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焕文与温吐秀两位革命老人是毛泽东夫人贺子珍和毛泽覃夫人贺怡的父母亲。
贺焕文原本是江西省永新县城的一位乡绅,因支持儿女革命而走上了一条艰辛的路。温吐秀跟随丈夫和女儿一起参加革命,作出了很大牺牲。他们的一生同样充满革命历史的光辉。
在新中国成立后,贺焕文夫妇被追授为革命烈士,也是对老人家一生的肯定。
贺焕文(1871—1938),1871年9月出生于永新县城西20公里烟阁乡黄竹岭村。
虽是祖辈务农,贺家却拥有较多的田山和房屋。贺焕文幼时读书,考取清末的秀才,成年后凭着家中殷实的资产,捐了个举人,后来当过安福县县长。
贺焕文的妻子温吐秀(?—1941年 ),是广东梅县人,父辈从粤迁徙江西永新。她待人和蔼,又读过几年书,识文断字。操持家务勤俭为本,支持丈夫兴家立业。
贺焕文和温吐秀生下二男三女。长子贺敏学、长女贺子珍、次子贺敏仁、次女贺怡、小女贺仙圆。
贺焕文为官清廉,为人忠厚,又爱说老实话,最后被人排挤出来,辞掉安福县县长职位。
回到永新后,贺焕文就在县衙里当个刑门师爷。他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经常为告状的平民免费写诉状。
有一次,为了主持公道,贺焕文被牵连进一场官司中,被捕下狱。温吐秀为了赎他出来,变卖了家中田产。
贺焕文出来后,不再进入官场。就在县城滨临禾水的南门租了个铺面,店铺有前后两栋,前栋经营杂货,后栋开设“海天春”茶馆。
温吐秀很会制作茶叶,制出来的茶叶清香甘甜,所以就开了这个茶馆。贺焕文帮着照应,记记账。
依靠这种小本生意,辛勤经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现在这座店铺还在,透着沧桑冷寂。
当年,“海天春”是一个极典型的南国小铺子,屋檐下有两一根顶梁柱,撑着一个突出街面的骑楼。
传说城里有个风水先生,在这铺子的前后左右绕了三遭,别人问他,他也不吭声,就走了。
怪的是,第二天,那个先生又来了,还带来了放大镜,连每个犄角旮旯都照遍了。
贺焕文问长问短问了老半天,这个先生才慢吞吞地说:“屋舍虽破,两栋支撑,不进钱财,就出人才。”
钱财是不见进,人才定要让他多多出来。
贺焕文,并不想让几个儿女守着茶馆过日子。几个儿女都先后被送到秀水小学和县城的福音学校读书。在家里、贺焕文还教给孩子们读一些古诗文。
不想这几个孩子并没向父亲安排的路去走,整天闹学潮,搞暴动。让父母终日里提心吊胆,却也无可奈何。
1926年春,大革命浪潮冲进永新县城。贺敏学、贺子珍和贺怡不由分说投入到革命洪流中。
贺家家中有田地,城里有店铺,吃穿不用愁。贺氏三兄妹却选择了革命的路。有人说他们是“自找苦吃”。
这时,贺焕文目睹大革命运动给永新城乡带来的新气象,进一步认识到子女们走的是一条为中国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道路。
在父母的支持下,贺家三兄妹都成为了革命骨干。贺敏学担任农民自卫军副总指挥、共青团县委副书记;贺子珍担任永新县第一任妇女部长;贺怡担任县委委员。
1927年春夏之交,风云突变,形势逆转,永新县阴霾密布。6月10日,永新县反革命势力猖獗一时,疯狂破坏和镇压工农民主运动。
担任农民自卫军副总指挥的贺敏学和十几名同志被捕;贺子珍在吉安未归。国民党反动派扬言要将贺家洗劫一空。他们荷枪实弹前往“海天春”捉人。
贺怡得到消息,连忙回家告诉父母。贺焕文一家逃到邻居的柴房里躲了几天。反动派没捉到人,把茶馆洗劫一空后占领,成了军营。
事变后,永新城内岗哨林立,只许进不许出。街上人心惶惶,商店关门闭户。在这一片白色恐怖中留在城内是很危险的,必须想办法迅速离开县城。
贺怡暗暗地叫姑妈到无亨利杂货店买了几尺白布,一匹一匹接起来。
当晚,夜深人静之时,贺怡带着父母趁着浓黑的夜色,悄悄地摸到城墙的僻静处。爬上城墙把白布的一头捆在墙壁旁的大树上,一头缠在腰上,轮流从城墙上爬下去,机智地逃出了县城,避免了杀身之祸。
三人沿禾水河连夜赶往吉安贺子珍处。贺焕文一家这次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贺焕文夫妇虽然逃脱了敌人的魔掌,但残暴的敌人却不放过他们的亲人。
他们留下来的小儿子贺敏仁和小女儿贺仙圆,由舅母收养。年仅16岁的贺仙圆因给狱中的大哥送情报,惨遭反动派残忍杀害。
敌人实行疯狂报复,派兵到贺焕文的老家黄竹岭村,把村里贺焕文叔伯兄弟及本家的房屋都烧成灰烬。
贺子珍三个堂弟贺敏亮、贺敏克、贺敏文及两个嫂子李四莲、杨兰英都惨遭杀害。贺焕文整个家族受到的牺牲是惨重的。
贺子珍
后来,因革命形势需要,贺子珍和已经营救出狱的哥哥贺敏学一起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贺子珍与当时任红四军党代表的毛泽东结为革命伴侣。
贺焕文、温吐秀、贺怡来到青原山。在旧相识高光和尚的安排下,贺焕文夫妇在斋堂当佣人,贺怡则化装成尼姑随堂诵经。
期间,吉安城内的反对派数次进山搜捕贺氏一家,均因高光和尚周密的掩护而得到保护。
风声过后,贺怡与吉安地下党组织联系上了,党组织把贺怡安排在吉安第四女中读书。
贺怡
1929年2月,贺怡调任中共赣西特委工作,特委机关设在吉安东固。
贺焕文随女儿来到东固,在特委机关担任刘士奇的文书,主要任务是刻钢板和抄文稿。
贺焕文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能较出色地完成任务。后来由于特委某些领导认为贺焕文曾经是乡绅,成份不好,不适宜在党政机关工作。
就这样贺焕文被解职,安排在陂头的列宁学校里教书。
贺焕文并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乐意去当教书匠。他厚实的国文功底在学校里得到了充分发挥。
除了教书,他还常为乡、村苏维埃政府抄写文告、通知等。到了过年,再热心地为当地的老百姓写对联。贺焕文总是来者不拒,欣然命笔。
1931年夏,毛泽覃担任中共永丰、吉安、泰和特委书记。贺怡任特委委员兼保卫局长。在这期间,他俩彼此倾心相爱,同年,二人结为夫妻。
1933年春,贺怡调任瑞金县委工作。贺焕文夫妇也随着来到瑞金。
贺焕文因多年劳累奔波,生活艰苦,又年逾六十,健康状况不佳,便没再去继续参加革命工作。
住在叶坪的毛泽东和贺子珍也常来看望父母,用积攒起来的一些伙食费买些营养品给两位老人滋补身体。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根据地,开始北上长征。
毛泽东和贺子珍临行时,特意去向父母告别,叮嘱两位老人家多加保重。
贺怡因身怀有孕,不能随军。时任红军独立师师长的毛泽覃在闽赣边区打游击。
1935年4月,在瑞金红林山战斗中,遭敌军包围壮烈牺牲,时年30岁。
经组织安排,贺老夫妇和贺怡又迁往离城30多里的偏僻山庄——赣县石灰山成坑,住在一栋大地主遗弃的破屋里。
1936年春,贺焕文夫妇再次转移到湖边岗边村。因贺氏吃斋就以作斋公掩护贺怡的地下工作 ,住在“三宝经堂”。
生活上由河西党组织供给米油菜蔬。并委托住在“三宝经堂”附近的革命同志钟元吉每日为老人家挑生活用水。
1937年年底,贺怡因工作需要,先后在吉安、韶关等地参加抗日救亡工作,贺焕文、温吐秀夫妇因年事已高,仍留在赣州居住。
1938年2月,贺焕文因病去世,享年68 岁。那时,他的子女都不在身边。
新四军领导项英等同志在信丰油山游击队,得知贺老病故噩耗,他们凑了银洋一百元,简单料理了老人家的后事。
贺焕文安葬在赣州湖边岗边村三堂庙后的小山包。
贺敏学当时在大余县池江任红四军办事处主任,匆忙赶来送别父亲。
贺敏学一家
贺焕文故去后,温吐秀孑然一身,很觉凄苦。1938年3月,党组织派人护送温吐秀北上,到延安投奔毛泽东、贺子珍。
途中,温吐秀化名胡氏,经过艰难辗转,来到延安。不料,她抵达延安时,方知贺子珍已在1937年8月离开延安去苏联治病。
由毛泽东妥善安排照料岳母温吐秀的生活。
1941年秋天,温吐秀因病去世,毛泽东个人承担费用,委托中办的同志与当地老乡,将她安葬在延安北关后山上。
解放后,人们才知道贺焕文、温吐秀是毛泽东的岳父母,以及他们后半生对革命所做的工作,油然而生敬意。
1955年,人民政府追认革命老人贺焕文、温吐秀为革命烈士。
1971年,贺敏学同志专门来到延安,去陵园祭奠母亲。他非常感谢延安的同志对母亲陵墓的看护,随后立碑。
下方立碑人署名:贺敏学、贺自珍、贺懿。
贺子珍姐妹的名字,都用了别字代替,并且还加了方框。其实,贺子珍当时仍健在,住在上海。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贺敏学有苦衷,这样处理是保护策略。
贺焕文烈士的墓仍在赣州,1984年,当地政府也对陵墓重新整修,并立碑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