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看陈庄歼灭战
◎马东明
陈庄歼灭战,又称陈庄战斗、陈庄大捷,开始于1939年9月25日晨,结束于9月30日晚,由陈庄夜袭战、横山岭-破门口阻击战、南北伍河和东柏山阵地战、冯沟和鲁柏山歼灭战等战斗组成;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120师主力、晋察冀军区部队、抗大二分校师生,在灵寿党政军民大力支援下,在以陈庄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对日军开展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山地伏击战,受到了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电贺嘉奖,被誉为抗战以来“最模范之歼灭战”;共歼灭日军独立第八混成旅团水原少将旅团长及以下日伪军1380余人,是八路军在河北一次性歼灭日军最多的一场战斗,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坚定了军民抗战信心。

陈庄歼灭战期间,八路军120师指挥部设在岔头刘家沟,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在此指挥了战斗。120师参战部队主要有:386旅旅长张宗逊、政委张平化率领的716团和4团,以及张仲翰、陈文彬率领的津南自卫军和杨嘉瑞、范忠祥率领的独一支队。陈祖林、肖锋率领的四分区五团和彭龙飞率领的四分区八区队,在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指挥下,参加了战斗。驻扎在陈庄一带的抗大二分校师生,在校长陈伯钧、副校长邵式平、政治部主任袁子钦带领下,积极投入战斗。战斗中,八路军指战员伤亡584人,其中,共产党员387人,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才是最忠诚于民族解放事业的中坚力量,才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陈庄歼灭战期间,灵寿县广大军民,在县委领导下,进行了全民动员,全力支援抗日前线。县成立支前总队,区成立大队,乡成立中队,由县区乡主要干部带领踊跃参战。县委书记齐文俭,亲自带领县基干队到燕川、刘庄一带配合四分区五团执行战斗任务,追歼残敌。各区委,组织了几十支担架队、运输队、向导队和2000多名游击队员、民兵和群众,参战支前、抢抬伤员、保障给养、带路歼敌,为陈庄歼灭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纪念陈庄歼灭战的伟大胜利和八路军战士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党和政府于1959年11月1日在横山湖主坝东山头南昙花楼山顶,修建了陈庄歼灭战纪念碑。纪念碑,坐北面南,占地面积40平方米,沿副坝有道路直达碑址。碑体通高3米,由碑身、碑座两部分组成,通体为汉白玉石料雕磨而成。其中,碑身高2米,呈平面五角形;碑座,高1米,为平面束腰式。纪念碑正面阴刻有“陈庄歼灭战纪念碑”八个楷书大字,其余四面共刻有464个字,记载了陈庄歼灭战的经过。文革期间,碑文中的“贺龙”二字曾被抹去。1978年,县文化主管部门对纪念碑进行了保护修复,建盖了碑亭、增添了花墙、美化了环境,让抗战精神和英雄史迹,与青山同在、与慈河共存。

总书记指出:“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如今,在陈庄歼灭战战场原址上,树立着“陈庄歼灭战纪念碑”,埋葬着陈庄歼灭战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建立了陈庄歼灭战陈列馆,以各种方式纪念着这段极不平凡的红色抗战历史。站在这片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上,面对用生命筑起的一座座丰碑,抗日救国的革命硝烟犹在身侧,感天动地的救亡呼号充盈耳旁,崇高庄严的革命气韵弥漫身心,顿时让我们清醒、让我们明白: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参阅: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灵寿县委员会:《贺龙元帅与陈庄歼灭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