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杀政治学改变中日轨迹,安倍晋三遇刺让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2022年07月14日18:49:09 历史 1069

文|邱立本

日本的暗杀政治学,不仅改变了日本的政治轨迹,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人熟悉的《马关条约》,都沾上了刺杀暴力的血迹。一八九五年三月二十四日,前往日本马关谈判甲午之战善后的清朝大臣李鸿章,被刺客小山丰太郎枪击左脸,血流满脸,溅血客途,情何以堪。

这是当时轰动全球的大事。李鸿章大难不死,逃过一劫。但日本立刻面对列强的压力,在外交谈判上失去了底气,放弃要求清朝割让辽东半岛,在赔偿军费上也少收了一亿两银子。但大清政府面对甲午之战的失败,必须割让台湾,导致宝岛被日本殖民统治五十年的痛史。

暗杀政治学改变中日轨迹,安倍晋三遇刺让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 天天要闻

二零零三年央视推出的六十集电视剧《走向共和》重现李鸿章遇刺的一幕,张黎导演、盛和煜、张建伟编剧,都非常重视细节,将李鸿章在春帆楼折冲斡旋的过程,描绘的丝丝入扣。饰演李鸿章的老演员王冰当时年龄六十多岁,与李鸿章相若,他历经政治运动的风暴,岁月风霜,说自己在“感情的存折里找到表演的依据”,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戏。

王冰拍摄签订《马关条约》的那场戏,因为情感饱满,彷若身临其境,剧组一位女性日文翻译事后不禁抱着他失声痛哭。王冰也说出李鸿章的那句名言:“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

暗杀政治学改变中日轨迹,安倍晋三遇刺让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 天天要闻

《走向共和》是近代史电视剧的奇葩,它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社会变化刻画入微,指出日本在甲午之战胜利,背后是举国动员、天皇励精图治的结果。剧中用了不少日本演员,重现明治时期的风土人情,展现日本既有强大希望、但也逐渐走向自我毁灭的时代氛围。新一代的政治激情甚至不惜动用政治暴力,消除任何阻挡军国主义道路的势力。

剧中对李鸿章的角色,改用同情理解的视角,打破过去痛骂他是“卖国贼”的论述。他在帝国夕阳的风雨飘摇中,以八面玲珑的身段,周旋于内外交迫的窘境中,尽量将损害减到最小。他在日本遇刺,但未伤到要害,但他内心深处已经伤心欲绝,发现孤臣无力之痛。后来还面对丘逢甲痛批“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的恶评。李鸿章遇刺的鲜血,未能阻止他在马关条约的签名,无法改变台湾被殖民的命运。

暗杀政治学改变中日轨迹,安倍晋三遇刺让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 天天要闻

但如今安倍在奈良街头的鲜血,却成为日本修改和平宪法的墨水。在民意的强大支持下,日本势将取消宪法第九条,走上扩军的道路,也将冲击台海局势,介入两岸关系。暗杀政治学成为权力变幻的加速器,奔向不确定年代的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贵州镇远:洪灾后 忙恢复 - 天天要闻

贵州镇远:洪灾后 忙恢复

6月28日晚至29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部分城区和乡镇出现洪涝灾害。当地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抢险救灾,积极开展灾后清淤、排水、抢修等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活生产。6月30日,在贵州省镇远县城关五小共和校区,老师在清理校园。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6月30日,商户在贵州省镇远县城...
致命的三次失误 - 天天要闻

致命的三次失误

项羽的人生巅峰是在公元前206年,因为他就是在这一年分封诸侯。要知道,当时的项羽可是诸侯的盟主,而刘邦仅仅只是十八路诸侯的其中一位诸侯。
文化中国行·红色文物|开天辟地 - 天天要闻

文化中国行·红色文物|开天辟地

上海,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石库门小楼静静矗立,乌漆木门、雕花门楣、朱红窗棂,芳华依旧。回望一百多年前,旧中国风雨如晦,一群仁人志士殚精竭虑,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拼版图片:左图为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新华社记者刘颖 摄),右图为中共一大会址原址房间内部(中共一大纪念...
湖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李宏茂 - 天天要闻

湖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李宏茂

李宏茂李宏茂(1913-1984),重庆市开州区人,享年71岁。幼时读私塾,13岁时父亲因琐事纠纷被当地恶霸打死后家道中落。为了生计,他开始给人家放牛。
多尔衮的人生很失败吗? - 天天要闻

多尔衮的人生很失败吗?

在某乎上看到一个答案,说的是为什么多尔衮被后人捧得那么高?这答案给我看乐了!说多尔衮有一项功劳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做了一个伟大的实验。他以开国皇帝之实力,挫骨扬灰的悲惨结果,告诉了后世:带着孩子的盘不能接,别人的儿子养
逝者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在沪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 天天要闻

逝者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在沪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新四军老战士、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岁。施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祖父。今重刊旧文《施平: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原载于2015年4月11日《文汇报》),以飨读者。百岁施平,摄于2010年9月。“我是一只土拨鼠。”施平在自传里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