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南巡,登上国贸大厦,隔河眺望:我能活到1997年就好了

2022年06月30日23:32:26 历史 1101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到今年7月1日正好25周年。每每看到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总会想到一个人,那就是邓小平

作为推动香港回归的主要人物,他无疑是居功至伟的。而香港回归无疑又在当代的中国树立起了和平统一的典范,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历史都是作出了重大贡献

邓小平南巡,登上国贸大厦,隔河眺望:我能活到1997年就好了 - 天天要闻

然而谈到香港回归,总会想起昔日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天才构思,还有会见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那场惊心动魄的交锋。

如今再让我们一窥伟人英姿,道一句:邓公千古!

香港近代历史是中国一部丧失主权的耻辱史。

自晚清政府以来,由于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国家积贫积弱、累遭列强欺凌。在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相继签下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以至于香港落入英国之手。

1840年6月至1860年,清政府相继两次战败,先后于1842年8月于英国签下《南京条约》,丢了香港岛及鸭脷洲;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失去九龙半岛、T限街以南及昂船洲的管治权。后又于1898年与英国签下《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新界”土地全部租借给英国,并定下租期99年。自此,中国完全丧失了香港的主权。

此后多年,中国迷失在了寻求出路的道路上,又陷于战争的泥沼,直到红太阳在东方神起。就中国领土完整问题,也被提上了国家议程。

邓小平南巡,登上国贸大厦,隔河眺望:我能活到1997年就好了 - 天天要闻

香港回归问题,中国表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而纵观中英就香港问题谈判的整个过程,可看出,正是由于邓小平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守,致使英方彻底丢掉了对香港不切实际的幻想。

而邓小平首次介入香港问题始于1974年5月25日。再次复出的邓小平在欢迎前英国首相希思的宴会上发表了讲话,其中提及了中英历史遗留问题,也就是香港问题。

邓小平表示:

“该问题应当在适当的时候予以解决!尽管中英两国国家制度不同,但我们完全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交朋友、发展关系嘛!”

此时虽还未提及“一国两制”的思想,但也已经出现了苗头。适时向英国前首相希思提及香港问题,其实也是提前敲响警钟。

邓小平南巡,登上国贸大厦,隔河眺望:我能活到1997年就好了 - 天天要闻

果不其然,70年代末,英国政府。便让港督麦理浩前来北京“投石问路”,自此也拉开了中英解决香港问题的序幕。

邓小平很清楚,麦理浩前来不过是试探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底牌。邓小平会见了麦理浩,便提前堵住了他的嘴,他表示:“香港是中国的部分,这个问题本身不能讨论!”

麦理浩脸色难看,随后邓小平又说到:“中国也会着重香港特殊地位,即使到时会做出某种政治解决,也不会伤害在港投资人的利益。”

也就是说此时,邓小平已经构思出了“一国两制”的思想。也就是不然香港继续沦为英国殖民地的情况下,又要保持香港的特殊地位,保证他的繁荣昌盛。

其实这种思想在中美建交时,邓小平就和平统一祖国的问题提到过。当时是与外宾谈及台湾问题,邓小平就表示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此时已经开始从最初的“武统”“一国一制”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转变。

1981年,我国便公开阐明了台湾同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政策,其中就明确提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的概念也算是正式形成。

邓小平南巡,登上国贸大厦,隔河眺望:我能活到1997年就好了 - 天天要闻

对于香港回归问题,邓小平当时考虑的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恢复香港主权;第二,香港回归后,如何保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

为此,邓小平亲自与香港人士进行交流,其实包括费彝民、王宽诚、金庸等人,并且专门成立了调研小组到香港实地考察。而正因为有这些努力,“一国两制”的思路更加明晰

1982年,英国前首相第四次访华,双方就考虑处理香港问题时候的问题达成了一致。不久后经研讨决定,正式公布了中国政府处理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原则:

一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并恢复行使主权;在恢复行使主权的前提下,保证香港经济和稳定,并给出了16字方针:“收回主权、保持繁荣、制度不变、港人治港。”

至此“一国两制”的政策已经基本完善。中英双方就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显然已经成熟,1982年,中国政府向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发出了访华邀请。

撒切尔夫人人称“铁娘子”,当时正好带着英国在马岛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的嚣张气焰于这年的9月来到了中国。

她认为以说服或是压制的方式,就可以让中国不回收香港;再者就是让香港独立,成为新加坡第二;最不济就是“以主权换治权”,名义上将主权还给中国,但要让英国继续管治香港。

然而这不过是撒切尔夫人在英国经过一番讨论后,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

9月22日下午,撒切尔夫人乘坐专机来到北京,马岛战争的胜利,在她他脸上依旧洋溢着自信。她坚信可以在香港问题上获得最大利益。

在两天的休整后,9月24日上午9点,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提前来到大会堂,先是来到了新疆厅,与邓颖超见了一面,后才来到富建厅。刚一走进大门,邓小平就笑容可掬地走了过来,与撒切尔夫人握手。

撒切尔夫人说到:“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

邓小平南巡,登上国贸大厦,隔河眺望:我能活到1997年就好了 - 天天要闻

邓小平从容地回答到:“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都下台了。欢迎您来呀!”

两人随后步入福建厅就坐,然后简单寒暄了一番。几分钟后,记者被请出场,会谈闭门进行。会场一度变得严肃起来

撒切尔夫人先发制人:

“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白纸黑字写在那里,这是不可抹去的事实。既然条约依旧存在,那就要遵守。”

坚持三个条约仍有效地主张,以此妄图让邓小平作出退步。随后又“威胁”到:

“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对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破坏香港的繁荣。”

显然,撒切尔夫人在会议一开始就抛出了此前的准备好的牌,也就是“以主权换治权”。

面对撒切尔夫人抛出的“重磅炸弹”,邓小平回应到:

“我们对香港立场问题是明确的,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主权问题;二是1997年后中国采取怎样的方式来管理香港,保持香港的繁荣;三是,中英两国整蛊要妥善协商好如何保证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不出大的波动。”

邓小平南巡,登上国贸大厦,隔河眺望:我能活到1997年就好了 - 天天要闻

随后对三个问题,表明了态度,给出了解决方法。

对于主权问题,邓小平言辞激烈: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必须收回香港,这个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如果1997年不能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如果不收回,中国政府就成了晚清政府。那人民就没有理由在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退出政治舞台。”

最后他表示:“不迟于一两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也就说中国会在1983年之前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对于第二点,邓小平表示并不担心。他指出:

“保持香港的繁荣,可以和英国进行合作,但不是说保持香港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下才能实现。根本问题是香港回归后,中国需要在香港实行适合香港的政策。”

邓小平南巡,登上国贸大厦,隔河眺望:我能活到1997年就好了 - 天天要闻

对此,邓小平补充道:“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包括部分法律都可保留。但有些需要改革的还的改革,只保留适合香港的制度。”

对于第三点,邓小平更是毫不掩饰:

“我担心的是今后15年的过渡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期间人为制造混乱,这里面可能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要英国制造混乱是很也容易的。”

此话一出,当头给撒切尔夫人来了一棒子,敲了警钟。随后又强硬地表示:“如果这中间出现了混乱,届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做考虑。”

这实则已经是软硬兼施了。

随后邓小平将谈判问题转移到了中英双方的共同点上:“那就是在香港回归的前提下,保证这15年过渡期过渡好以及15年后香港继续保持繁荣。”

最终也就是引入了“一国两制”的政策来解决香港问题,撒切尔夫人当时对此表示接受。

在谈判最后,邓小平郑重表示:

“希望能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以两年为期,如果两年内无法谈拢,中方会单方面宣布收回香港的决策。如果在过渡期出现了大的动乱,那中方就会在另外的时间采取另外的方式来解决。也就是说,等不到‘九七’来解决了,也不会是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了。”

字字句句,可谓是掷地有声。

邓小平南巡,登上国贸大厦,隔河眺望:我能活到1997年就好了 - 天天要闻

此次访谈结束后,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一直在秘密磋商。但一直到1983年初,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这年1月,邓小平发出了“最后通牒”:

“如果中英谈判无法正常进行,中方将在不迟于1984年9月以前,单方面宣布收回香港的决策。”并且再次声明;“如果在过渡期中出现大的波动,中方将不得考虑改变收回香港的方式和时间!”

“最后通牒”一经发出,两个月后,撒切尔夫人作出回应,表示只要政策得当,准备向议会建议,让整个香港的主权回归中国。

至此,中英谈判走上正轨。1984年12月,撒切尔夫人再次访华,签订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标志着谈判达成了一致。

时任撒切尔夫人外交与国防政策顾问的鲍威尔后来回忆到:

“两人再次会面,气氛与第一次完全不同,两人兴致很高,领袖们的成功感,可以从他们互相祝贺中看得出来。”

协议后于1985年5月27日正式生效,中英就香港问题的谈判圆满结束,香港正式进入12年的过渡期。

对此邓小平明确指示到:“在过渡期内,要保证不出现大的波动、大的曲折,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要创造条件,使香港人顺利接管政府。”

邓小平南巡,登上国贸大厦,隔河眺望:我能活到1997年就好了 - 天天要闻

为了巩固香港回归这一胜利成果,邓小平在此后主抓的一件事就是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而正是因为这部基本法的制定,为香港和平、安稳的回归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此后香港回归的各项准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1997年7月1日那辉煌的一刻,也正在倒计时中。

鲍威尔后来回忆到:“我记得,在两位领导人第二次会面时,他们两人相约1997在香港相见,相约到香港出席交接庆典。”

然而这一约定,因为邓小平的缺席最终没能实现。邓小平也曾多次表示:“就我个人而言,我愿意活到1997年,亲眼看到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他还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活到1997年,因为那时香港回归,我还想去看看!”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南巡,他登上了国贸大厦,隔河眺望香港,或许她还在想:如果能活到1997年就好了。

邓小平南巡,登上国贸大厦,隔河眺望:我能活到1997年就好了 - 天天要闻

但可惜的是,最终他还是没能等到7月1日,于1997年2月19日逝世了。133天后,香港回归祖国。

邓小平曾说:“我所做的事,无非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愿望!”他将自己放的很低,把人民和中产党抬得那么高,仅仅就是因为他对这个党、人民、国家爱的深沉!

谨以此文,致敬邓公,邓公千古!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 天天要闻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合作,通过对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的木器,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 天天要闻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1942年,新四军指挥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烟盒,脸色平静,接连下达了多道重要命令:全军保持无线电静默,派骑兵,火速追上高级干部,让他们紧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个新四军的指挥体系,可能就被日军给一锅端了。粟裕将军究竟在香烟盒上看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 天天要闻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资区普查队发现两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桥——梅岭惠安桥和上仑石塔及水尾桥。它们不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节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有趣的民间传说。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 天天要闻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7月3日,一场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的捐赠仪式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举行。捐赠人王晓思先生将其父亲——老战士、老党员、著名文艺工作者王云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贵抗战文物及史料,无偿捐赠给该馆永久收藏。把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变为社会记忆王云同志(1920-1980)是一位经历丰富、贡献卓著的老战士和文艺工作者。...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 天天要闻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7月4日,香港培侨中学在校内举行活动,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据了解,培侨中学在2025年7月1日组织60名师生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天安门升旗仪式,并获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赠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编号2023-0205号)。图为迎国旗仪式。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7月4日,香...
宝成铁路电气化50年:铁轨上的传承 - 天天要闻

宝成铁路电气化50年:铁轨上的传承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龙门阵工作室】2025年7月1日,宝成铁路电气化迎来开通50周年。这条穿越秦巴山脉的钢铁巨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几代人的梦想。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一个关于父女与宝成线的故事,也在这蜿蜒的铁轨上,清晰回响。
讲述抗战故事 弘扬抗战精神 | 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梳理 - 天天要闻

讲述抗战故事 弘扬抗战精神 | 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梳理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3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和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有关情况。9月3日晚将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晚会根据中央安排,中央宣传部...