月19日,红军计划袭击皂市。
身为国民党在襄北苏区的战略枢纽,其难打程度是可见一斑。
因此一开始的时候,段德昌并未指挥将士们硬上,而是小使巧劲,派出小部队诱敌,打算等敌人出窝之后再打。
但是敌人不吃这一套。
段德昌也并未气馁,而是审时度势,决定以分割包围的作战策略拿下陈家河与龙王集这两处制高点。
图片源自网络
一个多小时过去,敌军4000余人尽数被俘。
拿下皂市之后,贺龙顺利率军度过襄河,兵威大胜。
而进入2月,嚣张的敌军放话“清缴”,担此大任的是韩昌俊。
面对敌人首尾的呼应之势,段德昌丝毫不惧,利用雨夜的优势,冒雨急行,在敌人因为下雨踌躇犹豫的时候,给敌一猝不及防,全歼4000余人,韩昌俊也被俘。
除此之外,在文家墩和新沟嘴的战役之中,段德昌也是战功显赫,前后加起来的杀敌数足足有上万人,缴获的枪支也足足有上万支。
一位是战功赫赫的将军,一位是我党我军的总谋略家,毛主席与段德昌究竟是什么关系?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人又是在何机缘之下建立联系的呢?
毛主席(右一)
事情还要从1921年的春天开始说起。
彼时的毛主席的身份是省督学,而段德昌还只是一个南县高等教学的一名老师。
他一边向毛主席介绍青年学子希望革除旧弊,倡导新学的所愿,一边像朋友一样感慨,“改造中国之任重道远”。
毛主席意识到段德昌是一个有理想和抱负的人,他的舞台不是只有三寸,而是国家万顷。
于是他将随身携带包裹中的《新青年》掏出赠予段德昌,段德昌欣喜地接过,笑着说出一句“这和我父亲早年送给我的书一样,我就爱读这些进步书籍”。
毛主席
原来,段德昌的父亲是一个读书人,早年间就留学日本,回国之后也是长期因为从政所以呆在外地。
父子两人是聚少离多,但是段德昌的生活却并不枯燥和无聊。
他有很多朋友,但是因为《新青年》,毛主席也成为其一。
一向求贤若渴、重视人才的毛主席眼神发光的对段德昌说“我们这一代要挺身而出,与旧时代抗争,与命运的不公抗争,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新世界出来”。
段德昌
段德昌激动地点头,而在1922年的时候,毛主席也将一份惊喜送到了段德昌的手中。
毛主席的“老朋友”
“德昌亲启,你应该去长沙读中学,以期投身于省城的革命活动”。
面对毛主席的亲笔信,段德昌选择了接受,而在长沙的时间里,两人也时常会面,参加革命活动。
毛主席(右)
时间的推移加固了友谊的深厚,而在1924年的时候,段德昌更是与何长工一起在南山创办了新华中学,开展新式教育。
辟旧践新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而段德昌与毛主席也在1926年春天的一个傍晚相遇。
彼时的毛主席刚从李富春的政治讲习班回来,而段德昌也刚从学校准备回家。
李富春
两人在暮色沉沉之中辨出了对方的样子,毛主席也热烈的邀请段德昌到自己的的寓所小聚。
虽不至于是顶峰相见,但彼时的二人却也是在越变越好。
年长段德昌11岁的毛主席也是再一次助力段德昌的成长。
他以中共湘区委员的身份将段德昌派至黄埔军校学习,在这里,段德昌又认识了周总理。
图片源自网络
周总理由衷地赞他为“文物全才”,可在中山舰之后,小肚鸡肠的蒋介石将其开除了学校。
周总理
蒋介石以为这样就可以对正义视而不见,但是在绝对的光明面前,即便或有乌云,但也只会是暂时的,而金子更是在哪都不会被掩盖住了光芒。
“德昌弟,有周总理的推荐和我的介绍,你就安心地去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
毛主席用一句话为被蒋介石开除之后的段德昌指明了道路,而一直接受正确思想教育的段德昌也是尽自己所能普及,彭老总只是其影响到的其中之一。
蒋介石
等到1927年的时候,段德昌的身份已经是《北伐周报》的主编。
在我军的队伍之中,有不少骁勇善战的将军,也有不少擅长拟定作战策略的参谋,但是像段德昌一样,文武全能发展的人才却是非常的可贵。
八一南昌起义,段德昌是参战士兵之一。
鄂西农村的武装斗争,段德昌凭借一己之力,点亮了荆江两岸的革命烈火,由此开辟了洪湖根据地,助力燎原之态的加速形成。
可即便是这样,段德昌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架子。
打了胜仗,段德昌也不骄傲,打了败仗,他也不气馁,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在反思中进步,革命才能从无到有”。
段德昌这么好,这么年轻,可是因为夏曦的错误,他的生命却终结在了最美的29岁。
他用自己的临终遗言警醒世人,而他的战友和上级,所有听到他离世的人脱口而出的第一句都是“好可惜”。
错误被纠正,而段德昌也从未被遗忘。
在1945年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上,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详细介绍了段德昌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事迹。
任弼时
夏曦强泼在他身上莫须有的罪名被彻底摘取,而党的七大也在1945年正式恢复了段德昌的名誉。
有人说,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遗忘。
但与段德昌并肩战斗过的战友没有忘记他,他的老朋友毛主席也从未相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空中飘荡,所有的中国人民也自那天挺起了腰板,自信的生活。
因为事物的繁忙以及需要仔细考究,所以对开国元帅们的授衔和烈士们的追封才在1955年的时候举行。
在诵读拟定名单的时候,有人提及段德昌的名字,毛主席是止不住地潸然泪下。
毛主席
身为国家主席,他因为功勋和卓越功绩将共和国第一号烈士的头衔赐给了段德昌,身为朋友,他用自己的眼泪,表示了对英年早逝好友的缅怀。
国已强,家已安,旧习已处,新社会发展蒸蒸日上。
只希看到这样,先辈们的心可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